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峰 李冬梅 任學東
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也稱波狀熱,是由布氏桿菌引起人畜共患的傳染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屬于乙類傳染病,近些年,我國布病疫情呈上升趨勢[1]。此病常侵襲脊柱引起脊柱炎,很容易引起誤診、誤治,熟悉此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認識它的臨床影像學表現對早期確診、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現結合筆者所在醫院近3年診治的布氏桿菌性脊椎炎12例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齡36~71歲,平均53.3歲,大部分居住農村,有羊牛飼養接觸史,其中1例發病前處理過羊腹中死胎,1例食用過病死的羊肉,1例為獸醫。臨床表現多不典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發熱、多汗、乏力、腰痛,腰痛以下腰痛為主,病程較長,4例患者因游走性多關節疼痛曾誤診過關節炎,5例患者按腰間盤突出癥治療未見好轉。4例患者MRI檢查前做過腰椎DR正側位片,2例做了MRI增強掃描。
1.2 實驗室檢查 本組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7例;血沉增快9例,范圍在30~75 mm/h;血常規正常5例;12例結核菌素試驗均陰性,布氏桿菌血清凝聚試驗均陽性,滴度>1:100。12例患者MRI掃描,采用鑫高益0.4 T永磁型磁共振掃描儀,分別采用SE、FSE及STIR序列,常規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成像參數T1WI(TR 380 ms,TE 15 ms)和T2WI(TR 4000 ms,TE 132 ms),STIR(TR 1000 ms,TI 65 ms,TE 21 ms),層厚 5 mm 及 3 mm,矩陣 256×216,視野 (FOV)340,激勵次數3。2例行增強掃描,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Gd-DTPA),按0.2 mmol/kg給藥。
2.1 病變部位 2個椎體受累10例,L1~L21例,L2~L31例,L3~L43例,L4~L55例;3個椎體受累1例,L2~L4;5個椎體受累1例,L1~L2、L4~S1。
2.2 椎體改變 10例患者受累椎體形態基本正常,2例輕度楔形變,表現在椎體前緣,9例椎體邊緣不規則蟲蝕樣骨破壞,以矢狀位椎體前角明顯,1例椎體大面積骨質破壞,近達椎體中部,同時伴有椎體緣明顯骨質增生變尖,其中1例相鄰椎體緣有骨橋形成,骨質破壞周圍可見條片狀低信號,椎體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2例未見明顯骨質破壞。12例中椎體內T1加權10例呈均勻低信號,2例呈混雜低信號,12例患者T2加權像呈混雜高信號。
2.3 椎間盤及周圍改變 10例椎間隙變窄,椎間盤于T1加權呈低信號。T2加權6例呈混雜高信號,4例呈均勻高信號,10例椎旁可見條狀或梭形異常信號影,位于椎前、兩側或椎體后方,T1加權像呈低信號或中等信號,T2加權像呈高低混雜信號。2例增強掃描椎旁軟組織呈條片狀強化,可見不規則強化的膿腫壁,中心不強化,椎體后方的膿腫壓迫硬脊膜囊。2例椎間隙正常。椎間盤信號未見明顯異常改變,椎旁未見軟組織信號。
2.4 X線檢查 4例顯示椎體形態輕度楔形變,椎體邊緣多處不規則蟲蝕樣骨質破壞,周圍骨質硬化,呈鋸齒樣外觀,受累椎體緣明顯骨質增生變尖,呈鳥嘴樣,其中1例相鄰椎體緣有骨橋形成,椎間隙變窄,椎體上下緣硬化。
布氏桿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國內多見于東北和西北等牧區。羊是主要傳染源,本組患者都明確羊接觸史,其次是牛和豬。病菌通過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黏膜或進食被污染的乳制品、肉類時傳播給人。人群對布氏桿菌普遍易感,由于職業關系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有三類人群發病率高:牧區的農牧民和獸醫;飲用過未經消毒滅菌乳品或進食未煮沸病畜肉類的人群;與含菌培養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2]。近年來城市發病率有所上升。多因進食乳制品或涮羊肉所致,成為食源性疾病[3]。2006年,全國共報告發病19 013例,遠遠超過歷史發患者數最多的1963年(12 097例)。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內蒙古、黑龍江、山西、河北、陜西、吉林、遼寧、新疆、河南和山東,10省份報告病例數占全國報告病例總數的98.15%[4]。
布氏桿菌性脊桂炎臨床表現:(1)弛張型熱、多汗、乏力、食欲不振、貧血。患者高熱時可無明顯不適,但體溫下降后自覺癥狀加重,這種發熱與其他癥狀相矛盾的現象,有一定診斷意義[5]。(2)伴有其他臟器感染,以呼吸系統和生殖系統感染為多,肝、脾、淋巴結腫大。(3)多發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關節痛。(4)脊柱受累最常見,尤其是腰椎[6],受累后表現為持續性腰痛及下背痛,局部壓痛,叩擊痛,伴相應神經根放射痛或脊髓受壓癥狀,肌肉痙攣,但無脊柱后凸畸形,較少形成腰大肌膿腫,脊往活動受限,常處于固定姿勢,極少因硬膜外膿腫而致截癱。(5)實驗室檢查:血清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皮內試驗陽性,可以幫助確診。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可以侵及脊柱任何部位,病理改變為椎體內局限的非特異性感染性肉芽腫形成,并累及鄰近椎間盤的軟骨組織[7]。MRI表現為椎體邊緣蟲蝕樣骨質破壞,椎體內T1加權呈均勻或不均勻低信號,T2加權呈混雜長T2信號,STIR上呈高信號。椎體破壞周圍可見骨質硬化,呈條片狀短T2信號,一般無死骨,椎體緣骨質增生明顯,呈鳥嘴樣,可形成骨橋。本組10例椎體緣明顯骨質增生變尖,其中1例相鄰椎體緣有骨橋形成。無椎體壓縮或只有輕度楔變[8]。大部分椎間隙變窄,椎間盤于T1加權呈低信號,T2加權呈混雜高信號,本組12中有10例椎間隙變窄,椎體前方、兩側或椎體后方呈條狀或梭形異常信號影,范圍較小,T1加權像呈低信號或中等信號,T2加權像呈高低混雜信號,向后方壓迫硬脊膜囊,可致椎管狹窄。本組2例增強后受累的椎體和間盤呈不均勻強化,膿腫壁呈不規則強化,中心不強化。本組L4椎體受累最多,發病率為83.3%(10/12);布氏桿菌性脊桂炎還可導致椎小關節不規則骨質破壞,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甚至消失,周圍骨質明顯增生;椎體前緣或后緣可見前縱韌帶或后縱韌帶骨化影,T1加權呈條狀等信號,T2加權呈條狀低信號,本組12例未見此征象。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1)與脊柱結核鑒別: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受累椎體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可形成椎旁膿腫。但是兩者也有不同之處,脊椎結核病灶分布以上腰段最多,其中L1~L2發病率最高[9],椎體溶骨型破壞為主,破壞灶常累及椎體一部或大部。破壞灶內見多發不規則死骨,周圍骨質疏松,很少見增生反應,椎體后部破壞常累及椎弓根,受累椎體失去正常形態,脊椎成角后突畸形常見,椎旁軟組織范圍廣,常超過破壞椎體邊緣成為流注膿腫;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柱炎病灶分布以下腰段最多,L4椎體受累最多,常見的是椎體邊緣多發不規則骨質破壞,病灶周圍骨質增生、硬化,骨質修復增生大于骨質破壞,椎體邊緣見鳥嘴骨質增生,無死骨及椎弓根破壞,椎體形態正常或只有輕度楔變,椎旁軟組織范圍小,有時可見前縱韌帶或后縱韌帶骨化,小關節間隙消失等表現。(2)與化膿性脊椎炎鑒別:化膿性脊椎炎椎體和間盤內異常信號,椎旁常見軟組織塊影,也不易與布病性脊柱炎相區別。但化膿性脊柱炎起病急,高熱不呈間歇性,全身中毒癥狀重,白細胞總數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受累椎間盤和相鄰椎體在T1加權上呈較廣泛融合的低信號,椎間盤于T2加權中央的低信號裂隙影未消失,受累的椎體和間盤增強掃描顯示明顯強化,強化持續時間較長,軟組織塊影以病灶為中心,腫塊較彌散,界限不清,增強掃描呈斑片狀強化,很少伴膿腫形成[10]。(3)與腰椎間盤突出、終板炎鑒別:兩者均有椎間隙變窄,受累椎體上下緣見長T1長T2信號及向后方突出軟組織信號影。但腰椎間盤突出、終板炎患者受累椎體長T1長T2信號與正常椎體分界比較清楚,STIR上呈低信號,仔細觀察沒有骨質破壞,向后方突出軟組織信號影為突出間盤,T2加權像呈低信號,與周圍界限清楚。
[1]洪麗云,李曉燕.呼倫貝爾市1956~2005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資料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7,11(1):l15.
[2]鄧國華.感染性疾病診療常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8-241.
[3]謝秀麗,徐英春,王輝.血培養對布氏桿菌病診治的意義[J].中國處方藥,2005,5(39):62-63.
[4]周東宏,孫慧智,李新星,等.我國布魯菌病疫情現狀及布魯菌病骨關節炎的CT診斷[J].中華現代影像學志,2008,5(7):652.
[5]彭文偉,傳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70-174.
[6]季良,趙字浩,許靜晶.布氏桿菌病3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7):419.
[7]段承祥.脊柱影像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143-144.
[8]尚德秋.布魯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國地方病雜志,2001,16(1):29-34.
[9]楊新明,石蔚,杜雅坤,等.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與脊椎結核臨床影像學表現比較[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2):231.
[10]江浩.骨與關節MRI[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