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 300192)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由多種疾病所致的腦靜脈回流受阻的一組血管疾病,包括顱內靜脈竇和靜脈血栓形成〔1〕。由于顱內靜脈血栓發生部位、范圍、程度、血栓進展速度、側支循環的代償能力以及皮層靜脈系統變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和多變〔2〕。該病致殘率和病死率高。我院神經內科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15例CVT患者,經及時搶救,嚴密的觀察和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5例患者中,男 6例,女 9例;年齡 17~72歲,平均(44.5±2.5)歲;住院時間 10~92 天,平均(51±2.5)天;海綿竇血栓形成 2例,上矢狀竇血栓形成6例,乙狀竇血栓形成2例,橫竇血栓形成1例,深部大腦大靜脈(Galen靜脈)血栓形成4例。產褥期5例,化膿性中耳炎2例,鼻竇炎1例,腦膜炎2例,病因不明5例。急性起病(一周之內)13例,亞急性起病(1周~1個月)2例。15例首發癥狀為頭痛9例,癲癇3例,精神意識障礙1例,局灶性運動或感覺障礙2例,(視物不清1例,頭暈伴行走不穩1例)。13例患者行腰穿檢查,腦脊液壓力均>200 mmH2O。10例患者于疾病中后期蛋白增高,11例患者腦脊液白細胞增高,全血白細胞>10×109/L 12例,全血白細胞<10×109/L 3例。 經治療,15例患者治愈 10例,好轉 4例,死亡1例。
2.1 顱內壓增高的護理
2.1.1 一般護理 患者絕對臥床,保持室內安靜,取頭高腳低位,床頭抬高15~30°,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2.1.2 病情觀察 每1 h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變化1次。觀察用藥反應,注意電解質平衡,準確記錄出入量,確保降顱壓治療達到良好效果,防止腦疝形成。當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意識由清醒轉為嗜睡甚至昏迷狀態,噴射狀嘔吐癥狀加重,提示顱內壓繼續升高,病情加重,立即通知醫生,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2.1.3 生活護理 保持患者情緒穩定,囑患者避免用力及劇烈咳嗽、屈頸、低頭、彎腰,多食富含纖維素飲食,保持大小便通暢,必要時留置導尿,按摩腹部促進排便,便秘者給予緩瀉劑或開塞露通便,禁止高位灌腸避免顱內壓驟增;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攝水2000~2500 mL,改變血液黏滯度。
2.1.4 應用降顱壓藥物的護理 嚴格遵醫囑應用20%甘露醇和呋塞米交替靜脈輸入脫水降顱壓治療,20%甘露醇速度以10~16 mL/min為宜,保持靜脈輸液通路通暢,確保治療順利進行。
2.1.5 保持呼吸道通暢 患者嘔吐時,頭偏一側,及時清理嘔吐及分泌物,必要時給予吸痰,給氧氣吸入流量為3 L/min,以改善腦供氧,有利于降低顱內壓。
本組5例患者,頭痛劇烈,雙側瞳孔由等大等圓,轉為左側擴大 0.2~0.5 mm,脈搏緩慢有力 50~58次/分,呼吸頻率 13 次/分,血壓180~220/100~125 mmHg(1 mmg=0.133 kPa),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脫水降顱壓治療,于45 min后病情穩定,14天好轉出院。
2.2 癲癇發作的護理
2.2.1 環境要求 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強光、噪音刺激,操作要輕柔。
2.2.2 嚴密觀察發作前的先兆 發現患者焦慮、不安,錯覺、幻覺,眩暈、上腹部不適、頭部不適等前驅癥狀,立即采取安全保護措施,病床加床檔,避免墜床。并及時通知醫生。
2.2.3 抽搐發作的護理 床旁備開口器、舌鉗、壓舌板、牙墊,避免發作時舌咬傷,舌后墜造成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吸,解開領口,讓患者頭偏向一側,給予吸氧。 抽搐發作時禁止用力按壓肢體,以防止造成骨折或關節脫位。
2.2.4 嚴格遵醫囑應用抗癲癇藥物 指導患者正確服藥,避免停藥復發,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出現頭暈、復視、嗜睡,剝脫性皮炎,等癥狀立即通知醫生調整用藥。
本組病例中3例患者發生癲癇發作,遵醫囑對癥處理后,3例患者病情穩定,15天好轉出院。
2.3 偏癱的護理
2.3.1 保證患者正確的臥床姿勢 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動作輕柔,防止過度牽拉,引起關節脫臼。
2.3.2 肢體關節活動的護理 有規律地活動癱瘓的關節 每日3~4次,每次每個動作10次左右,活動順序由上而下,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幅度由小到大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及關節周圍組織,多做與攣縮方向相反的運動,促進主動運動恢復。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進行坐位的訓練,從半坐位開始,然后從仰臥到床邊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到輪椅上;繼之進行站立步行的訓練,在平地、階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態訓練,并指導患者使用輔助器協助訓練,上下臺階時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則。 訓練中注意患者的身體狀況,勿因訓練過度而加重病情。恢復期可行自立訓練,協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進食等活動,使患者恢復生活的信心。
本組中2例患者經上述護理,肢體肌力由2~3級,提高至4~5級。
2.4 抗凝治療的護理 國際腦靜脈及靜脈竇研究試驗發現,即使在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出現出血性梗死后應用肝素治療,也不會加重出血或導致新的出血,肝素抗凝治療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急性期可靜脈給予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低分子肝素抗凝抗栓作用強,而出血的不良反應不大。遵醫囑予低分子肝素針0.6 mL皮下注射,2次/天,持續10~14天,用藥7天左右加服華法令,起始劑量2.5 mg/d,同時隔日監測凝血系列,調整華法令劑量(每日2.50~6.25 mg),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維持在2.0~3.0,待INR值穩定后每周復查凝血系列。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避開臍周2 cm左右兩側腹外側壁交替注射,注射完畢后按壓15~20 min。抗凝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視力,全身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牙齦出血、血尿、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延長靜脈穿刺部位的壓迫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肌肉注射及動靜脈穿刺,防止皮下淤斑形成。本組中2例患者惡露排盡時間延長,監測INR、KPTT均在初始值的2~2.5倍,持續抗凝治療。抗凝治療后患者復查頭顱MRV,9例顯示顱內靜脈竇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1例無效。
2.5 心理護理 CVT常表現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和家屬易存在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重,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和家屬溝通,針對患者和家屬所關注問題如:頭痛、抽搐、疾病預后給予適當解釋,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講解治療的必要性和效果,以及既往治療經驗和治愈病例,鼓勵患者和家屬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療護理。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嚴格按醫囑繼續口服抗凝藥物3~6個月,避免重復用、漏服,指導患者家屬掌握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牙齦出血、月經血量增多等異常情況,指導患者定期復查凝血系列。保持生活規律,戒煙酒;進食清淡飲食,定期復診。
〔1〕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9
〔2〕須瑞.蒲傳強,田成林.單發和多發腦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0,9(10):1033
〔3〕白晶,吳江.育齡期女性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研究[J].吉林醫學,2007,28(7):880
〔4〕Ferro JM,Canhao P,Stam J,et al.ISCVT Investigators.Prognosis of cerebralvein and duralsinus thrombosis: results of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Il Cerebral Vdn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SC-WT)[J].Stroke,2004,35(3):664
〔5〕鄧幼清,姜衛劍,杜彬,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診斷與血管內治療[J].中國卒中雜志,2007,2(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