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玲 商黔惠 趙鴻彥 (遵義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貴州 遵義 563000)
高血壓等多重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性
陳劍玲 商黔惠 趙鴻彥 (遵義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貴州 遵義 563000)
目的 評估高血壓等多重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總結965例行冠脈造影者的臨床資料,以血壓作為主要因素單獨分析,按血壓水平分為正常血壓組〔收縮壓(SBP)<120 mmHg和舒張壓(DBP)<80 mmHg〕、正常高值組〔SBP 120~129 mmHg和(或)DBP 80~89 mmHg〕、輕度高血壓組〔SBP 140~159 mmHg和(或)DBP 90~99 mmHg〕、中度高血壓組〔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109 mmHg〕和重度高血壓組〔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按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年齡、吸煙、血脂、高尿酸血癥及糖尿病)的個數分為6個亞組:0組(未合并其他危險因素)、1組(合并1個其他危險因素)、2組(合并2個其他危險因素)、3組(合并3個其他危險因素)、4組(合并4個其他危險因素)及5組(合并5個其他危險因素),不同血壓水平組合并危險因素情況與冠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采用χ2檢驗以及Pearson相關。結果 在各血壓分組中冠脈狹窄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均有正關聯(正常血壓組r=0.675,P<0.01;正常高限組r=0.708,P<0.01;輕度高血壓組r=0.731,P<0.01;中度高血壓組r=0.824,P<0.01;重度高血壓組r=0.886,P<0.01)。不同血壓級別和合并其他危險因素與冠脈狹窄的r值有線性正相關(rP=0.972,P=0.006)。結論 高血壓是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吸煙、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及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素也不可忽視,尤其多重危險因素對冠脈狹窄的協同作用更明顯。
高血壓;冠狀動脈狹窄;危險因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常與其他危險因素同時存在,并存的危險因素對冠心病的不利影響可起協同作用。本研究探討血壓、血脂、血糖、血尿酸等多重危險因素與冠脈狹窄之間的關系。
1.1 對象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疑診冠心病并行冠脈造影的患者資料965例,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者。其中男724例,年齡31~89〔平均(62.4±10.73)〕歲,女241例,年齡39~87〔平均(63.4±8.58)〕歲。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冠狀動脈狹窄 631例(65.4%),正常 334例(34.6%)。
1.2 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病變評定 由心內科心導管專業醫生操作,經股動脈或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左冠脈至少投照4個體位,右冠脈至少投照2個體位。采用目測直徑判斷冠狀動脈狹窄處管徑比狹窄段近心端的正常冠狀動脈管徑減少的百分比。
1.2.2 危險因素 患者入院時測血壓,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尿酸(U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及總膽紅素(TBIL)。高血壓的確診標準為連續兩次在靜息狀態下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或正在服降壓藥物。2型糖尿病診斷采用美國糖尿病協會標準〔1〕。吸煙史定義為每天吸煙≥1支,連續吸煙1年以上。高尿酸血癥為男性和絕經后女性UA>420μmol/L,絕經前女性UA>350μmol/L。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血脂異常定義為TG≥1.7 mmol/L(150 mg/dl),和(或)TC≥5.2 mmol/L(200 mg/dl),和(或)LDL-C≥ 3.4 mmol/L(140 mg/dl),和 (或)HDL-C <1.04 mmol/L(40 mg/dl)。年齡的高危定義為男性>55歲,女性>65歲。
1.2.3 分組 以血壓作為主要因素單獨分析,正常血壓組(SBP<120 mmHg和DBP<80 mmHg)、正常高值組〔SBP 120~129 mmHg和(或)DBP 80~89 mmHg〕、輕度高血壓組〔SBP 140~159 mmHg和(或)DBP 90~99 mmHg〕、中度高血壓組〔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109 mmHg〕和重度高血壓組〔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當 SBP和DBP分屬不同級別時以較高的分級為準。
以合并其他危險因素(高齡、吸煙、血脂、高尿酸血癥及糖尿病)的個數分為6個亞組,未合并其他危險因素為0組,合并1個其他危險因素為1組,合并2個其他危險因素為2組,合并3個其他危險因素為3組,合并4個其他危險因素為4組,合并5個其他危險因素為5組。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單因素差異比較進行危險因素初篩,對符合的危險因素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不同血壓水平合并危險因素的分析采用χ2檢驗以及Pearson相關分析。
2.1 單因素分析 與冠脈正常組比較,冠脈狹窄組男性、吸煙、高血壓、2型糖尿病的比例增大(P<0.001),年齡及血清UA、TG、TC、LDL-C水平升高(P <0.001),血清 HDL-C 水平降低(P<0.001)。兩組血清TBIL水平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冠脈正常組與冠脈狹窄組的危險因素比較
2.2 多危險因素與冠脈狹窄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對冠脈狹窄影響最大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高血壓,其他依次為吸煙、糖尿病、男性、TG、LDL-C、TC、年齡、血 UA 水平;而血清 HDL-C 為冠脈狹窄的保護因素。見表2。
2.3 不同級別血壓組冠脈狹窄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的個數相關性分析 不同級別血壓和冠脈狹窄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個數的r值有線性正關聯(rp=0.972,P=0.006)。見表3。

表2 多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狹窄的Logitic回歸分析

表3 不同級別血壓組冠脈狹窄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個數的相關性〔n(%)〕
高血壓是公認的冠心病危險因素,高血壓者與正常血壓者比較,冠心病發病危險至少增加2倍〔2,3〕。其發病原因可能與高血壓使冠狀動脈中層內膜壓力增高而受損,導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及促發其破裂。本組資料結果顯示高血壓是冠脈狹窄最顯著的獨立相關危險因素。
煙草燃燒釋放多種有害物質,如尼古丁、多環芳香烴、焦油、一氧化碳等,無論主動或被動吸煙,都可通過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增強基質金屬蛋白酶轉錄、加強炎癥反應、促血栓形成等作用參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4〕。國外文獻報道,吸煙者冠心病發生率可增加2~3倍〔5〕。本研究顯示,吸煙是冠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
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多數報告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概率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6〕。本研究結果也顯示,2型糖尿病可使冠脈狹窄的風險明顯增加,其機制可能為糖尿病使內皮衍生的一氧化氮生成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功能障礙,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形成,促使斑塊穩定性下降而發生心血管事件〔6〕。血清TC、LDL-C升高及血清HDL-C降低已被證實是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7〕。TG與冠心病的關系卻存在爭議。近年來發表的一些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支持TC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8〕。本研究結果顯示冠脈狹窄組血清TG、TC、LDL-C水平較冠脈正常組明顯升高,HDL-C水平明顯降低,且血清TG、TC、LDL-C及HDL-C均為冠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
年齡和性別是冠心病不可逆的危險因素。隨年齡增加,內皮細胞功能發生障礙〔9〕,高血壓、高血脂等許多危險因素的發生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冠心病的危險性也增加。男性冠心病發病率高于女性,因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女性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比男性晚10年,絕經后患病率迅速升,但男女之比仍在2倍左右〔10〕。本研究顯示在冠脈狹窄組男性比例明顯較冠脈正常組大,年齡也增大。
近年來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亦與冠心病發生密切相關〔11〕。本研究也顯示高UA血癥是冠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錯綜復雜,高血壓是其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患者常合并血脂異常、年齡增加、吸煙、肥胖、高血糖等其他危險因素。高血壓的危害一方面與血壓水平相關;另一方面,高血壓的危害還取決于同時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據我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合并1個、2個及3個危險因素發生心血管病事件及冠心病事件的相對危險分別增加1.9倍、3.6倍及6.7倍;冠心病事件增加3.1、5.8及11.6倍〔12〕。本研究顯示,不同級別血壓和冠脈狹窄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個數的γ值有線性正相關,提示隨著血壓水平升高,冠脈狹窄增加;且合并其他危險因素數目增多,冠脈狹窄危險性也相應增大。
綜上所述,高血壓、男性、高齡、吸煙、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及糖尿病是冠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血壓水平的升高及合并其他危險因素的增多,冠脈狹窄的危險性遞增。多個危險因素的綜合干預更能顯著降低冠脈事件的危險性。
1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3;26(1):5-20.
2 Torpy JM,Burke AE,Glass RM,et al.JAMA patient page.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JAMA,2009;302(21):2388.
3 王 薇,趙 冬,劉 靜,等.中國35~64歲人群血壓水平與10年心血管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10):730-4.
4 魏馮寧,曾玉杰.吸煙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1;9(6):452-6.
5 Meyers DG,Neuberger JS,He J,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 of bans on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JAm Coll Cardiol,2009;54(14):1249-55.
6 徐 懿,李月華.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及其相關特征〔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0):130-2.
7 夏 天,趙利華,王 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2):107-8.
8 Nordestgaard BG,Benn M,Schnohr P,et al.Nonfasting triglycerides and risk ofmyocardial infarction,ischemic heartdisease,and death inmen and women〔J〕.JAMA,2007;298(3):299-308.
9 高長征,魏宗德.內皮素-1、一氧化氮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性研究〔J〕.瀘州醫學院學報,2006;29(6):483-5.
10 張遠征.冠心病發病危險因素研究現狀〔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23):2888-91.
11 ShortRA,Johnson RJ,Tuttle KR.Uric acid,microalbuminuria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J〕.Am JNephrol,2005;25(1):36-44.
12 徐成斌.高血壓病是心血管病危險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6;27(5):531-7.
R544.1
A
1005-9202(2012)16-337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02
貴州省社會發展攻關計劃項目〔黔科合SY字(2011)3047號〕;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基金(2006)
商黔惠(1960-),女,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血壓研究。
陳劍玲(1971-),女,碩士,主要從事高血壓研究。
〔2012-01-09收稿 2012-03-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