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李名梁
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研究:回顧與展望
□高 磊 李名梁
職業教育集團在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過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研究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近年來學者們關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在梳理的基礎上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從研究的重點、難點及需要創新之處等幾個方面對今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進行了展望,以期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進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職業教育集團;文獻回顧;研究展望
2009年2月,在海口召開的2009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暨全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經驗交流會上,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集團的運行機制,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系統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職業教育集團必須與時俱進,內外結合,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
本文對近年來學者們關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在梳理的基礎上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從研究的重點難點及需要創新之處等幾個方面對今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推動我國職教集團研究的迅速發展。
國內學者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以專著形式進行研究的代表作有教育部職業技術中心研究所王平安和職成教所郭蘇華合著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實踐與創新》;何文廣所著的《長沙環球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特色》等。以論文形式進行的研究相對更為豐富,代表作主要有曹曄的《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幾個問題的基本認識》;粟莉的《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動因、優勢與問題探析》;謝丹、王德清的《淺析職業教育集團》;廖忠梅、張秀君的《高等職業教育集團組建模式創新》;張翠翠的《職業教育集團化問題探究》等。概言之,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研究的視角呈現出廣泛化的特點,總體來看,其研究焦點集中在職業教育集團的內涵、理論基礎、特點、類型、管理體制與運作模式、發展策略等方面。筆者將對不同職業教育集團的研究進行分類回顧如下:
(一)研究出發點:職業教育集團的概念內涵
盡管相關學者及其他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進行了相對系統的研究,但對于其內涵的理解依然呈現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狀況。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
官方關于職業教育集團內涵的觀點。浙江省教育廳印發的 《關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試行意見》對職教集團作了如下規定:“職業教育集團是以集團章程為其共同行為規范,由職業學校和相關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的產教聯合體,不具有事業單位法人資格。職教集團應堅持以服務經濟建設為宗旨,以專業和人才培養為紐帶,以校企雙贏為基本準則。成員間的教育和經濟業務往來,應遵循優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協作、參資、參股、轉讓、托管、租賃等多種方式進行。”
學術界形成相對成熟的相關認識。李振祥認為職業教育集團是以集團章程為其共同行為規范,由職業學校和相關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的產教聯合體,不具有事業單位法人資格。職教集團應堅持以服務經濟建設為宗旨,以專業和人才培養為紐帶,以校企雙贏為基本準則[1]。曹曄則將企業集團化經營理念引入職業教育,認為職業教育集團就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由重點職業學校或企業行業牽頭,依托行業、聯合企業或學校,以聯合辦學為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實現人才供需結合為目標,以校企合作和優質教育資源擴張為重點,以《集團章程》作為共同行為規范,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吸納相關類型的職業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參與,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辦學聯合組織或集群組織[2]。高衛東則認為,“職教集團是指由若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職業學校及相關企事業單位以契約或資產為聯結紐帶而組成的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3]。
綜合我國職教集團相關研究成果,對職教集團可作如下簡明定義:職教集團是指由若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職業學校及相關企事業單位以契約或資產為聯結紐帶而組成的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
(二)研究關鍵點:職業教育集團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往往是研究的突破口,綜合看來,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理論基礎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這些研究成果大多基于經濟學和組織管理理論。
理論基礎之一:經濟學理論。李向輝從產業集聚理論、價值鏈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產權理論等四個方面對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理論基礎進行研究。第一,借鑒產業集聚理論,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充分吸收其優質資源,以品牌職業院校為主體,以合作、參與、幫扶等方式聯合其他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組織等,將分散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第二,職業教育運用價值鏈理論對傳統的職業學校“大而全”、“小而全”的辦學體系找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聯合辦學中學校選擇自身的核心專業,同企業合作,進行優勢互補;第三,在職業教育集團組建和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交易費用如調查成本、溝通成本、談判成本、履約成本以及其他成本等,交易成本的存在使職業教育集團內成員能夠在合作中進行合理決策和管理,通過降低合作費用,實現交易最大效益的共同訴求,促進投入和產出的效益最大化;第四,從產權理論的角度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各單位相互合作是一種策略聯盟,合作各方在產權獨立的情況下評估自己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與成本共擔、互惠互利,并不對各單位產權進行剝奪,而是通過契約達到聯盟[4]。
理論基礎之二:管理學理論。孫芳芳、湯生玲認為在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中,應考慮從多角度出發,通過投入產出理論來研究職教集團的效益問題;資源依賴論要求職業院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的辦學實力,增強與企業合作教育的相互依賴程度,這樣職教集團才能健康、長久地發展下去;博弈論與策略聯盟要求職教集團開展合作博弈,訂立聯盟策略,選擇合適對象,建立聯盟結構與管理制度,訂立終止聯盟計劃;根據產業集群理論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就需要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資源,從而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5]。
理論基礎之三:生態學理論。劉虎、匡瑛較早且創造性的從生態學視角看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共生機制的構建,其認為職業教育集團與生態系統存在著三個方面的相似特征:其一,從主體上來說,兩個系統內都有著多樣化的主體,但各個主體保持獨立性,同時有核心主體的存在,并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其二,從系統形成的紐帶來看,兩個系統內各個主體均以一定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其三,生態系統與職業教育集團的形成、發展和崩潰都是一個動態的進化過程。在這樣的視角下,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共生機制應注重相應的動力機制、協調機制、選擇機制、保障機制和監控機制的建立[6]。
理論基礎之四:系統科學理論。李忠良、田征等人認為在職教集團演化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動力作用機制,主要包括自組織機制、專業化分工、競合機制等。自組織機制是指,以一兩所職業院校為龍頭,以相關行業企業和有關院校為主體,以行政區域或行業領域為邊界,以促進職教資源優化配置為原則;專業化分工是指職教集團是有著明確專業分工和結構互補的“功能集合體”,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將學校、企業等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結,協同提供多種教育培訓和知識、技術服務,并能擴大和共享知識、政策或資源,實現“1+1〉2”的社會功效;競合機制是指校企資源共享,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師資和專業優勢與企業的行業技術優勢、產品品牌優勢、專業技術人員優勢相互全面開放[7]。
(三)研究聚集點:職業教育集團的特點與類型
1.關于職業教育集團的特點。王啟龍、羅燕從辦學模式上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特點:首先,除政府主導型以外,我國以院校為主導的職教集團占有較大比例;其次,絕大多數職教集團包含多家學校和多家企業,屬于校際和校企共同聯盟的方式,并且多數是院校主導;第三,集團的組織機構大部分實行理事會或董事會制;第四,集團組建往往以地區加行業的方式冠名,或者基于地區跨行業,或是基于行業跨區域;最后,多數集團組建以中職學校為主體[8]。
鐘艷華的研究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集團化發展呈現如下基本特點: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的性質復雜,它由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業院校和其他緊密相關的單位自愿組成,成員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職業教育集團的功能和層次多元,跨地域、跨行業、多功能、多層次;職業教育集團的牽頭單位多元;職業教育集團的類型多種多樣[9]。
曹曄認為職業教育集團應具有以下特征:多法人和多類型,組織成分不僅包括職業院校、企業,還可能包括行業組織、政府組織等;多種聯系紐帶,職教集團的各成員企業之間存在資產、合作契約等多方面的聯系紐帶,而且這種聯系是一個集合;多層次組織,職教集團不僅可以劃分出核心層、緊密層和松散層等層次,而且可能包括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培訓機構等多個辦學層次;多功能,職教集團不僅具有教育和培訓功能,還往往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情況交流、調查研究、市場信息、推廣宣傳等功能[2]。
2.關于職業教育集團的類型。歐陽麗、羅金彪等人從一般意義上指出,對職業教育集團類型劃分標準不同,類型也就有所不同。根據各成員單位間的聯合方式和目標定位的不同,可分為結構型、專業型、區域型和混合型;根據各成員單位結合的松緊程度不同,可分為緊密型、松散型、緊密和松散結合型;按照職教集團組成對象不同,可分為校校聯合、校企聯合、多元重組三類;根據各成員單位間聯結紐帶的不同,分為資產聯結型、契約聯結型、資產—契約混合聯結型[10]。
曹曄則認為專業性職教集團、區域性職教集團、復合性職教集團等是職業教育集團的三大類型。專業性包括企校聯合的職教集團、校企聯合的職教集團和校際聯合的職教集團;區域性包括縣域統籌的職教集團、以城帶鄉(以強帶弱)的職教集團;復合型職教集團就是既有行業性職教集團的特征,也有區域性職教集團的特征[2]。
高衛東則指出按照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的聯結方式可以劃分為以資產為主要聯結紐帶的職教集團、以契約為主要聯結紐帶的職教集團及資產—契約混合聯結型職教集團;按照職教集團組成單位的性質可以劃分為校際合作職教集團、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和多元合作職教集團[3]。
(四)研究根本點:職業教育集團的管理體制與運作模式
在運作模式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觀點。《教育部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重大課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總報告中提出了“城鄉聯合、以城帶鄉的河南模式;市縣合作、三段培養的海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天津模式”等模式,并在子報告中提到了“縣域統籌的開封模式;社區統籌的天津模式”及“三二分段的江蘇模式”等[10]。
高衛東在總結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 “管委會+理事會”管理體制實踐的基礎上,指出該體制是我國職業教育集團辦學實踐中管理體制的一個創新,這種創新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管委會為平臺,有效地整合了政府和行業職業教育管理資源;以管委會為平臺,將分散的、涉及多部門的職業教育管理力量整合在一起并納入職業教育集團的組織框架之中;通過組建管委會和理事會,在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將職業教育管理力量和職業教育辦學力量做了一個組織上的區隔,管理人員集中在管委會,辦學人員集中在理事會[11]。
謝丹、王德清引用王明倫等人的觀點,一致認為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運作模式主要有縱向銜接、橫向聯合、中介參與等。縱向銜接是指把中高職教育納入一個集團體系,實現中高職的縱向銜接;橫向聯合是指吸收若干個與學校專業基本對應的行業和企業參與集團化運作,真正做到按企業的需求,開展訂單培養,實現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中介參與是指引進職教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人才交流中心等[12]。
徐麗華則從內外部兩個方面指出了職教集團辦學的管理體制。內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政府宏觀調控、市場有限調節、社會廣泛參與,這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發展“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的有效結合;內部管理體制表現在架構制度體系、完善治理結構與規制權利與義務等三個方面[13]。
(五)研究落腳點: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策略與途徑
從本質上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是所有研究視角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相關學者也進行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
李振祥的研究立足于職業教育集團績效的提高,其認為應做到兩個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運作模式和管理體系;建立持久、穩固、有效的運行機制。前者主要包括進一步探索職業教育集團的運作模式,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管理體系;后者主要包括建立政府的保障機制,建立資源共享與統籌機制,建立校企聯合互動機制,建立互利共贏機制,建立績效評價機制等[1]。
黃春暉通過研究歸納了云南玉溪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通過集團平臺,推進校企合作;第二,通過集團平臺推動校校聯合;第三,通過集團平臺培養對路人才。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了該集團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即政府應盡快出臺支持職教集團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強對職教集團理論研究、發揮職教集團龍頭學校的作用等[14]。
一定程度上,政府在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胡英芹的研究就以政府為出發點,并指出政府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合理定位,創造優良的外部管理環境;增強服務意識,優化辦學機制;引進良性的競爭機制,逐步完善配套措施[15]。
韓利偉則從多元化的角度提出了發展對策,包括:發揮政府作用;內部運行機制,主要有董事會制和理事會制、聯席會議制;吸納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等加入職教集團;建立“雙贏”機制,加強內涵建設;走國際化道路;職教集團在注重向上和向外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向下和向內發展;集團一定要選擇與相關的院校和企業等單位聯合,彼此之間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這是職教集團成功的關鍵[16]。
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研究,是一項既具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誠然,從數量上看,研究成果相對比較豐富;但不可否認,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有數量而無分量已經成為擺在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研究面前的一個客觀事實。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回顧,本文認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研究尚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研究的學科視角相對比較單一。毫無疑問,教育學是進行該研究的集中出發點,但交叉學科的發展已經開始成為推動職教集團發展的一大動力。雖然一些學者已經嘗試或正在嘗試著從管理學、生態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學科角度進行研究,但在深度上卻遠遠不夠。
第二,宏觀層面研究與微觀層面研究比例相對不合理。當前已有研究相對集中于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上,但這些研究都較為抽象;另一方面,對于宏觀政策上指導方針、法律法規、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影響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不可否認,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研究的相對脫節降低了研究的說服力和代表性。
第三,量化研究嚴重匱乏。綜合該領域相關學者的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極其不協調。盡管一些地方一些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策略上面進行了較為積極的探索,但囿于地域差異、行政干預、人口數量、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探索具有相對的局限性。另外,當前的研究并沒有建立起衡量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收入分配等相適應的量化指標體系,也沒有建立起衡量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與職業教育接受者適應程度的量化指標體系。
第四,職業教育主體——職業教育接受者的核心地位尚不凸顯。從教育學、職業教育學的本質上看,職業教育接受者應當是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所必須重點考慮的。已有相關研究往往集中在職業教育學校、企業、政府、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對學生在職業教育集團發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尚未有深入的研究。
第五,對國外已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事件的借鑒相對不足。事實上,職業教育集團在國外職業教育發展中承擔著成熟且相對關鍵的作用,因此,應該在充分考慮我國職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總結概括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道路。
(一)今后研究的重點
長遠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是一項艱巨任務,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研究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很多。在分析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總結今后研究重點如下:
第一,進一步深化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現狀、問題的研究,只有進一步深入了解現狀與問題,才能將理論研究與實踐事件的可貴經驗合理推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相對區域化、行政化。
第二,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與完善衡量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量化指標體系,這種體系的建立須以政府職業教育政策、經濟發展與收入水平、社會文化、技術水平等為要素。
第三,理清以職業教育接受者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強對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與職業教育接受者適應程度的研究,同時,以供求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業集聚理論等經濟理論為指導,量化影響程度。
第四,比較同一職業教育集團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中的現狀、存在問題與應對策略,通過縱向研究與橫向研究的比較,總結成功職教集團、成功地區的發展經驗,為滯后職教集團、滯后地區職教集團的發展提供指導。
第五,在文獻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吸取國外職業教育集團的先進經驗,既能保持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特色又能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提供借鑒。
(二)今后研究的難點
對于今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研究,難度最大的在于如何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基礎理論研究與職業教育集團發展實踐更為有效的結合起來。總體來看,筆者認為今后研究的難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如何提升職業教育的接受意識。無可否認,職業教育接受者是職業教育的無可辯駁的主體,而當前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組成系統中處于相對較弱的地位,國民對于職業教育的認識能力、評價意識、接受欲望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這一情況決定了對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研究缺乏有效的需求機制研究,運用供需原理,落實職業教育生產與消費機制,應當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難點。
第二,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使二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這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相對于西方國家,我國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分析職業教育集團在宏觀經濟形勢、居民收入水平、基尼系數變動等方面發揮的角色作用顯得尤為迫切。
第三,不同地區之間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橫向比較研究缺乏理論支撐點,這一方面源于我國行政區劃的政策性阻隔,同時也是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無法達到優化配置的結果。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組織都應當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生存與發展的保證,因此,研究如何打破地域限制、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兼并或重組應當是今后研究的另一個難點,這方面國內缺乏類似的典型案例也凸顯著研究的艱巨性。
第四,難點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如何吸取國外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當中的先進經驗,同時結合中國實際,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模式。顯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善進度不同,職業教育集團發展道路也應有所區別。毫無疑問,這也是今后研究的復雜性所在。
(三)有待創新之處
筆者認為有待創新的地方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對于各地區職業教育集團發展道路的實證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在分析差異性的基礎上形成特色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能夠突破大量定性研究的同質化傾向。以往的研究大多相互重疊,稍有的創新也只是簡單的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的引入,缺乏深度。這應當是一個可取的創新之處。
第二,在系統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對我國職業教育集團與職業教育接受者的需求程度進行定量分析。以往對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實證基礎。因此,引入國內生產總值、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消費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等宏觀經濟概念,以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進行研究也將是一個重要的創新之處。
第三,進一步完善對職業教育集團利益相關者的研究,優化他們之間的關系,發揮正面的協調效應也是必要的創新之處。職業教育集團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社區、職業教育接受者、職業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管理者、媒體、公眾、會計師事務所等,每一個相關者都應當是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所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以往的研究很少將其研究系統化,對于某一個相關者的研究也缺乏必需的深度。
第四,利用公司化治理提升職業教育集團績效毫無疑問是另一個必然的創新之處。盡管職業教育集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最大化滿足職業教育接受者的消費需求,但績效也是職業教育集團必須考慮的運營指標。績效的提高是市場化條件下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反映,實行公司化治理、擺脫行政干預,能夠在提升績效的前提下滿足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所需的諸多要素。盡管學術界對于公司化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于職業教育集團如何高效實行公司化運作、如何開展集團化運營、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理論界和實踐界尚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這也應是今后研究的突破之處。
[1]李振祥.提高職業教育集團績效的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8).
[2]曹曄.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幾個問題的基本認識[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09(02).
[3]高衛東.職業教育集團的內涵、類型與功能[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34).
[4]李向輝.論職業教育集團化理論與機制創新[J].職業教育研究,2011(04).
[5]孫芳芳,湯生玲.對職業教育集團化相關理論的再認識[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6]劉虎,匡瑛.從生態學視角看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共生機制的構建[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8).
[7]李忠良,等.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5).
[8]王啟龍,羅燕.創新性職業教育集團辦學模式的構想[J].職教通訊,2010(10).
[9]鐘艷華.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若干問題探討[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
[10]歐陽麗,羅金彪,胡英芹.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與發展研究述評[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0).
[11]高衛東.“管委會+理事會”:職業教育集團管理體制的創新[J].職教論壇,2011(04).
[12]謝丹,王德清.淺析職業教育集團[J].成人教育,2010(07).
[13]徐麗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管理體制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9(01).
[14]黃春暉.云南玉溪職業教育集團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1(08).
[15]胡英芹.論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政策與制度保障[J].繼續教育研究,2011(06).
[16]韓利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
責任編輯 殷新紅
高磊(1986-),男,河南平頂山人,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理論;李名梁(1976-),男,湖北黃石人,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人力資源管理。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職業教育吸引力驅動機制及提升對策研究”(編號:11YJC880057),主持人:李名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2M510747),主持人:李名梁。
G712
A
1001-7518(2012)15-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