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新輝 劉漢云 梁錦崧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廣東梅州 514000
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肺癌手術效果的研究
饒新輝 劉漢云 梁錦崧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廣東梅州 514000
目的 探討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肺癌的臨床效果。 方法 收集本院胸外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行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的86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期來本院行傳統開胸手術的原發性肺癌患者88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開胸肺葉切除術。觀察組患者行復合麻醉,在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切除肺葉。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數量、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住院天數及肺葉切除等情況。 結果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數量及肺葉切除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等情況上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原發性肺癌較常規開胸手術操作簡單,出血較少,患者術后恢復快,可同時用于診斷和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原發性肺癌;臨床應用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及病死率極高。肺癌早期多采用開胸的手術療法,創傷大,患者恢復慢。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胸腔鏡以其較明顯的優勢在肺癌的治療中占據一定的地位。主要表現為創傷較小,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行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的86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該療法治療原發性肺癌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收集本院胸外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行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的86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分布為43~75歲,平均64.1歲,病程4個月~4年。選擇同期來本院行傳統開胸手術的原發性肺癌患者8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4例,女44例,年齡分布為40~71歲,平均62.7歲,病程6個月~3年。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偶有患者有發熱等不典型癥狀。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開胸肺葉切除術。皮膚切口從腋前線到第4胸椎棘突水平處,在肩胛骨內側緣和棘突連線中間作一約25 cm的切口。術中常規切斷背闊肌肌群,經肋間進入胸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復合麻醉,在胸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首先在患者患側的第7個肋間隙作切口,長約2.0 cm即可,放入胸腔鏡;在腋中線的第4肋間向兩邊延伸作垂直切口,長約5.0 cm即可;在腋中線第7或8肋間作一約1.5 cm的切口,安置胸腔鏡Trocar,鏡下用手指按壓肋間,選擇適宜大小的切口。切口從背闊肌的外緣向前下方向行進,長6~8 cm即可。直視結合監視器下采用電鉤游離胸腔粘連,結扎。術后根據患者情況作縱隔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清除,關閉胸腔前用長效局麻藥進行肋間神經封閉。用可吸收線進行傷口的縫合[1-3]。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數、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及肺葉切除等手術一般情況。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及術中清掃淋巴結數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引流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上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目(枚)術后引流時間(d)術中出血量(ml)平均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27.2±1.5 121.3±3.8 2.390>0.05 13.7±1.2 11.0±1.7 1.027>0.05 4.94±0.52 7.51±1.91 19.202<0.05 173.1±10.5 302.0±23.7 17.289<0.05 9.04±0.21 19.63±1.14 15.254<0.05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肺葉切除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肺葉的切除情況(n)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共11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占12.8%,其中,肺炎5例,心律失常5例,鎖骨下靜脈血栓1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有35例,占39.8%,其中11例為術后肺炎,術后切口感染7例,活動性出血4例,心律失常9例,術后乳糜胸4例。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肺癌患者偶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還可伴隨發熱、乏力、食欲減退等。中晚期患者往往在局部腫瘤組織的壓迫產生相應腫瘤侵襲、聲音嘶啞等,嚴重者會出現上腔靜脈、Horner綜合征等[4-6]。微創技術下胸腔鏡得到發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局部和全身的損傷,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機體功能,平衡內環境,縮短手術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及清掃淋巴結數、肺葉切除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引流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情況上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的開胸治療術中出血量大,對于良性病變及老年患者,損傷較為嚴重。胸腔鏡輔助腋下小切口術中患者傷口較小,失血流量少,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尤其是器官功能障礙者。另外胸腔鏡輔助腋下小切口治療患者耐受性好,生存率得以提高。目前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廣泛的胸膜粘連、肺裂發育好、能耐受單肺通氣、術前檢查無縱隔淋巴結腫大等均可作為胸腔鏡輔助下肺葉切除術的適用指征[7-8]。胸腔鏡手術切口長度僅6~8 cm,不需要切斷背闊肌、前鋸肌等肌群[9-10]。并且手術對肌肉系統及肋間神經系統保護好,保證了術后呼吸功能快速恢復,減輕了術后疼痛,促進患者咳嗽、排痰。
綜上所述,胸腔鏡輔助下做腋下小切口治療原發性肺癌,可以行左肺上下葉、右肺上中下葉甚至左右全肺切除術,術后常規淋巴結清掃,操作簡單,出血量少,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萬志渝,殷君太,何東權,等.胸腔鏡加小切口肺癌根治術的探討[J].四川醫學,2011,32(5):747-748.
[2]賈敬周,薛顥雨,吳云舒.胸腔鏡輔助下185例原發性肺癌治療總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3):69-70.
[3]史杰,蘇彥河,張燦宇.32例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癌根治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3):90-91.
[4]王麗.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在肺癌手術中的應用 [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183-184.
[5]王晨亮,尉連成,李新華.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在Ⅲ期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12):921-924.
[6]葉輝,何昌進,許志平.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與傳統開胸肺癌根治術的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5(29):32-33.
[7]蒲江濤,楊崢,戴天陽,等.完全電視胸腔鏡與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治療早期 NSCLC 的創傷程度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30):103-104.
[8]謝少波,杜建文,陳升愷,等.胸腔鏡輔助肺癌根治術107例[J].甘肅科技,2010(16):150-151.
[9]宋定偉,趙芝喬,宋義英,等.不依賴胸腔鏡的小切口在肺癌外科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0(16):2949-2950.
[10]蒲江濤,戴天陽,唐小軍,等.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肺癌的療效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3):1-2,7.
R734.2
B
1674-4721(2012)06(b)-0176-02
2012-03-26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