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茵田 麗
(1.天津醫科大學,天津 300070;2.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
近年來在臨床應用方面聲門下吸引技術已經被推薦有條件使用,同時關于聲門下吸引的相關研究也較多,為其臨床具體實施提供了充分的循證依據。然而由于負壓對黏膜產生或多或少的刺激作用,且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吸引負壓不當,易導致聲門下分泌物吸引失敗或患者出現劇烈咳嗽、心率加快、血氧飽和度下降等不適。因此聲門下吸引采用負壓大小的研究對預防黏膜損傷,減少吸引失敗,減輕患者的痛苦,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負擔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有關聲門下吸引負壓的研究綜述如下。
國外在VAP預防相關指南綜述中推薦使用持續聲門下吸引使用20 mmHg的負壓,間歇聲門下吸引使用100~150 mmHg(1 mmHg=0.133 kPa)的負壓。國內沒有相關指南對聲門下吸引負壓數值進行規范,臨床研究中使用的聲門下吸引負壓范圍在20~150 mmHg〔1-7〕波動,其中以 60~80 mmHg〔6-8〕居多,同時國內持續聲門下吸引采用的負壓值普遍高于國外采用的負壓值。
2.1 分泌物量和粘稠度 O’Neal〔9〕等人使用人工氣道模型,收集了不同臨床患者的聲門下分泌物,進行了流變學(流變學是研究在形式和流量的問題,特別是粘度、彈性和可塑性的評價的變化)測定,對患者的分泌物進行水樣,粘稠樣,以及膠水樣分類,然后在人工氣道模型的聲門下間隙放入各種類型的分泌物2,4,6 mL, 然后分別使用 20,30,40,50 mmHg 的負壓進行吸引,對不同類型不同分泌物容量下各種負壓值的吸引程度的有效性進行比較,得出30 mmHg的負壓值在各種類型及容量組合的分泌物吸引量達到最大化;而且粘稠樣的聲門下分泌物較其他類型分泌物較易吸引。所以推薦使用30 mmHg的負壓值進行聲門下吸引。但由于這項研究未考慮黏膜損傷的情況,在臨床試驗中需要進行證實。然而在使用中Hi-Lo氣管插管生產商建議使用持續聲門下吸引30 mmHg的負壓,間歇聲門下吸引100~110 mmHg的負壓,以保持聲門下吸引管的通暢性。鄧春萍〔1〕對氣管切開患者進行持續氣道濕化及聲門下低負壓吸引,采用中心吸引器吸引,負壓維持在100~150 mmHg,并且根據引流量的多少和稀薄程度來決定吸引方式:引流量每天平均約50 mL,引流量多(每天大于50 mL)且稀薄時,選擇持續吸引;引流量較少時(每天小于50 mL)改為間歇吸引同時給予持續的氣道濕化以利于負壓吸引。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聲門下吸引方式有效減少呼吸道的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所以根據分泌物的量和粘稠度進行負壓及吸引方式的選擇更有利于預防VAP的發生。
2.2 吸引方式 周丹丹〔2〕等對100名進行氣管插管的患者按入科順序進行隨機分組,分組后分別給予持續聲門下吸引和間歇聲門下吸引,負壓均采用40~50 mmHg,間歇吸引為2 h吸引1次或有嘔吐時吸引。比較兩組每天聲門下分泌物的吸引量及聲門下分泌物隱血試驗陽性率。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吸引法平均每天吸引的總量無統計學意義即吸引效果相似,但持續聲門下吸引存在聲門下與氣囊上黏膜損傷的風險。王亮朝〔3〕等對COPD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持續或間歇引流預防VAP的研究,采用20~35 mmHg的負壓進行持續或間歇引流,間歇引流每4 h進行1次,比較對照組與持續引流組以及間歇引流組三組之間VAP的發生率及發生時間發現持續引流組與間歇引流組在結果上并無明顯的差異,但持續引流組有 1 例引流出血性物。 楊小輝〔4〕、楊麗萍〔5〕、鐘耀區〔6〕等采用恒定負壓在60~80 mmHg負壓進行聲門下吸引的研究,未出現黏膜損傷報道,且研究結果均證明持續聲門下吸引在預防或減少VAP發生的有效性。而李曉東〔7〕等使用間歇吸引泵對ICU62例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采用100~150 mmHg負壓,吸引15 s間歇8 s的方式進行聲門下吸引,在初始氣管切開患者中采用60~80 mmHg的負壓,結果顯示患者分泌物的吸引量、機械通氣時間、ICU的駐留時間以及患者刺激性嗆咳的發生率試驗組均明顯低于使用空針進行每小時抽吸的對照組。Rello等在其研究中觀察到持續聲門下吸引在34%的患者中出現了無效吸引的情況,調查發現原因在于持續的吸引使粘膜吸附在聲門下吸引的吸引口造成堵塞造成的,然而在間歇聲門下吸引中沒有類似的報道。Dezfulian等對持續和間歇聲門下負壓吸引進行了研究顯示:在相同負壓下間歇聲門下吸引在負壓開啟2~4 s時產生的吸引力要高于持續聲門下吸引。所以在不同吸引方式的負壓選擇上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3.1 吸引量 國外最初在臨床試驗中通過影像學檢查方法顯示氣管插管聲門上分泌物的量為0~18.4 mL,有VAP研究中聲門下吸引量100~150 mL/d〔8〕。在傳統邏輯中吸引負壓越大,吸引量應該越多。但來純云〔10〕等運用重復資料收集的方法對3組不同的負壓進行間歇吸引研究,結果顯示:在負壓值112.5~150 mmHg的情況下,相對于75~112.5 mmHg時吸引出的吸引量大,每日平均吸引總量為(138.36±1.28)mL;相對于 150~187.5 mmHg 時吸引造成的不良刺激小,引起的咳嗽反射頻率為11.27%。溫曉紅〔11〕等認為吸引量的大小是預防VAP發生的關鍵,為了保持吸引量,進行充分吸引,采用60~80 mmHg的恒定負壓進行持續聲門下吸引預防VAP的發生效果明顯。從上述文獻可以得出吸引量大小的變化值與負壓有關,但分泌物的多少也可能與患者本身情況有關。
3.2 患者反應及黏膜損傷 一般情況下,氣管毛細血管的灌注壓力為 22.4~23.6 mmHg(30~32 cmH2O),長時間的氣囊壓或者吸引壓力高于毛細血管的灌注壓,會造成氣管組織的缺血性壞死。來純云〔10〕等采用 112.5~187.5 mmHg(15 ~25 kPa)每 2 h 進行間歇聲門下吸引,研究中患者只是出現咳嗽等不適反應,并沒有黏膜損傷出血的報道。周丹丹〔2〕等對100名研究對象采用40~50 mmHg的負壓進行聲門下吸引得出持續聲門下吸引組聲門下分泌物隱血試驗陽性率為 36%,其中肉眼可見氣道出血2例,間歇聲門下吸引組聲下分泌物隱血試驗陽性率僅有6%,無肉眼可見氣道出血。所以采用40~50 mmHg的負壓進行持續聲門下吸引即存在聲門下與氣囊上黏膜損傷的風險。采用持續聲門下60~80 mmHg的負壓吸引引起肉眼可見氣道出血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1%〔11〕。所以在進行聲門下吸引使用時應考慮負壓的影響,對負壓對粘膜的損傷情況進行嚴密的觀測。
3.3 VAP的發生率及發生時間 聲門下吸引雖然有黏膜損傷的危險,但其降低和預防VAP的發生率方面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大量文獻已經證實聲門下吸引預防和延遲VAP發生的有效性,國內將聲門下吸引作為B類研究結果應用于臨床,而國外將聲門下吸引作為預防VAP發生中具有最高等級的證據支持。孫慧〔12〕等對持續下聲門吸引預防VAP效果進行了生存分析,結果表明采用恒定60~70 mmHg負壓進行持續吸引,在機械通氣5 d內VAP未發生率對照組和試驗組之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說明持續下聲門吸引技術對早期VAP有較好的療效。周丹丹〔2〕等采用40~50 mmHg對持續和間歇聲門下吸引進行研究,發現兩種吸引方式在VAP的預防上效果相似,均能有效預防或延遲VAP的發生。王亮朝〔3〕等對持續和間斷氣囊上引流在COPD患者中預防VAP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與各引流組之間總體VAP發生率無差異,但1周內,持續或間歇引流組的患者VAP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同時VAP的發病時間較對照延遲。所以持續或間歇聲門下吸引在預防或延緩VAP的發生的效果上具有相似性。Lacherade〔13〕等使用間歇吸引方法:每小時用10 mL空針進行抽吸聲門下分泌物,試驗組VAP的發生率為14.8%,而對照組的VAP的發生率為26.4%,使相應的相對危險率下降了42.2%。在臨床上采用的負壓范圍內進行聲門下吸引均能預防VAP的發生。但不同負壓是否對VAP的發生率或氣管內定植菌數量有一定的影響,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聲門下吸引在負壓較大時吸引量也相對的增加,但由于分泌物的量和粘稠度的影響,負壓的大小并不與吸引量的大小成正相關。同時負壓較大時黏膜損傷的發生率也相應的增加。所以進行聲門下吸引時負壓大小應根據分泌物的粘稠度以及量的多少來決定采用負壓的選擇,才能在最大限度的預防VAP的發生的同時減輕聲門下吸引給患者造成的損傷。在對不同的聲門下吸引方式研究中顯示各種吸引方式在吸引量和預防VAP的發生率上效果相似,但部分研究表明持續聲門下吸引對患者的粘膜損傷較為嚴重。而且在國內外臨床實踐中不同的吸引方式采用負壓的大小有較大的差異。總之:聲門下吸引負壓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吸引量和吸引方式以及聲門下分泌物的粘稠度,同時也要考慮到患者的反應及粘膜損傷等情況,所以聲門下負壓的問題仍需要進行實際的臨床試驗研究來證實。
〔1〕鄧春萍.持續氣道濕化及低負壓吸引在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臨床護理,2011,9(9):24-27
〔2〕周丹丹,馮婕,白丹.兩種聲門下吸引法對氣道黏膜損傷的比較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9,18(12):993-994
〔3〕王亮朝,趙蘇.兩種氣囊上滯留物引流方法對機械通氣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2(1):196-198
〔4〕楊小輝,王俊,王玉宇.持續聲門下吸引在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18-20
〔5〕楊麗萍,柴守霞,劉婷.聲門下吸引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10,3(24),774-775
〔6〕鐘耀區,吳思仿,林傳煥.持續聲門下吸引對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航空航天醫藥,2010,3(21):287-288
〔7〕李曉冬,劉鴻梅,劉彥飛.間歇吸引泵預防聲門下分泌物誤吸的應用與護理[J].天津護理,2010,8(18):222-223
〔8〕Charlotte L, Mary S.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A Literature Review[J].AACN Advanced Critical Care,2007,18(4):366-379
〔9〕O’Neal PV, Munro CL, Grap MJ, et al.Subglottic secretion viscosity and evacuation efficiency[J].Biol Res Nurs, 2007,8(3):202-209
〔10〕來純云,劉英.不同強度負壓吸引聲門下間隙分泌物的效果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0 ,9(27):1392-1393
〔11〕溫曉紅,孫慧,邵學平,等.持續聲門下吸引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2):202-206
〔12〕孫慧,溫曉紅,王春生.持續聲門下吸引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效果的生存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l6(9):992-993
〔13〕Lacherade JC, De Jonghe B, Guezennec P, et al.Intermittent 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 multicenter trial[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0,182(11):9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