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緒棟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樣蛋白A及內脂素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傅緒棟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內脂素水平與亞臨床動脈硬化的關系。方法 將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分為無病變組28例,IMT增厚組41例,斑塊組39例,測定三組患者空腹血糖(FBG)、血漿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內脂素、SAA水平。結果 ①斑塊組患者FBG、HbA1c、TC、TG、LDL-C、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和IMT增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IMT增厚組患者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P<0.05)。③Spearman秩相關分析顯示頸動脈IMT值與FBG、HbA1c、LDL-C、內脂素、SAA呈正相關(P<0.05)。結論 內脂素、SAA在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早期已有升高,內脂素、SAA可能參與了2型糖尿病早期動脈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檢測內脂素、SAA對于2型糖尿病亞臨床動脈硬化早期診斷有一定意義。
糖尿病;血清淀粉樣蛋白;內脂素;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糖尿病并發動脈硬化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對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進行動脈硬化評測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目前應用高敏感B型超聲檢測頸動脈內膜與中膜復合體厚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1〕,但該法對設備和超聲醫師的水平有一定要求。因此,探索簡單、有效的血清學指標用于評價T2DM患者早期動脈硬化情況很有必要。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內脂素水平對于預測糖尿病血管并發癥有一定臨床意義〔2〕。本文探討T2DM患者SAA、內脂素水平與亞臨床動脈硬化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T2DM患者108例,均符合200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制定的T2DM診斷標準〔3〕。其中男57例,女51例,年齡60~70〔平均(63.2±2.4)〕歲,根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分為無病變組28例(IMT<0.9 mm)、IMT增厚組41例(0.9 mm≤IMT<1.3 mm)、斑塊組39例(IMT≥1.3 mm,或超聲顯示血管壁凸入管腔,或凸入管腔的血流異常缺損)。三組性別組成、平均年齡、體質指數(BMI)、腰臀比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 記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腰圍和臀圍等。
1.2.2 生化指標的測定 使用抗凝管收集患者清晨空腹采集的肘靜脈血5 m l,室溫下靜置30 min,2 500 r/min離心30 min,取上清液儲存在-70℃冰箱中待用,應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糖化血紅蛋白(HbA1c)采用高壓液相色譜法檢測,應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SAA、內脂素水平,試劑盒由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并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F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1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斑塊組患者FBG、HbA1c、TC、TG、LDL-C、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和IMT增厚組(P<0.05)。IMT增厚組患者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腰臀比無病變組組別 n男∶女(n) 年齡(歲) BMI(kg/m2)28 15∶13 63.7±2.9 22.8±2.4 0.82±0.06增厚組 41 22∶19 67.1±5.8 23.7±2.5 0.85±0.06斑塊組39 20∶19 62.9±2.4 24.1±2.4 0.83±0.07
表2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與無病變組比較:1)P<0.05;與增厚組比較:2)P<0.05
組別 n FBG(mmol/L)HbA1c(%)TC(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內脂素(ng/mL)SAA(mg/L)無病變組 28 8.0±2.3 6.97±0.61 4.71±0.96 1.83±0.73 2.67±0.88 1.31±0.38 271.07±36.73 2.57±0.39增厚組 41 8.2±2.4 7.03±0.64 4.59±0.92 1.92±0.76 2.70±0.73 1.29±0.55 293.17±31.231)4.59±0.651)斑塊組 39 10.7±3.31)2) 8.37±0.881)2)6.23±1.331)2)2.28±0.821)2)3.52±0.721)2) 1.27±0.53 321.17±36.151)2)6.34±1.531)2)
2.2 T2DM患者頸動脈IMT值與生化指標相關性分析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頸動脈 IMT值與 FBG、HbA1c、LDL-C、內脂素、SAA 呈正相關(分別 r=0.380,0.353,0.292,0.320,0.464,P <0.05);與 TC、TG 無相關性(r=0.028,0.224,P>0.05)。
動脈硬化是T2DM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T2DM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糖尿病血管病變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4〕。動脈硬化與糖尿病患者體內多種炎癥因子的刺激以及胰島素抵抗有關。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5〕,T2DM患者中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出現動脈硬化的危險度比無胰島素抵抗者增加3倍,其大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明顯升高。
SAA是一種急性反應蛋白,主要來源于肝臟。研究證明,在急性和許多慢性炎癥時,患者血漿SAA明顯升高〔6〕。SAA的功能還不十分明確,但近年來研究發現,SAA具有載脂蛋白的功能,可以調節HDL的結構和功能〔7〕。SAA可能是一種新的載脂蛋白,尤其是在患者出現炎癥時,這種蛋白的活性明顯升高。有研究表明,血清SAA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關系。Rabe等〔8〕研究發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內皮細胞中有大量的SAA mRNA。而Winkler等〔9〕研究表明SAA可以促進炎癥細胞分泌細胞因子,促進炎癥發生。
內脂素是新近發現的一個脂肪細胞因子,具有結合并激活胰島素受體的作用和模擬胰島素的作用,從而激活胰島素信號傳導途徑,發揮血糖調節功能,參與糖脂代謝的作用。Chen等〔10〕研究發現,T2DM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應用回歸分析表明,內脂素是T2DM獨立相關因素,因此推斷內脂素可能在T2DM的發病與發展中有一定的作用。國內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體內內脂素mRNA表達量與胰島素抵抗指數呈正相關〔11〕,推斷內脂素可能是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參數。而最近研究表明內脂素可能具有促進炎癥因子表達的作用,在糖尿病血管病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應用高敏感B型超聲檢測頸動脈IMT,并將入選的T2DM患者分成無病變組,IMT增厚組和斑塊組。斑塊組患者FBG、HbA1c、TC、TG、LDL-C、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和 IMT增厚組患者。說明 HbA1c、TC、TG、LDL-C、內脂素、SAA水在T2DM患者動脈硬化病變中發揮一定作用。無病變組和IMT增厚組患者HbA1c、TC、TG、LDLC水平無統計學差異,而IMT增厚組內脂素、SAA水平明顯高于無病變組。這可能由于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尚處于血管病變的早期,血脂指標尚未出現明顯變化,而此時血管內皮仍受到炎性刺激和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因此內脂素、SAA可以異常升高。經Spearman秩相關分析顯示頸動脈IMT值與FBG、HbA1c、LDL-C、內脂素、SAA呈正相關,證實了內脂素、SAA與T2DM患者亞臨床動脈硬化病變程度相關。
綜上所述,內脂素、SAA在T2DM患者動脈硬化早期已有升高,內脂素、SAA可能參與了T2DM早期動脈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檢測內脂素、SAA對于T2DM亞臨床動脈硬化早期診斷有一定意義。
1 王雙力,付 瑜,單吉蘋.聯合檢測相關血液指標對診斷糖尿病及其早期血管并發癥的意義〔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8):719-20.
2 胡禮儀,張高明,王洪建,等.血清淀粉樣蛋白A與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變的關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9):675-7.
3 周盛鵬,謝錦桃,劉 軍,等.美國糖尿病協會2008糖尿病診療指南〔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2):1056-8.
4 Su SC,PeiD,Hsieh CH,et al.Circulat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diponectin in youngmen with type 2 diabetes〔J〕.Acta Diabetol,2010;48(2):113-9.
5 Cai RC,Wei L,Di JZ,et al.Expression of omentin in adipose tissues in obese an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Zhong Hua Yi Xue Za Zhi,2009;89(6):381-4.
6 楊 郁,杜建玲,張秀娟,等.2型糖尿病血清淀粉樣蛋白A與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相關〔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8;24(2):188-9.
7 鐘藝文.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腎病的應用〔J〕.中國醫療前沿,2010;5(12):68-9.
8 Rabe K,Lehrke M,Parhofer KG,et al.Adipokin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J〕.Mol Med,2008;14(11-12):741-51.
9 Winkler G,Cseh K.Molecularmechanisms and correlations of insulin resistance,obesity,and type 2 diabetesmellitus〔J〕.Orv Hetil,2009;150(17):771-80.
10 Chen GL,Liu LW,Xie S,et a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s apoA-Iand serum amyloid A in Chinese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 Med J,2010;123(6):658-63.
11 矯 磊,劉金波,凌明英,等.網膜素-1、內脂素與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8(1):8-11.
R587.1
A
1005-9202(2012)16-3396-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15
傅緒棟(1976-),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
book=2,ebook=3544
〔2012-01-15收稿 2012-03-10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