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慶新,李英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北京市 100029;2.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歐盟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及其啟示
藍慶新1,李英2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北京市 100029;2.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本文從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制定與低碳立法、財政稅收、低碳技術研發、新能源等方面探討了歐盟國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政策措施。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面臨著產業結構重型化、能耗高與技術水平低下等困難,需要在吸收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特征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戰略規劃,通過構建法律框架、建立財政稅收體系、開發低碳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樹立低碳消費觀念,共同推動我國碳排放的降低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
低碳經濟;歐盟;啟示
低碳經濟是指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通過產業轉型和升級、技術和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不可再生的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發展形態。
在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能源資源枯竭的背景下,以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各國尋求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低碳經濟”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該書指出到2050年英國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低碳型經濟的國家。[1]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制定之后,低碳經濟的概念被擴大到世界范圍內,國際氣候問題談判的關注點也隨之開始轉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減排,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并逐漸成為國際共識。
如今,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加快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投入大量資金開發低碳經濟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加快新能源開發、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美國應對危機、重振經濟的重要舉措,為此美國制定了通過低碳經濟發展促進綠色就業、推動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標準制定、降低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促進美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歐盟的“歐盟2020戰略”將發展低碳經濟看作是引導歐盟走出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復蘇的重大舉措;英國推出了打造綠色經濟的全方位舉措:發展綠色能源,在住房和交通等方面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支持“綠色制造業”,研發新的綠色技術;日本制定“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計劃,在實現經濟復蘇、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解決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2]世界各重要經濟體都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新一輪技術競爭、產業競爭、國際競爭的關鍵途徑。
歐盟是低碳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其許多成熟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制定正確和詳細的低碳經濟戰略規劃可以指明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向與實施步驟。歐盟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先是從各成員國興起,后逐步形成歐盟整體的戰略規劃(參見表1)。英國是歐盟低碳經濟發展最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計劃到2050年逐步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當時的水平降低60%,建成低碳經濟社會。此后,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相繼提出自己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從而推動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相關戰略計劃。在歐盟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中,政府通常起著主導的作用。

表1 歐盟有關低碳經濟的戰略計劃
政府建立制度保障體系有利于積極引導低碳經濟發展。歐盟主要國家都提出并通過了一些低碳經濟法案(參見表2),這些法律主要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低碳經濟的直接立法,其中也有一些早期的間接立法,如關于非化石燃料、循環經濟、綠色認證、能源利用等間接涉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構成各國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實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可以影響資本投資的產業偏好,引導資金流向低碳產業項目。歐盟內部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對高碳能源的使用征稅,并對碳封存技術、新能源、清潔能源等實行財政補貼。
比較典型的是英國的氣候變化稅(CCL)制度。氣候變化稅于2001年4月1日開始實施,對電力、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固體燃料(如煤)等特定能源的供應者征收,是對他們向最終消費者供應能源時一次性征收的銷售稅。氣候變化稅的稅率從量計征,是一種中性稅,通過減少英國國民保險雇主繳納率的0.3%,碳基金項目資助以及在達到能效目標或應用可再生能源或熱電聯產的條件下減免稅的渠道返回工業部門,英國開始征收氣候稅后,公共部門和企業使用能源的名義成本增加了15%,但是如果它們達到氣候變化協議規定的能源效率提高的目標,就可以享受80%的稅收優惠。開征氣候變化稅使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減少250萬噸。

表2 歐盟主要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文件及法案
德國的低碳財政稅收政策側重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進能源節約。從1999年開始德國對摩托車燃料、輕質燃料油、天然氣和電力征收生態稅,稅收收入用于降低社會保險費,從而降低企業負擔。這種稅收方式不僅促進了能源節約、優化了能源結構,而且還提高了德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德國政府與工業界簽訂協議,規定企業能否享受財稅優惠與其是否實施能源現代化管理相關聯。同時,德國也采取措施促進中小企業提高能源效率,如德國經濟部與金融部門合作給中小企業設立節能專項基金。德國還通過修改機動車稅使排量低的汽車繳納較低稅額、大排量車繳納較高稅款,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歐盟國家還通過制定政府采購計劃,發放優惠貸款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例如,德國為了讓政府機構優先采購帶有環保標志的商品而設立了環保標志制度。德國的《循環經濟法》也規定,政府機構要使用有耐用性、可再利用性等特點的環境友好型商品以及服務。2006年,英國政府也公布了政府采購的方案《采購的未來》,其中規定政府要優先采購可持續的產品,并且財政部還提供針對企業的減排基金,與財政部簽下減排協議的企業都可申請一定數量的無息貸款,用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開發、使用低碳技術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途徑,并能推動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低碳技術既包括涉及能源技術進步、促進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技術,也包括發展低碳能源、促使能源結構轉換的技術。同時,一國掌握了低碳技術也可獲得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僅國際碳交易市場到2020年就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的交易額,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同時低碳標準和低碳技術的推廣也將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正因如此,低碳技術受到了歐盟各國的普遍重視。
歐盟制定各種政策來保障低碳技術發展,力圖通過開發廉價、清潔、高效和低排放的能源技術來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如2000年,歐盟《歐洲能源政策》將低碳技術創新作為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新驅動力,實現歐洲可持續發展;2007年,歐盟的戰略能源技術計劃鼓勵推廣低碳能源技術,促進建立歐盟未來能源可持續利用機制。除了這些法律及文件規定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外,歐盟還加大對低碳技術的資金投入,2008年到2009年,歐盟的低碳技術投入達13.64億美元。
歐盟各國都有側重點地支持某一個重點技術領域的研發和商業化推廣。由于煤炭發電站在相當長時期內仍會繼續發揮作用,英國和德國都積極發展效率更高、能應用清潔煤的低碳發電站技術,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英國還特別注重清潔技術的發展。2010年,英國政府大幅削減預算,但仍投資約30億英鎊發展低碳環保技術。作為工業發達的國家,德國的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技術一直在世界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德國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支持低碳技術的發展。2007年,德國制定氣候保護高技術戰略,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億歐元研發氣候保護技術。
歐盟本身能源資源較匱乏,對能源進口依賴度高,且進口的來源地集中在中東、非洲以及拉美等國,這使得歐盟獲取能源的風險較高,而且歐盟的經濟也易受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因此,歐盟更加關注和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被認為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并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歐盟始終大力推行建筑節能和其他節能產品。此外,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歐盟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藍圖,闡述了歐盟可再生能源的遠景:要求到2020年,各成員國將可再生能源消耗量提高到占總能源消耗比例的20%;根據各成員國的具體情況設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鼓勵各國使用可持續的生物燃料等。
德國并不具備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理想自然條件,但其可以說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最成功的國家。200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該國總用電量的16%,同時,德國政府在立法、扶持、資金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國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使其能源系統得以優化,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該法規定電網運營商必須以法律規定的費率收購可再生能源供應商的電力。同時,供電商再根據全部入網的傳統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確定電價。這樣,雖然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高于傳統能源,但可再生能源有了和傳統能源同等的機會;再加上政府同時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行補貼以及其他優惠,激勵了可再生能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證了綠色電力的發展。[3]德國還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推動可再生能源大量應用于供暖過程,并計劃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比例從2006年的6%提高到14%。
意大利因其80%以上的化石能源都需要進口,也非常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利用。1992年意大利政府開始以保證價格的方式購買可再生能源,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廠的建設。1999年,意大利開始實行“綠色證書”制度,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綠色證書代表著一定量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可再生能源生產商在普通能源市場上銷售可再生能源,在證書市場上銷售綠色證書。當政府實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時,無法完成配額任務的企業需要向擁有綠色證書的企業購買綠色證書,來滿足自己的法定義務。意大利利用“綠色證書”制度有效地解決了補貼制度的不足之處,減少了高碳能源的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能源效率,意大利還實行“白色證書”制度。“白色證書”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確立,實際上是對能源企業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種認證,政府管理部門根據企業的節能效果給予認證,并確定具體的標準。“白色證書”同“綠色證書”一樣可以買賣,節能效果超過規定目標,可出售剩余的白色證書,并對達到節能效果的企業進行獎勵。
北歐國家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發電。以丹麥為例,丹麥政府積極支持可再生的風力發電。丹麥的風能資源豐富,也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開發利用風力發電的國家。在其1996年的能源計劃中提出到2030年要將風力發電比重提高到全國發電量的一半。政府特別重視風能技術的研發并且風能部門有許多專門從事風能研究的專家。[4]國家在財政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為每臺風能發電機投入相當于成本30%的財政補助;設立電力節約基金,補貼那些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和設備。
歐盟國家認識到低碳經濟最終還需全體民眾來落實,所以注重提高公眾的低碳經濟意識,鼓勵低碳的生活方式,建造低碳建筑,提高住宅的能源效率,鼓勵民眾選擇低碳交通工具出行。歐盟國家的很多居民都自覺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從生活點滴做起,如使用有節能技術的產品、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歐盟已經全面禁止使用白熾燈,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普遍從中小學教育入手,開設環保課程,引導學生進行低碳實踐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的低碳理念和生活習慣。
目前,我國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并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了大量工作。我國先后于1998年簽署、2002年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前夕,我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 ~45%,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我國“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但是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時也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近年來,我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能源需求加速增長。據國際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每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7.96噸標準油,是中等收入國家的1倍多,高收入國家的4倍多。同時,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由于所處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在保持正常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等領域技術水平落后,核心技術能力缺失,低碳經濟發展基礎與競爭能力都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應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以此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不論是法律法規、政策環境,還是技術支持,都必須要由政府超前制定規劃。歐盟國家的低碳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在于政府提前制定了戰略規劃并照此逐步執行。我國目前還處在低碳經濟的起步階段,發展低碳經濟時通常利用政策、行政手段和輿論去引導,還沒有建立系統性的低碳經濟制度,這使執行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雖然近年來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如《可再生能源法》、《環境保護法》等,但總體而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如缺乏必要的強制性標準等技術法規、有關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我國應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先進理念,制定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大力加強低碳經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以及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
歐盟國家的實踐證明,通過市場機制和財政稅收政策的經濟刺激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國可以參照歐盟的財政稅收制度,建立相應的財政稅收體系,引導稅制向著綠色稅收的方向轉變,并積極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借鑒英國經驗,對企業征收“氣候變化稅”,引導重工業降碳,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政府與重工業能源用戶簽訂自愿協議,若企業能實現較低的排放,就不需要繳納全額稅收。但是,碳稅征收要依據我國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提高稅率。政府應考慮征收碳稅對經濟和相關產業是否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可以在要求企業滿足一定減排任務的前提下,制定相關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為防止碳稅對那些能源消耗大、競爭力差的行業或企業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加重企業稅賦負擔,政府應對企業特別是特殊行業給予稅收減免等稅收優惠措施。此外,政府可以適度增加補貼,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低碳和新能源產業中。
英、法、德、比等歐盟國家都把低碳政策的重點放在傳統高碳產業改造和低碳技術創新方面。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我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低碳技術的研發以及創新能力。我國應盡快出臺符合國情的高技術發展戰略,先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再進行自主創新。國家一方面應加強對低碳技術的財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增加節能技術、清潔能源、碳處理技術的投入,發展核心技術,建立低碳技術體系;另一方面,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與企業建立協作關系,大力培養人才,實行產學研相結合,并開展國際合作,推進低碳技術從研發階段向商業化階段發展。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就存在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現實問題。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起步較晚,已經開發研制的一些項目投入多、成本高,短期內風電等能源很難成為大規模的替代能源。為了使經濟從高碳轉向低碳,國家必須利用政策及法律支持來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大清潔能源的供應和消費比例。其中,太陽能、風能和核能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縱觀德國和意大利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發現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初期,政府支持是必要條件。所以,政府要利用財政以及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前期投入成本,并提高其獲利能力,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企業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歐盟國家也都制定了長期的、較穩定的價格政策,而我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存在不確定性,易給投資帶來風險。我國應積極借鑒歐盟國家的經驗,將可再生能源的電價政策定為固定電價制度,使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保持一定的吸引力,并盡快建立并完善可再生能源的補貼制度,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鼓勵企業和家庭在工業與生活的各個環節中使用節能技術,減少能源使用量,降低碳排放水平。預計到2050年在我國的能源使用中煤炭仍然會占到50%以上,所以政府應鼓勵各方積極發展清潔煤技術以提高資源效率。歐盟國家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國應開展國際合作,學習它們先進的節能建筑、節能產品等技術。[5]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認同,消費者低碳消費模式在需求方面上決定著低碳經濟模式的建立。政府要引導并鼓勵低碳消費觀念,讓消費者把低碳消費行為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政府首先應在低碳消費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識,提供信息、咨詢以及培訓。同時,要開展教育引導,對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要進行低碳環保方面的教育,使公眾能夠從小培養低碳的消費觀以及生活方式。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研發和生產低碳節能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可選的環保節能產品、低碳產品。
總之,低碳經濟要落實到現實的行動中。通過借鑒歐盟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構建我國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和保障體系,建立財政稅收體系,發展低碳技術,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樹立低碳消費觀,促進我國低碳經濟模式的建立,加快我國向低碳國家邁進的步伐。
[1]郭印,王敏潔.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9(10):176-179.
[2]王波.后哥本哈根時代的中國對策[N].中國能源報,2009-12-30(3).
[3]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J].發展研究,2009(2):23-27.
[4]陶蘊芳,尚濤.國際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行為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6):56-61.
[5]高艷華.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建設[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5):68-70.
The Experiences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and the Lessons to China
LANQing-xin1andLIYing2
(1.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29,China;2.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050061,China)
The related poli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the formul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low carbon legislation,fiscal taxation,low carbon technology R&D and new energy.In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China has such difficulties as the heavy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low technological level.We should formulate the strategic plan for low 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earn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consider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construct the legal framework,establish the fiscal taxation system,develop low carbon technology,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and fost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consumption to promot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low carbon economy;European Union;lessons
F124.5
A
1007-8266(2012)08-0053-0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制造業應對碳關稅的預警機制與系統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2CJY037)、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關稅對北京制造業的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9112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藍慶新(1976-),男,遼寧省撫順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亞洲經濟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低碳經濟;李英(1963-),女,河北省棗強縣人,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學、低碳經濟。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