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依林 牟來彥 陳思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510303)
基于克拉申監察模式下的BTEC(HND)學生語言障礙解決對策*
鄔依林 牟來彥 陳思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510303)
在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中,學生的英語語言障礙已成為BTEC(HND)原語教學模式更深入推進的最大障礙。應以克拉申監察模式為指導,采取分級教學、營造語言習得環境、增加“可理解性輸入”、考慮學習者情感因素以及將“習得”和“學得”有機結合等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
克拉申監察模式;BTEC原語教學模式;語言障礙;對策
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尤其一些高職院校紛紛與國外合作辦學,引進西方先進的職教理念與教學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以及英國的BTEC模式(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在中國無論采用哪一種模式,只要是通過原國的質量監控獲取的相應文憑,就有原語教學的必要。作為英國唯一具備頒發學術類考試證書和職業教育資格證書的BTEC機構頒發的BTEC證書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其文憑包括ND和HND,其中拿HND文憑的學生要求用全英文完成16門專業課程中的所有課業,因此,必須實行英文原語教學。
我校從2005年9月開始在計算機應用專業引入了愛德思的BTEC HND項目。經過6年的實踐,雖然在領會與貫徹落實BTEC“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助學、以做導學”的獨特教育理念和BTEC原語教學模式本土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專業優勢,但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問題仍是我校提升HND BTEC項目的“瓶頸”,學生的英語語言障礙已成為BTEC原語教學模式更深入推進的最大障礙。因此,深刻反思BTEC(HND)原語教學模式下學生語言障礙的成因并探討相應的對策非常必要。
陳清蘭、黃學明就本校BTEC(HND)學生語言障礙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BTEC(HND)原語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語言障礙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如設置英語入學考試、對師資進行培訓等。根據我們多年的BTEC(HND)原語教學經驗以及對國內多個BTEC中心情況的了解,我們認為陳清蘭、黃學明提出的BTEC(HND)原語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語言障礙成因大部分是客觀的,具有普遍性,但我們并不贊同設置英語入學考試、提高入學門檻等對策,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BTEC面向職業化、多層次學生的教育市場基本定位,更不符合BTEC教育理念。同時,陳清蘭、黃學明提出的對策也缺乏相應理論支撐。鑒于此,筆者以斯蒂芬·克拉申(S D Krashen)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監察模式理論為指導,結合對BTEC(HND)原語教學模式及其教育理念的領悟和踐行經驗,提出學生克服語言障礙的對策。
(一)克拉申監察模式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影響最廣的理論就是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監察模式,它由五個假說構成:(1)“習得-學得假說”。區分“習得”(acquisition)與“學得”(learning)構成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基礎。克拉申認為,發展第二語言的首要方法是“習得”,其次才是“學得”。語言習得能力在青春期以后不會消亡,成人依然能夠習得語言。(2)自然順序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學習者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自然順序進行的。(3)監察假說。這個假說認為,語言習得與語言學得作用各不相同。假說認為人人都有一個語言監察系統,人們在實際口語交際中,如果過多地使用監察手段,不時地糾正自己言語中的錯誤,說起話來就會出現結結巴巴,影響正常的交際。將監察作為習得的輔助手段來運用是最理想的,有助于提高語言的準確度。(4)語言輸入假說。語言輸入假說是二語習得的核心部分,它明確告訴我們語言是如何習得的。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 “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產生習得。所謂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可用i+1表示,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5)情感過濾假說。這個假說是指不同的心理狀態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該假說認為,有了大量適合的輸入環境并不等于學習者就可以學好目的語,第二語言習得的進程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一般認為,情感過濾包括焦慮、自信心和動機三個方面,動力大、充滿自信且焦慮程度小,有利于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
(二)克拉申監察模式下的BTEC原語教學模式實踐分析
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完成專業知識學習外,更加艱巨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根據克拉申監察模式理論,對于BTEC(HND)專業課程教學,在學生語言習得方面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無論有無英語基礎,每個BTEC(HND)學生(成人)都有機會通過習得學會使用英語。(2)教學中應該注重旨在交流的英語運用,這種語言應用應該是著重于內容而不是形式。(3)教學中要十分注重建立學生習得英語的自然環境。(4)語言學習有其內在規律,提供給學生的英語交流機會必須是學生現有水平可以接受的,只有略高于學生現有英語水平的語料才能使學生習得英語。(5)啟發和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需求動機是學生習得英語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BTEC原語教學模式下克拉申監察模式的應用分析
BTEC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學習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習結果的考核評估等方面。BTEC教學要求教師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思考、提問。常用的學習活動有問答、小組討論、調查、角色扮演、演講等。在所有這些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激勵參與等方式,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進行以溝通為目的的英語表達來習得英語。
BTEC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本位,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個體,重視個性發展,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是以擁有一個靈活的教學體系為支撐的,BTEC靈活的教學方式是與其面向全球化、多層次學生的教育市場定位密切相關的,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性。BTEC靈活的教學方式客觀上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開展循序漸進教學的機會,這是符合英語習得教學規律的。
BTEC強調以教助學、以做導學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BTEC每門課程都是以課業(Assignment)來完成教學考核評估。每個課業都是以實際工作為背景的項目,是以任務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習、查詢和閱讀大量與課業相關的英文資料,以書面報告或口頭表述等形式,形成相關“成果”作為課業評價的依據。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這種自主學習活動過程都是英語習得者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的過程,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是英語習得過程中一個有效的 “監控活動”。
BTEC是國際化的教育。在學生錄取之初即確定原語教學模式,學生對于采用英語教學的主動性較高,并且報讀BTEC的學生大都有出國深造或去外企工作的計劃,此類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有實際需求和主動性,從“情意過濾”的角度分析,客觀上有助于提升英語學習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再結合我們多年的BTEC(HND)英語教學經驗,提出BTEC學生語言障礙解決對策。
(一)設立語言學習過渡區,對BTEC(HND)學生按英語掌握程度分班,實行分級教學
BTEC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對學生沒有優差生之別。我校BTEC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不設門檻,但由于受個體和環境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間英語能力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目前,我們把英語水平高低相差懸殊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班級,忽略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難以開展,造成部分學生“吃不飽”,部分學生“吃不消”的后果,出現“教師白費力,學生不受益”的尷尬教學局面。這種分班策略,既不符合BTEC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違背了克拉申監察模式之語言輸入假說。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對BTEC新生按其英語水平的高低分級教學,設立語言學習過渡階段,該階段不安排專業課程,并根據學生在此期間英語能力水平的進步快慢程度實行動態管理,開展建立在學生英語實際水平之上的循序漸進的教學。經過語言學習過渡階段后,確保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能夠接受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的程度。
(二)在課堂內外為BTEC(HND)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習得環境
在課堂內外都要盡量為學習者創造二語習得的語言環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這種語言環境中,使其自然習得英語。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在玩中學”、“在做中學”教學理念。授課方式盡量“游戲化”,盡可能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中。可采用分組討論、辯論、演講比賽等交互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將課堂變成一個英語語言環境的小社會,在這種接近英語語言習得的良好語言環境中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2)在課堂外,開辦英語“娛樂場所”,建立“雙人聊天屋”和“多人咖啡屋”。筆者去年4月受邀前往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進行BTEC教學交流考察時,親身感受了該校為學生設計的一種用玻璃等材料建成的在空間上只能容納兩人、布置溫馨而又極具浪漫色彩的半透明“雙人聊天屋”。據該校負責人介紹,這種小屋是專門為那些由于害羞而不敢開口表達的學生設計的,這種狹小而獨立的環境可降低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焦慮,增強學生自信心,從而克服英語表達的恐懼心理,從多年來的實踐看,效果十分顯著。同時,該校為BTEC學生建立的 “多人咖啡屋”,一間可以容納5~7人,內設電視機、DVD、投影儀等視頻設備,學生可以預約外教或任課教師前往“咖啡屋”,一邊愜意地享受著可口咖啡,一起收看英語節目,或者共同欣賞英語影片,或者進行隨意性的“聊天”。通過現場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和教師就像朋友一樣,輕松愉快地用英語談論著電視節目中的話題,氣氛十分融洽,學生在這種良好語言環境中無意識地自然習得了語言。(3)建立“游樂英語園區”。在園區內播放英語歌曲,提供各種視聽設備及視聽材料。在園區建立游戲室,提供英文游戲。在園區設立活動室,供英語俱樂部會員開展各種活動使用。建立閱讀室,提供豐富的英語報紙、英語雜志和英語原版專業圖書等資料。
(三)為BTEC(HND)學生盡可能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
重視“可理解性輸入”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在課堂上盡量提供可理解性輸入。如專業課程中在學習某個專業知識點前,教師應先將對學生的理解影響較大的專業詞匯或知識背景等材料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在幫助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活動中,應漸進增加這些詞的使用頻度,與學生交談時表達盡量簡潔易懂,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理解能力;加強課堂互動,讓學生間、師生間的會話生成可理解性輸入;靈活使用黑板,限制過多使用PPT,注意把握課堂節奏,提高輸入的可理解性;輸入手段多樣化,適當使用實物、視聽設備及手勢語幫助學生理解輸入;輸入內容兼顧趣味性,從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思維的深處發現興趣的源頭。盡可能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工程案例中,使學生通過實際應用學習理論知識。(2)以課業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課后多接觸英文材料。每門BTEC專業課程英文網站提供與課業相關知識的背景資料,教師可采取將課業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分解,按步驟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相關材料,幫助學生自主分步完成課業任務,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3)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英文學習資源。建設專業課程學習網站,提供與專業課程有關的全英網絡課件,建立包括視頻節目和娛樂性閱讀材料等語料的網絡資源庫。(4)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在原語教學中,教師是主要的語言輸入者,專業課教師不但要對課程知識熟悉,而且還要有過硬的語言技能和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并且懂得語言,尤其是英語語言習得的規律。可以采用如老教師帶新老師的“傳、幫、帶”,或按計劃輪流派送教師參加英國BTEC相關機構在中國的培訓,或輪流派送教師去英國學習等方式。
(四)重視情感因素,激發BTEC(HND)學生的學習動機
創造一個低情感過濾環境來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的做法有:(1)多關注語言內容,而不是形式。教師不要過分糾正學生的錯誤,更多的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如允許學生有“語言沉默期”,當學生只能用單詞拼湊會話時,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而且在溝通中不要使用“監察”手段。對學生的任何一點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自我感覺良好,降低焦慮感,以助于他們的語言習得。(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情感。BTEC是面向國際化的教育,報讀BTEC的學生大都有出國深造或去外企工作的計劃,他們在學習英語方面有實際的需求和主動性,我們可以根據BTEC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有針對性地開設“IELTS班”、“專升本班”和“出國留學班”等,提供與語言需求相對應的學習支持,這樣,他們必定會以積極主動的心理、良好的學習心態參與學習活動,取得良好的語言學習效果。(4)開展師生聯誼活動,增進師生感情。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師生融洽的情感交流,用愛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在推進BTEC(HND)項目過程中,要解決一直以來我校在英語教學上的困惑,提高教學效果,減少甚至消除學生學習BTEC(HND)專業課程的語言障礙,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按學生英語程度實行“分級教學”,營造良好的語言習得環境,從課堂內外增加“可理解性輸入”,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克拉申的監察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關鍵是我們在實踐中根據教學的實際效果,以揚棄的態度不斷地修正和完善這些方法和措施,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
[1]王詩文.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學習與借鑒[J].教育與職業,2009,613(9):50-52.
[2]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BTEC項目課題組.中國消化BTEC—關于BTEC項目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4,(36):14-31.
[3]陳清蘭,黃學明.BTEC(HND)雙語教學模式下學生語言障礙及對策分析[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6(1):26-30.
[4]玄忠波.克拉申的“監察模式”及其局限性[J].讀與寫雜志,2008,5(9):42-43.
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35-03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教學質量工程改革項目《基于CDIO的計算機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粵財教2011[473]),廣東第二師范學院2011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提高我校工科教育實驗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
鄔依林,男,四川南充人,華南理工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復雜系統建模及網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