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賽
(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11)
頸椎前后聯合入路手術是近年來脊柱領域開展的一項難度較大的手術。因其位置臨近較高級神經中樞,血管、神經分布豐富,術區狹窄,手術危險性大,容易出現腦脊液漏、神經根和椎動脈損傷[1]。體位擺放的正確與穩妥,是為手術成功創造良好的條件,我科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頸椎前后聯合入路手術40例均未發生因體位不當而造成的并發癥,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頸椎骨折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18~76歲。平均手術時間6.5 h,麻醉方式為全麻,32例患者采用先后入路,再前入路兩次體位擺放完成手術,其余8例患者術前頭部有Gdrdrer-well顱骨牽引器,術中采用沙灘椅頭部懸吊體位進行手術。術后連續3天對患者進行回訪,40例患者無不良反應發生。
2.1 術前訪視 術前日探訪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講解術中體位的特殊性或在全麻未清醒時,根據醫囑配合醫生避免損傷。詳細了解患者的體重、身形,眼部有無疾患,牙齒是否松動等,以做出評估及準備。
2.2 用物準備 除準備常規頸椎手術器械及內固定物品和專用內固定物特殊器械外,紅霉素眼膏,泡沫敷料眼貼,軟墊、棉墊,自粘繃帶等。后路體位需準備“馬蹄形”頭架及自粘式中間凹型海綿俯臥位墊,錐型軟枕。前路體位需準備C形啫喱頭圈1個,肩墊1個,圓枕1個。懸吊沙灘椅體位需準備牽引繩、牽引砂袋、滑車,懸吊固定桿,擋腳板。
2.3 手術體位 此類手術體位容易給患者造成潛在的危險性,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合理擺放。術前訪視后,護士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好自粘中凹體位墊的距離,防止術中體位墊對胸腹壁和膈肌施加外來壓力,影響呼吸,循環功能。評估牽引砂袋的重量,術中進行有效牽引,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2.3.1 后路體位
2.3.1.1 體位準備 認真檢查俯臥位床的各種部位,準備好體位墊,調節好“馬蹄形”頭架各個關節。巡回護士協助麻醉師進行麻醉誘導及氣管插管固定。麻醉后用紅霉素膏涂眼,眼部用保護膜粘貼。調整好頭架與手術床,俯臥位墊與頭架的距離。
2.3.1.2 擺放方法 翻身時注意使口鼻部置于頭架空隙處,眼部與氣管插管懸空,頭面部用頭架支撐固定,頭架接觸前額、著力點用棉墊包裹固定好。下頜置于軟墊上。防止額部、眼部、下頜壓傷,頸部懸空不穩,耳內放置棉球。使肩部及胸部兩側髂部為受力點,將胸,腹懸空于俯臥位墊上。調節頭架保持屈頸位,以開大椎板間隙。防止頸椎反屈畸形,減少脊神經的損傷機會[2]。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以中單包裹固定,然后用寬膠布,一條自枕后結節經兩側顳部貼于頭架,另一條自枕后結節經矢狀裂貼于頭架上。膝下墊一薄海綿枕頭,腳踝墊錐形軟枕,防止垂足。用約束帶在小腿處固定,手術貼膜封肛,防止術中污染。
2.3.1.3 注意事項 翻身時保護好氣管導管,“馬蹄型”頭架與手術床連接穩固,防止移位。注意眼部是否懸空,男性陰囊、陰莖,女性患者的乳房是否受壓。骨突處保護妥當。
2.3.2 前路體位
2.3.2.1 擺放體位 移動患者,由3人平行移動患者至手術臺。患者仰臥,頭部距床頭5 cm,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肩墊放于雙肩下,頭自然后仰,充分顯露雙頸長肌,枕部墊圓形啫喱頭圈,頸部下墊小圓枕,將寬膠布貼于患者前額,兩端固定于床側,加強頭部穩定性,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以中單包裹固定,膝下放軟枕。
2.3.2.2 注意事項 妥善放置氣管導管,在導管與面部放置保護墊,防止術中壓迫面部。頭頸部擺放穩固,避免手術中頭頸移位,導致術中誤傷食管、氣管、椎動脈等致手術失敗。
2.3.3 體位改變的注意事項 后路手術完成變換前路體位時,可引起重力對血液和臟器的影響。加之改變體位后,身體負重點和著力點發生改變,一些組織承受壓力和拉力的部位及強度亦發生改變。可導致皮膚、血管、神經和肌肉組織的損傷。因此,變換體位時應緩慢,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變換體位時有專人站于患者頭側做有效牽引,保持頸椎正常生理軸線,安置體位多人協作,動作協調一致,保證患者安全。妥善固定各種導管,減少意外的發生。本組32例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2.3.4 沙灘椅頭部懸吊體位
2.3.4.1 擺放體位 全麻后用膠帶將氣管插管固定穩妥。有兩名大夫牽引患者頭環麻醉師保護呼吸通路,將患者移動至手術床,保持頭部中立穩定,將患者臀部置于腰橋以下部位,背部緊貼手術床背板調節至90°,膝關節處床板下調10~20°。在雙腘窩處墊一薄墊可使髖、膝部適當屈曲。腳下放置擋腳板,防止身體下滑移位。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以中單包裹固定。頭部使用牽引繩與手術床上方固定桿相連接,保持頭部穩定于中立位,通過滑車進行有效牽引。起始牽引重量為5 kg,C1以下每增加一節段加2.5 kg,以此類推[3]。用寬膠布將患者胸腹部與手術床固定,最后全面檢查確認。
2.3.4.2 注意事項 保持患者頭部中立穩定。保護好膝關節,腘窩處,腹股溝處,減輕對大血管及神經的牽拉。全麻患者肌肉松弛用自粘繃帶做好患者與手術床的固定。嚴格掌握頸部牽引重量。
2.4 術中觀察 術中加強巡視,發現因體位不當而引起異常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進行適當調整。由于頸椎手術部位特殊,操作失誤可致大出血,因此,隨時觀察手術進展,術前備好可靠的靜脈通路,固定穩妥,接延長管及三通[2]。術中密切觀察眼睛,鼻孔,下頜是否受壓。每隔20~30min對患者進行檢查,頭部是否移位,氣管導管,各種導管是否扭曲,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頸椎手術風險大,加之體位特殊易造成患者生理的改變。由此,為了保證術者在術中能順利操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確保患者的安全,在護理上一定要高度重視。術前充分準備,術中嚴密觀察。體位固定穩妥,保持頸椎生理彎曲。另外,由于患者術中身上帶有多種管道,導線,變換體位時,易發生導管脫落,移位及循環功能紊亂,故翻身時加強監測,妥善固定好各種導管,并應有專人站于患者頭側做有效牽引,軸向翻身,多人協作且動作協調,緩慢,穩妥,防止意外發生。總之,只有配合默契,準備周全,認真觀察,手術一定會大大增加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左振芳.頸椎后路手術體位安置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6B):38-39
〔2〕曹新平.頸椎后路手術28例護理配合[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1(6):596
〔3〕周方.脊柱及四肢骨折的治療決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