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紀俠
(天津市胸科醫院,天津 300051)
冠心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已被廣泛應用。經橈動脈途徑冠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可立即拔除動脈鞘管,加壓固定6 h即可。但由于橈動脈特有的解剖特點,在行冠脈造影(TRA)和冠心病介入診治(TRI)中仍存在一些穿刺部位及橈動脈血管并發癥。現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 5月,對52例在TRA和TRI中出現穿刺部位血管并發癥的患者進行分析和護理總結如下。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有52例患者出現經橈動脈入路穿刺部位血管并發癥。其中37例行TRI,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6歲。14例行TRA,男9例,女5例,平均年齡59.5歲。經妥善處理和護理均恢復良好。
前臂疼痛不適25例,前臂淤血血腫(張力性水泡)10例,穿刺點出血17例。
3.1 前臂周圍腫脹、疼痛不適 由于橈動脈管徑細小,前臂近掌側皮膚對疼痛敏感,動脈鞘管、導管、導絲進入橈動脈后和拔除時對血管壁的擴張和刺激以及橈動脈痙攣均可引起前臂或穿刺點發脹、疼痛等不適。
協助醫生定時減壓,每30~60 min指導患者握拳、松拳數次,減少組織液潴留并促進靜脈回流,效果良好。
3.2 前臂皮下淤血或血腫 反復穿刺損傷橈動脈;導絲或導管進入橈動脈細小分支致其損傷,或穿破動脈壁引起動脈穿孔;術后穿刺點壓迫不當,穿刺點滲血進入皮下;操縱導絲、導管粗暴引起橈動脈損傷甚至撕裂;先天性橈動脈細小、發育不良的患者行TRI和TRA時,穿刺、送入動脈鞘管、導管時引起橈動脈撕裂和損傷;使用阿司匹林、肝素、氯吡格雷等的患者發生前臂血腫的幾率增加。
首先用通俗的語言對患者和家屬解釋淤血或血腫的原因,消除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即刻判斷有無繼續出血,小的淤血或水腫可自行吸收,無需特殊處理。范圍大的淤血或血腫給予加壓包扎預防前臂血腫或張力性水泡的發生。發生大的前臂血腫采用加壓包扎、24 h內冰袋冷敷(不能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刺激皮膚)起到收斂、控制的作用;24 h后給予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改善癥狀的作用。當局部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可導致局部皮膚缺血-水腫,出現張力性水泡,先用0.5%安爾碘消毒皮膚,后用5 mL注射器抽吸水泡,再以云南白藥外敷患處皮膚并暴露達到收斂、抗炎效果。患者于術后48 h皮膚評估效果良好,未發生肢體嚴重缺血及功能障礙。
3.3 穿刺點出血 一般手術結束數小時穿刺點的出血并不來自橈動脈,而是皮下毛細血管滲血經傷口外流所致。
穿刺局部出血滲血,提示加壓過松或者位置不正確,重新加壓包扎即可。在重新包扎過程中除密切觀察出血點和周圍皮膚情況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解釋,緩解其緊張情緒。
3.4 術肢傷口健康指導 指導并告知患者術后腕關節制動4~6 h;術后2 h避免做屈曲動作;坐立、走動時應抬高患肢;在術肢傷口處安放小軟枕,利于靜脈回流并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隨時進行床前巡視,加強護患溝通,并告知患者術后48 h禁止在術側肢體測血壓和輸液。
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顯著減少出血等并發癥,大多數患者術后2 h后即可下床活動,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患者的住院費用,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經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內介人治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嚴格掌握適應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以及做好術肢皮膚和血管的評估;密切觀察手部血液循環情況,根據不同時期做好相應處理和健康指導,可有效防止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