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艷
(天津市第三醫院,天津 300250)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損傷是常見的運動損傷,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普及開展,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手術被普遍接受。關節鏡下ACL重建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特點,可有效恢復前交叉韌帶連續性及膝關節穩定性。自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骨科對15例患者實施關節鏡下ACL重建術,現總結護理體會如下。
本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齡18~45歲。致傷原因:運動傷8例,交通事故5例,其他2例。受傷時間5天~3年。手術前查體及MRI檢查診斷明確為前交叉韌帶斷裂,其中左膝9例,右膝6例,2例合并脛側副韌帶損傷,5例合并半月板撕裂。15例均在椎管麻醉或全麻下,行關節鏡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其中自體腘繩肌移植重建ACL 11例,自體骨-髕腱-骨B-PT-B重建ACL 1例,LARS人工韌帶重建ACL 3例;行ACL重建同時,對合并側副韌帶及半月板損傷者一期修復或成形。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該疾病需手術治療,因此心理護理的重點在于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使其以良好的心態度過圍手術期。在解釋手術必要性的同時,需使患者了解手術的基本過程,介紹成功病例以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在進行心理護理時根據患者的年齡、經濟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區別,突出護理個性化原則。如通過膝關節模型與視頻資料使其了解膝關節解剖,明確ACL的重要性、損傷后的不良后果以及手術后的康復效果,使其對整個治療康復過程有基本的了解,便于后期主動配合康復;相對于男性,女性患者多有明顯焦慮,安排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心理疏導。
2.1.2 肢體訓練 手術前正確的功能練習對于術后的功能康復具有積極意義,由于前交叉韌帶損傷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關節不適,耐心解釋術前訓練的必要性,爭取患者的配合并最大程度緩解訓練過程中出現的不適感。下肢肌等長舒縮練習:肢體靜止狀態下持續收縮下肢肌肉5 s左右后放松,稍作停頓后重復;直腿抬高練習:平臥位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抬高下肢15 cm左右,維持約10 s后緩慢放下,稍作停頓后重復;為增強患者訓練信心,保持肢體運動協調性,同時行健側肢體練習,本組15例均可按計劃完成。
2.2 術后護理
2.2.1 常規護理 手術后支具制動于伸直位并嚴格臥床3日,除2例合并脛側副韌帶損傷患者伸直位制動2周外,其余13例于3日~1周后將支具關節部位螺釘松開便于康復練習;密切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量及引流物性質,并及時與醫師匯報;患肢適度抬高有利于消除手術后肢體腫脹;常規術后冷敷24小時以利于減輕疼痛,并具有止血、消腫的作用,同時多與患者交流或通過閱讀雜志、聽音樂等方法分散患者疼痛時的注意力;由于手術部位加壓包扎,需注意患肢末梢血運及感覺,根據膝關節遠端的皮溫、疼痛、腫脹等改變,適度調整繃帶的松緊度。
2.2.2 肌力保持與康復 麻醉消除后即可開始等長肌舒縮練習及踝泵運動,次數不限;術后1天,除進行上述練習外,增加術肢直腿抬高練習,20~30 次/組,3~4 組/天;術后 3 天離床,重心交替轉移練習漸進性負重,1周左右多可達到患肢單側負重;后期逐漸增加負重量以進一步加強肌肉力量,有利于維持手術后關節穩定性;早期進行負重練習時需支具固定術肢于伸直位。上述練習除了可保持及加強肌力外,下肢肌肉收縮、擠壓深靜脈,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減輕肢體腫脹[1]。本組15例患者中,13例可順利完成以上康復計劃,2例因合并脛側副韌帶損傷,為保證術后該韌帶愈合,因此伸直位負重練習推遲2~3周。
2.2.3 關節功能練習與護理 術后48 h進行髕骨內推移練習,由護理人員輔助完成,每組3~4次,4組/日,可有效防止髕股關節粘連;利用下肢關節康復器(JK-C1型)行膝關節持續被動功能練習(CPM),自體腘繩肌及B-PT-B重建ACL者于術后1周開始,LARS人工韌帶重建者于術后3日開始,20分鐘/組,2次/日,10~30°開始逐漸增加屈膝角度,7~10日屈曲達90°以上;本組除2例因合并脛側副韌帶損傷而延期至2周后開始外,余13例均如期達到訓練要求。盡管普遍認為早期進行關節屈伸練習有利于防止術后粘連,但由于術后腫脹,且過早活動不利于創傷反應的消退,因此術后關節屈伸練習不宜過早進行[2]。
2.2.4 本體感覺練習 前交叉韌帶損傷時,不僅引起膝關節力學改變,本體感覺功能亦受到損害。本組15例1例因患膝隱痛、2例因合并脛側副韌帶損傷延遲至2周后外,余12例于術后1周開始行關節屈伸練習的同時開始本體感覺訓練,采用固定磁控自行車(KLJ8601R型)練習,因該練習并非肌力練習,因此磁性阻力無需過高,將阻力檔置于1/8~3/8即可,5分鐘/次,2次/日;2周后增加上下臺階及半蹲運動,后期應循序增加練習量,以患者無不適為準。支具保護12周,去除支具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選擇進行慢跑、側跑、逆向跑等訓練項目,進一步訓練本體感覺和肌肉靈活性。
肌力的訓練貫穿于整個康復計劃的始終,早期開始肌力的靜態與動態練習非常重要,后期增加肌肉的靈活性訓練以進一步改善膝關節功能。本組15例,傷口2周后均一期愈合,無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4周關節活動度均大于90°,術后6周關節屈曲達110°以上;全部患者無關節不穩定感及跛行;2例小腿輕度肌萎縮,回顧病歷發現該患者術前即存在萎縮,與傷后距手術時間偏長負重活動量較少有關。
〔1〕張巧娥.關節鏡下前交義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2(4):312-313
〔2〕吳韌,黃國良,王萬春.單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后的康復訓練[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8):1444-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