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呂高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030031)
高職“雙主體”育人實踐中企業動力機制的構建*
張曉梅 呂高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030031)
企業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續進行的關鍵一方。通過對制約企業參與“雙主體”育人因素的分析,指出應當建立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的利益共同體。總結近兩年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構建企業動力機制的實踐,提出了構建企業參與“雙主體”育人實踐動力機制的幾個措施。
高職;“雙主體”育人;企業動力機制;校企合作;前校后廠
確立學校和企業 “雙主體”育人體系,進一步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教育與就業的關聯性建設,縮短學生知識與職業轉換周期以及強化創業能力,是目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在“雙主體”育人格局中,就職業院校自身而言,對主動爭取并依靠企業的協作與支持,已有較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但從“雙主體”的協調均衡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必須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主體意識,重點是構建和激發企業參與 “雙主體”育人的動力機制,切實形成“雙主體”育人的穩定格局和應有效益。
缺乏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正常機制 當前,缺乏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剛性規定。現有政策往往是從學校角度出發制定的,缺乏對企業利益的考量,即使有個別優惠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企業所期望的受益得不到保障,企業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校企合作機制和外部條件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響校企合作主體關系的穩定性、牢固性和持久性。學校往往既是校企合作的發起者,又是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實施者,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態度往往是消極應付甚至抵觸,校企雙方的合作幾乎成了校方的一廂情愿。
“企業得到實惠”的合作基礎不牢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一切活動都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而當前高職校企合作往往只是從學校角度出發,以完成實訓教學為主要目的,對企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推動作用不大。企業希望投入精力和資金參與職業教育,使學校培養出企業所需人才。但由于培養對象的身份是學生,畢業后的去向不定,企業投入得不到直接回報,企業與學校之間在合作過程中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導致校企合作基礎不牢固,企業對人才培養沒有明確的責任與義務,更多的是把校企合作視為負擔。
學校陳舊做法妨害企業參與合作的熱情 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缺乏對新型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創新,缺少實現校企合作互惠雙贏的辦法與途徑,把校企合作仍定位在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解決實踐教學困難上。生產及畢業實習通常是教師帶學生到企業開眼界式的參觀型實習、自由狀態下的分散型生產頂崗實習,給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帶來許多困難。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解決學校實訓設備短缺、實訓場所不足、學生就業困難等顯性問題,期望從企業獲得物質利益和實惠;但學生在企業實習,學校缺少人力、財力的正常投入,人才培養質量又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使企業覺得學校不會出力只會添亂,從而妨害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
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能否長期合作,取決于合作能否給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為此,應當建立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設過程中,不斷創新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實踐中,依托國家煤機制造產業培訓基地,探索實踐“前校后廠、工學交替、雙主體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轉變合作觀念使企業得到實惠 在山西省政府的主導下,依托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教育培訓基地,學院積極轉變校企合作觀念,充分理解企業方的合理關切,讓企業在合作中切實受益,增強校企合作的凝聚力和持久性。與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相關的探索實踐有:由學院提供場地,太重煤機太礦集團、山西新富升機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主要設備;在新校區建設過渡階段由學院提供部分設備,企業提供場所與廠中設備,形成“校中廠,廠中校”;最終形成“前校后廠,工學結合,雙主體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建成了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車間和人才培訓基地,使企業得到了實惠,從而吸引企業參與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建設。
實施“雙計劃”培養,使企業得到需要的人才 企業要想直接從學校獲得所需人才,就必須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提前把本企業的文化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根據自身人才需求的新動向,主動拓展校企合作新領域,創造新機遇,為校企深度合作創造條件,在校企合作中變被動為主動。就學校而言,就是要為企業培養符合企業文化、融進企業情感的人才。為此,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我們注重融入合作企業的企業元素,以更好地實現 “進行共性培養、滿足個性需求”的校企“零距離”對接。在進行廣泛的行業、企業調研基礎上,我們與山西煤機廠、太重煤機太礦集團等企業共同制定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共同培養人才的“雙計劃”,即由本專業制定培養通用型人才的專業培養計劃,由企業制定培養本企業所需人才的特定培養計劃。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廣泛調研,邀請企業一線專家參與,結合職業發展規律,學院根據本專業必須達到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出適合一般企業用人需求的培養計劃;在學校通用計劃的基礎上,由合作企業按照本企業主打產品對人才能力的特殊要求和企業文化的滲透需要制定特定的培養計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校根據“雙計劃”的要求制定靈活開放的教學實施計劃,針對合作企業的生產特點和任務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參與企業諸如采煤機、刮板運輸機、皮帶運輸機等機器的裝配、零件加工以及機床維修等真實生產氛圍的實踐鍛煉。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大二、大三學生,根據合作企業的生產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進行不同階段的能力訓練,以使企業能夠在合作中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我們按照合作企業的需要和雙培養計劃,結合學生的就業意愿,將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2008級38名學生分別派往山西煤機廠、太重煤機太礦集團等企業頂崗實習,廠方采用師傅、車間、公司三級管理,校方實踐指導教師、專業教師、系部對學生實習進行全過程考核。
保證投入,降低企業育人成本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充分利用機加工實訓中心、數控加工實訓中心等學院資源,在學生進行數控機床操作、數控加工程序編制、機械零件加工工藝編制的實習實訓時,保證了正常的財力投入。本專業自行購置實習所需的原材料,邀請合作企業的一線技術工人與校內“雙師素質”教師共同作為指導教師,針對企業的部分零件生產任務進行加工生產,并將其中合格產品按原材料成本價賣給企業,使企業從人力資源的付出中獲取了合格的產品,降低了生產成本。
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做好服務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以自身擁有的智力、人力資源,積極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為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有效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優勢、擴大合作與交流領域、解決企業短期高層技術人才需求,我們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分批次地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在探究理論與實踐結合、了解生產過程的同時,協助企業解決在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另外,根據企業需求,在企業員工培訓、技術服務、研發等方面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以達到發展企業、提升企業、鍛煉教師隊伍的目的。
提升校企合作品位,充實校企合作內容,優化校企合作質量,解決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教學實踐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探索“雙主體”育人實踐中企業動力機制構建的措施。
創新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 在實踐中,我們設立專門機構,組建了由山西煤炭廳、教育廳、煤炭協會、大型工礦企業代表、學院領導、畢業生代表等組成的合作辦學理事會,為校企合作提供組織保障;形成了以學院和緊密合作企業為辦學主體,企業和學院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并形成了多方合作辦學、有機協調和科學規劃的運行機制;建立了煤炭高技能人才校外大型實訓實習基地。為進一步落實《山西省煤炭專業人才培養規劃》關于在全省建立煤炭人才培養實習基地的要求,省煤炭廳出臺了 《關于在全省有關大型煤炭企業建立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實習基地的通知》,落實有關煤炭企業把接收學生實習作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并根據接收學生的數量和消耗企業材料的費用,享受一定的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圍繞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要求,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院與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重煤機太礦集團等企業合作,共建國家煤機產業基地的教育培訓基地,構建“學校進園區,依托產業辦專業、前校后廠,產學研合作”的緊密型聯合辦學體,形成“體制新、起點高、有特色”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聯合的新辦學模式。同時,我院加強校內煤機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吸引企業對校內實訓實習基地進行設備、技術的投入;強化模擬實訓條件和職業氛圍建設,更好地利用基地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技能訓練;充分發揮校外基地在中職師資培訓、煤機企業職工新技術培訓與技能鑒定、教師教科研開發等方面的平臺服務作用。
構建開放式運行保障機制 我們的具體做法有:組建由企業專家、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等人員組成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委員會,研究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規格,審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制定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建成指導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企業人員到校擔任兼職教師的 “雙向流動”制度,研究、落實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的組織管理辦法。構建開放的教學體系,確保專業按照企業及社會需求組織教學。依托太重煤機太礦集團,逐步建立、完善并最終形成一套完整合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相關管理制度。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把太重煤機太礦集團和山西新富升機器有限公司等企業請進學院,建立前校后廠的生產性實訓車間,由專業建設委員會與企業共同協商,在企業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保障本院學生的實習實訓要求。在合作企業的學生實習由專業教師制定具體的實踐教學計劃與實施方法,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及與企業的溝通協調工作。構建“校企相融”文化特色,將校企兩種文化深度融合。每年開展一次校企文化交流活動,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以煤機制造為核心的專業特色文化,為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創設環境。引進企業先進技術、行業標準,以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人才。
建立適應校企合作要求的評價考核體系,確保培養出企業所需人才 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對教學管理的實際需求,創新教學管理的組織系統,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和工學結合監導室,采取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對校內外的教學進行監控,完善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確保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建立適應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務體系,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學院各個部門全力支持與配合校企合作工作,每年從教育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專門用于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為企業開展科技服務、聘任兼職教師等,為工學交替的學生提供管理服務,為學校邀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和實訓項目開發提供資金保障。
[1]張登輝,方桐清.“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2]顏楚華,等.政府主導 學校主體企業主動——構建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3]俞啟定,等.深入理解“規劃綱要”促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
[4]倪勇.高職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5]毛敏芹,曾凌燕.校企“雙主體”培養模式下對企業積極性的調動[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53.
□有話職說
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列夫·托爾斯泰
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33-02
*本文系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資助項目《礦山機械制造與維修專業“前校后廠、工學交替、雙主體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z11-06)的部分研究成果
張曉梅(1960—),女,山西萬榮人,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力學應用及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