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11)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造成靜脈內出現阻塞性血凝塊,好發于下肢,是血管外科常見病和外科臨床常見并發癥之一。如果栓子脫落,則會引發肺栓塞,造成患者猝死。下肢骨折的高齡患者是深靜脈血栓的高發人群,本文針對54例下肢骨折的高齡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54例,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70~85歲。其中股骨頸骨折42例,股骨干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5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壓7例,有吸煙史者19例。本組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給予對癥補液治療,于術后12~14 d行傷口拆線,傷口I期愈合。通過對本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及預防性抗凝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4例患者術后均痊愈出院,無1例發生DVT。
2.1 術前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后即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的病因、危險因素、常見癥狀以及危害性,提高患者對DVT的了解和警惕,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吸煙者勸其戒煙,減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縮、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每天監督并督促患者禁煙;指導患者進食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清淡食物,禁食高膽固醇食物,以防血脂偏高而增加血液粘稠度;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減少因用力排便造成腹壓升高,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并且乙狀結腸宿便已被證明與血栓形成有關〔1〕;告知患者可以飲茶,茶水有促進排泄,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2〕。注意下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靜脈痙攣血液淤積。講解正確體位擺放和翻身,指導患者行三點支撐抬高上身和臀部,每隔2 h做1次,每次至少抬起10~15 s。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增加橫膈運動,減少胸腔壓力,促進血液回流。對本組患者中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發因素。通過耐心宣教和細心地指導,所有患者都能積極主動配合。
2.2 功能鍛煉
2.2.1 早期活動 入院后即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具體方法:盡量伸膝關節,背伸踝關節、用力繃緊腿部肌肉,持續5~10 s后放松,如此反復進行,有效的指標是髕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每次15~20 min,每日3~4次,以不疲勞為度。術畢麻醉清醒后即督促患者活動非手術部位,指導患者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群的等長收縮運動及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每2 h10次。術后24 h開始患肢的主動活動,包括足趾伸曲以及足踝關節的伸曲和環繞活動。患肢足尖向上,最大限度曲伸踝關節,每小時10~20次,3~5次∕天,5~10分鐘∕次,并輔以下肢肌肉的被動按摩。另外,給予抬高雙下肢6°,有利于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減輕下肢腫脹和疼痛。本組有23例患者因患肢疼痛懼怕功能鍛煉,經過護士的協助,掌握并達到了鍛煉要求。
2.2.2 彈力加壓 患者術后第1~14天,每日間斷使用彈力繃帶包扎,從遠心端到近心端纏繞,松緊度以能將1個手指伸入纏繞的圈內為宜,彈力繃帶保持壓力為15~20 mmHg,持續加壓30 min后放松,重復使用,能有效加速下肢靜脈回流,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本組2例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肢體腫脹疼痛,停止使用后癥狀好轉。
2.2.3 機械壓迫 機械壓迫預防深靜脈血栓沒有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不必結合實驗室檢查,安全性較高,目前在臨床廣泛應用。術后第1天,即可使用足底靜脈泵(VFP),幫助患者進行機械壓迫。VFP通過周期性加壓的機械作用模仿人行走負重時的狀態促進足部和腿部的血液循環,對足底部產生壓力,使其靜脈受壓,增加靜脈血流速度,降低DVT的發生。54例患者術后均給予足底靜脈泵治療,給予130 mmHg脈沖壓力,3 s脈沖持續時間,2次/日,每次2 h。有5例患者因患肢疼痛拒絕治療,護士向患者詳細講解應用足底靜脈泵的必要性及效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平臥位或坐位,使患者肌肉放松,患者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
2.3 病情觀察
2.3.1 保持傷口有效引流。傷口引流不暢導致患肢局部血腫形成,血腫下血管受壓,血流緩慢。妥善固定,負壓引流袋低于傷口位置,避免扭曲、打折、受壓,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質,作好記錄。本組患者有27例術后傷口放置負壓引流管,均在術后3天拔除。
2.3.2 保護下肢靜脈,減少DVT形成的誘因。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及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維護血管內壁完整性。盡量縮短扎止血帶的時間,減輕局部及遠端組織和血管損害。
2.3.3 觀察患者下肢皮膚色澤和溫度的改變、腘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水腫情況、淺靜脈是否怒張,肌肉是否有深壓痛等靜脈栓塞的臨床表現;每日做1次小腿腓腸肌的捫診檢查。認真傾聽患者主訴。本組4例患者術后出現患肢腫脹疼痛,給予患肢墊枕抬高,鼓勵功能鍛煉,遵醫囑給予七葉皂甙苷鈉靜脈輸注后腫脹減輕。
2.3.4 術后3日均進行凝血功能的監測,其中6例患者化驗結果D-二聚體>500 ng∕mL。行雙下肢彩色多普勒檢查未發現異常。
2.4 藥物預防 目前,臨床所使用的有效預防栓塞的抗凝藥物主要是降低血液的高凝性,主要藥物有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給藥途徑有口服、皮下等方式。臨床證明,應用小劑量肝素(LDH)、低分子量肝素(LM WH)等藥物,可有效降低DVT的發生率〔3〕。本組患者在術前及術后均進行低分子肝素鈉0.4 mL皮下注射,每日1次。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有無臨床出血傾向或出血發生。觀察牙齦、皮膚黏膜、大小便顏色、有無不明原因關節腫痛、痰中帶血,特別注意有無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顱內出血跡象,密切監測凝血機制。本組患者用藥期間未出現上述癥狀。
本組患者在術前及術后進行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針對性宣教并取得了患者的理解與積極配合,防止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制動導致下肢血流滯緩發生深靜脈血栓,同時有計劃的功能鍛煉也有助于肢體靜脈血液淋巴液回流,使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因減少至最低。在所觀察的54例患者中,經下肢彩色多普勒檢查,無1例發生DVT。
〔1〕任玉芳,張永.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54例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5):7968-8968
〔2〕丁艷玲,馮學華,郭立芬,等.高齡下肢骨折6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2):511-611
〔3〕寧寧,楊曉春,陳海霞.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6,12(15):1392-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