張魯峰 詹三華
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1例報道
張魯峰 詹三華
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肝硬化;干細胞;移植;治療
肝硬化代償期因無典型臨床表現易被忽視,失代償期的治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病因治療,二是抗纖維化治療。但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實質意義上的抗纖維化藥物或方法投入臨床。而干細胞克服了臨床治療的局限性,為該疾病的治療打開了全新的思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干細胞治療肝硬化患者1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27 歲,因“腹脹、腹痛 9 d,加重 2 d”于 2010年4月7日住院。既往體健。飲酒約0.25 kg/d,持續(xù)7年。患者于入院前9 d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腹痛,持續(xù)性發(fā)作,進食后明顯,未在意。2 d前腹脹腹痛明顯加重,飲食量減少,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入院時查體:體重:76 kg,腹圍:95 cm,血壓:14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識清,精神可,全身皮膚黏膜黃染,鞏膜亦輕度黃染,心肺查體無異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壓痛陽性,無反跳痛,腹肌無緊張,肝腎肋下未觸及,肝上界位于右鎖骨中線第5肋間,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無水腫。 入科檢查:乙肝五項: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肝功能:谷丙轉氨酶(ALT)為 557 U/L,谷草轉氨酶(AST)為 534 U/L,γ-谷氨酰轉移酶(GGT)為 95 U/L,總膽紅素(TBIL)為 33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為 16.6 μmol/L,總蛋白(TP)為 56.8 g/L,白蛋白(ALB)為 25.8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為 0.8。腎功能:正常。腹部彩超:肝硬化并脾大、腹水。大便潛血:陽性。腹部CT:肝硬化并腹水、膽囊炎、雙側胸腔積液。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保肝、抗病毒、口服利尿劑及對癥治療。于4月12日、16日、26日分別給予靜脈回輸臍血干細胞5 mL。4月20日抽取自體骨髓200 mL分離提取干細胞后通過造影注入肝動脈。住院期間,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肝臟彩超及CT。4月21日患者未感明顯腹脹腹痛,體重:71 kg,腹圍:87 cm,血壓:120/70 mm Hg。肝功能:ALT 為 193 U/L,AST 為 146 U/L,GGT 為 80 U/L,TBIL 為 30.5 μmol/L,DBIL 為 12.9 μmol/L,TP為63.2 g/L,ALB為26.5 g/L,A/G為0.7。4月26日體重:66 kg,腹圍:80 cm。肝功能:ALT 為 99 U/L,AST 為 68 U/L,GGT 為 73 U/L,TBIL 為 29.3 μmol/L,DBIL 為 11.1 μmol/L,TP為65.9 g/L,ALB為30.2 g/L。彩超:肝臟彌漫性改變,少量腹水。患者于4月27日出院,出院后繼續(xù)隨訪觀察,5月14日體重:65 kg,腹圍:86 cm。肝功能:ALT 為 60 U/L,AST 為 51 U/L,GGT 為 68 U/L,TBIL 為 28.4 μmol/L,DBIL 為 8.6 μmol/L,TP為78.2 g/L,ALB為38.1 g/L。彩超:肝臟彌漫性改變,未見腹水。7月1日體重:65 kg,腹圍:86 cm。肝功能:完全正常。隨訪1年,肝功能完全正常,無明顯不適癥狀及體征,未見心、腎等臟器損害及腫瘤傾向。
肝硬化是指各種原因作用于肝臟,引起肝臟彌漫性、進行性損害,最終導致原有的肝小葉結構破壞,形成假小葉,在此基礎上出現一系列肝功損害與門脈高壓癥的臨床表現,尤其失代償期患者具有以上典型特征。對失代償期患者,臨床醫(yī)生通常給患者大量的靜脈或口服保肝藥物,對腹水處理采取利尿、補充血漿、白蛋白治療,尤其是晚期患者,多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但收效甚微[1]。近年來,我國肝移植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但由于肝源的緊缺,潛在適合肝移植的患者中,僅有0.04%的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療[2],而且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難以解決,移植費用昂貴,對國家、社會、個人均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干細胞移植技術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可以與肝移植相媲美的治療肝硬化的新技術。因干細胞具有強大的分化功能,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及不同藥物誘導作用可以分化多種組織干細胞[3]。筆者就是根據這種原理將干細胞種植到肝臟內,在肝內微環(huán)境中,在干細胞分化誘導劑的作用下使其生長為正常的肝臟細胞,從而代替已經衰老的肝細胞,發(fā)揮干細胞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本例患者在3次靜脈回輸臍血干細胞及動脈植入骨髓干細胞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肝功能得到了改善。第1次靜脈回輸后9 d,轉氨酶及膽紅素、白蛋白水平均顯著改善,腹水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80 d后白蛋白水平、轉氨酶及膽紅素水平均正常,未見任何不良反應。隨訪1年患者病情未見反復。從該患者的臨床治療及轉歸,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干細胞強大的分化功能,并可向肝細胞方向轉化。干細胞研究者認為,干細胞移植使許多傳統醫(yī)學難治療的絕癥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也為肝硬化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相信隨著對干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此項技術會逐漸得到關注及認可,這也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1]舒德芬,梅艷,董碧蓉.1例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循證治療[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5,5(4):342-346.
[2] 陳積圣,商昌珍.肝干細胞移植及其應用前景[J].新醫(yī)學,2008,39(11):704-705.
[3]黃雪霜,姜海鷗.干細胞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16(12):1-2.
R575.2
B
1673-7210(2012)08(b)-0107-01
2011-11-03 本文編輯:衛(wèi) 軻)
張魯峰(1975-),女,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研究方向:消化內科。詹三華(1965-),男,本科,主任醫(yī)師,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普通內科主任;研究方向: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