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柱 (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認知療法聯合西酞普蘭治療老年抑郁癥30例
王金柱 (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認知療法;抗抑郁藥物;抑郁癥
國內文獻報道老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1% ~1.57%〔1〕,老年抑郁癥的臨床表現與中青年相比有較大差異,抑郁情緒并不突出,而軀體不適感尤其明顯,常因多樣化軀體癥狀就診于綜合醫院,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1〕。本研究擬觀察認知療法聯合抗抑郁藥物西酞普蘭治療老年抑郁癥的效果。
1.1 對象 我院住院和就診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60~67〔平均(63.13±2.97)〕歲。符合標準:①《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2〕;②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3〕≥18分;③無其他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嚴重心、肝、腎疾病史;④2 w內未使用過其他抗抑郁藥。隨機分成西酞普蘭+認知療法組和西酞普蘭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服用西酞普蘭,初始劑量20mg/d;此外,西酞普蘭+認知療法組給予認知療法,共治療8 w。具體方法〔4〕:①首先采取親屬陪同直接進行會談,全面了解病人情況,并向患者說明產生問題的關系,并在建立良好醫患關系基礎上,介紹治療方法和相關注意事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幫助患者認識到軀體不適感是抑郁情緒的反應,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③鞏固新建立的認知系統。以上共治療8次,每次0.5 h。
1.3 療效評定 采用HAMD評定療效。在治療前、治療后1、2、4、8 w各評定一次,減分率≥75%痊愈,≥50%顯著進步,≥25%進步,<20%無效。在治療前和治療中定期監測心電圖、血細胞分析、尿分析、肝功能、腎功能等項檢查和化驗,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減分率比較 兩組治療前HAMD減分率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治療4和8 w西酞普蘭+認知療法組較西酞普蘭組下降顯著(P<0.05)。說明認知療法配合藥物治療老年抑郁癥較比單純應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HAMD減分率比較(n=30,%,±s)

表1 兩組治療后HAMD減分率比較(n=30,%,±s)
與西酞普蘭組比較:1)P<0.05
組別1 w 2 w 4 w 8 w西酞普蘭+認知療法組 23.2±4.6 48.8±5.3 58.6±8.41)76.9±11.71)西酞普蘭組23.1±4.8 43.4±4.5 48.8±8.6 61.3±14.9
2.2 不良反應 治療前后分別進行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血、尿等項化驗檢查,沒有明顯變化,提示西酞普蘭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老年人由于身體各器官功能隨增齡都有不同程度老化,神經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失調,體內激素水平也會發生不同程度改變,心理應激能力下降,易發生抑郁。很多老年人軀體癥狀與抑郁心境交織在一起,軀體不適感往往多于抑郁情緒,而使得其癥狀不典型,往往忽視抑郁情緒,只治療軀體癥狀,病情得不到緩解。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劑治療老年抑郁癥療效好,不良反應輕〔5〕。因此,老年抑郁癥患者明確診斷后,給予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的同時,給予相應的認知療法,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增加患者服藥依從性。本研究表明抗抑郁劑聯合認知療法治療抑郁癥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模式,提高生活質量,增加患者服用依從性,減少復發。
1 貢永寧,郭 平.文拉法辛緩釋片與米安舍林治療老年抑郁癥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1;17(1):21-2.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09.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1-6.
4 張理義.臨床心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55-6.
5 喻 妍,楊 棟,諶益華,等.艾司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1;17(2):122-3.
R749
A
1005-9202(2012)16-3521-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84
王金柱(1974-),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精神疾病研究。
〔2010-06-11收稿 2010-11-10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