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蕊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 300192)
在我國,直腸癌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雖然可以早期發現,但傳統的手術方式患者損傷大,恢復慢,術后生活質量不高。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行腹腔鏡直腸癌根除術的23例,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本組23例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齡37~68歲,腫物距肛門3~12cm,術前下消化道造影診斷2例,盆腔增強CT診斷3例,腸鏡診斷18例。按Dukes分期,A期7例,B期11例,C期5例。病理結果: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7例。23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腹腔鏡手術吻合21例,2例行乙狀結腸造瘺,平均住院時間14天,1例發生腸粘連,4例出現肩背疼痛,6例患者出現嘔吐、惡心。其余均未發生出血、吻合口瘺及吻合口狹窄,無死亡病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腔鏡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雖然對比傳統手術有優勢,但是患者及其家屬還是擔心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手術費用的高低,護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向患者介紹圍手術期的注意事項,并列舉一些手術成功的病例,直腸癌患者最關心的人工肛門是否對其正常生活產生影響,我們向其講解人工肛門的必要性,介紹以往的成功范例,使患者相信帶造瘺口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
2.1.2 常規準備 術前3天常規應用抗生素,術前 2天流質飲食,術前1天全腸道灌洗;術前營養支持,改善全身營養狀況,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皮膚的清潔是預防傷口感染的重要環節,術前1天洗澡和備皮。備皮范圍:胸腹部、會陰、腹股溝區、肛門及肛周。腹腔鏡手術中第一戳孔是臍上1~2 cm,徹底清潔臍內污垢,女性患者行陰道沖洗,術日清晨放置胃管和導尿管。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患者術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導致窒息以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待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采取半臥位,利于引流與創口愈合。手術當天可在床上活動,術后24 h即可下床活動,有利于促進炎癥的吸收以及腸道功能的恢復,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監測心率、血壓及尿量變化。術后常規保留胃腸減壓管、腹腔引流管和尿管,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性狀及顏色,并準確記錄。本組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于術后48~72 h拔出引流管,未出現并發癥。
2.2.2 氣腹后護理 腹腔鏡手術是在CO2氣腹環境下完成的,術中吸收了大量的CO2,容易造成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術后密切觀察呼吸、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常規給予間斷低流量吸氧,促進CO2排出,同時提高氧分壓。同時鼓勵患者深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
2.2.3 人工肛門的護理 術后人工造瘺口的患者情緒容易低落,害怕遭到別人的嫌棄,產生悲觀、絕望情緒。本組3例患者術后情緒不穩定,拒絕與家人及醫務人員溝通,我們與家屬配合,對患者及家屬耐心疏導,以積極樂觀、關愛相助的態度感染患者,增強患者自尊和被愛的感覺,同時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多參加造口聯誼會,和其他造口患者一起交流經驗,減輕他們的孤獨感,激發他們回歸社會的愿望和信心,從而促進其心理康復。與此同時教患者如何使用人工肛門。首先術后密切觀察腹壁造瘺口的情況,注意有無水腫壞死,如腸管黏膜失去光澤,顏色暗紫并帶有惡臭分泌物,提示腸管壞死,立即通知醫務人員進行處理。若造瘺口恢復良好,則術后2~3天腸功能恢復后即可將造瘺口開放。早期排便次數多且稀,肛周皮膚易糜爛,術后加強肛周皮膚的護理,排便后用溫水清洗,涂以爽身粉或嬰兒護臀膏保護。同時開始排便反射訓練,三餐后定時排便,以促進大腦皮質盡快建立定時排便反射。人工肛門開放1周后,便可開始擴張造瘺口訓練,方法為戴上手套,用食指涂以石蠟潤滑油,緩緩插入造口至第二指指關節處,并在造瘺口內停留1-2 min,每日1次,1周后改為隔日1次。初期使用人工肛門袋的患者換袋時,宜取坐位,袋內積糞時及時傾倒清洗,避免感染。取肛袋時,從上環輕掀起,防止損傷皮膚[1]。
2.3 出院指導 出院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介紹有關該病的護理知識,建議進食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適中的少渣食物,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均衡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可多飲用酸牛奶,以調節腸道菌群。禁食油炸及易產氣的食物。培養正常的排便習慣,堅持便后坐浴和肛門括約肌的訓練,若大便次數過頻繁,可以用藥控制,并根據大便次數調整藥量。并定期門診復查,堅持全面治療,做好隨訪工作。
〔1〕劉麗萍,陳蘊鉑.結腸造口病人的健康教育[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