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 300052)
迄今為止,糖尿病尚無根治辦法,但公認可以控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每年一次健康體檢已被廣大社會群體所認可。在體檢中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將健康教育內容方便、準確、快捷的傳遞給患者,同時體現了健康管理中心服務模式人性化的特點。健康教育已成為綜合治療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有效途徑〔1〕。我們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尤其對用藥、自我檢測、飲食及運動等方面進行指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本組98例患者,男54例,女44例,年齡 35~65歲,病程 2~15年。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40例,大專及以下52例,初中以下6例。診斷根據WHO制定標準,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空腹血糖濃度≥126 mg/dL(7.0 mmol/L);服糖后2 h血糖濃度≥200 mg/dL(11.1 mmol/L);有糖尿病癥狀,并且隨機血糖濃度≥200 mg/dL(11.1 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2.1 方法 在體檢前通過對既往史的詢問,篩檢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體檢過程中,護士與患者一對一的交流溝通,采用口述、圖文并茂宣傳畫、播放糖尿病知識DVD、以及發放糖尿病健康宣傳冊等方法,通過提問及電話回訪方式來評價健康教育的效果。
2.2 內容
2.2.1 心理疏導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而且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2〕。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由于具有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等特點,患者大多數合并焦慮、多疑、抑郁等心理變化。2型糖尿病是一種與生活方式有關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其發生、發展、康復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護士在體檢過程中重視個體的具體情況,滿足患者對健康的需求,耐心疏導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多給予解釋和心理支持,講解各種治療方法的重要意義,鼓勵患者堅持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2 用藥指導 我科考慮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會優先做完空腹項目之后盡快進餐,避免空腹時間過長發生低血糖。對于78例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護士根據藥物藥理作用告之患者合理安排服藥時間。磺脲類藥物一般餐前半小時服用為佳,雙胍類藥物在進餐同時服用為佳。目前糖尿病仍是終身性疾病,需堅持長期治療,為保持良好療效,并安全用藥,必須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藥,定時定量遵醫囑服藥。幫助患者設計服藥記錄表,內容包括藥名、劑量及增減情況、服法、服藥后反應、血糖及尿糖監測結果及飲食情況等,以備醫生調整用藥提供可靠依據。由于患者文化背景、心理狀態及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等方面差異,很多患者對服用降糖藥物有著不同程度誤區,比如:服藥后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藥,服降糖藥物治療就可以不用控制飲食等等,了解患者對服藥的認識程度及想法,給予及時正確指導,加強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識,提高用藥依從性。對于20例胰島素注射的患者,告知注射部位選擇上臂三角肌、腹部、臀大肌、大腿外側等部位的脂肪組織輪流進行,避免2周內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每次注射距離大于3 cm,防止注射部位組織萎縮或增生。胰島素注射后要按時進餐,否則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強調患者胰島素筆一定專人專用,避免交叉感染,針頭如果變鈍或彎曲要及時更換,一般情況可以2~3天更換1次。
2.2.3 自我監測管理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提示自我監測血糖是目前評價血糖水平的最佳方法。在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發現,98例患者中大部分沒有血糖的自我監測或者監測不規律等現象,向患者講解監測血糖的重要性及方法。體檢套餐設有餐后2 h血糖的檢查,預先提醒患者準確記錄早餐的時間。對于胰島素治療患者,如血糖已達標,生活規律,無特殊情況,每2周必須正規查一天7次血糖。血糖監測時間應固定,便于掌握血糖變化規律,為醫生調整用藥方案提供可靠依據。血糖水平只表示瞬間的糖代謝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可以反應約90天內血糖平均水平,作為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標,指導患者2~3個月查1次,每年查4~6次即可,不需要空腹,不受當時血糖水平及其他因素影響。
2.2.4 飲食控制 飲食控制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糾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療措施〔3〕。合理飲食治療可以有效減少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量,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保護β細胞的功能。根據糖尿病患者在體檢中測定的身高、體重計算出體重指數及每日需要的總熱量,以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質占15%,脂肪占25%為原則進行分配。每日所需總熱量/90=食品交換份數,每份熱量為90 Kcal,向患者介紹以下8類食物的每份重量,例如:谷薯類25 g,水果類200 g,肉蛋類 50 g,乳類 160 g,油脂類 10 g,堅果類 15 g,蔬菜類500 g,大豆類25 g,在每一類食品中可用不同種食品依一定數量互相代換,可以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保證食品的多樣性,使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更加靈活,方便。血糖控制不穩定時建議不進食水果,血糖控制理想時可在兩餐之間進食水果。本組中28例體重指數>25的肥胖患者,指導患者嚴格控制飲食,使體重下降,減少胰島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向患者講解升糖指數(GI)對含糖食品的分類,膳食纖維含量越多,升糖指數越低,反之越高,如小麥麩皮中膳食纖維比小麥粉中高,所以麩皮的升糖指數比面粉要低,蘋果中含有較多膳食纖維,升糖指數較低,而夏季的西瓜升糖指數較高,盡量少吃。烹調食物加工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升糖指數就越高,如大米粥。在宣教過程中根據各地區患者的個人飲食習慣愛好,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均衡飲食結構,食品多樣化。合理飲食可延緩食物的吸收,調節和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基礎治療措施。
2.2.5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基本治療之一,是糖尿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2型糖尿病治療作用更為顯著。運動有利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促進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謝紊亂,延緩和減輕并發癥發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指導患者運動治療時,根據患者年齡、性別、體力、病情以及有無并發癥等制定運動方式,針對個人愛好和情況選擇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太極拳等,其中步行較為安全,且容易堅持,可以做為首選鍛煉方式。餐后1 h最為合適,每次30~60 min為宜,每周4~5次,運動量以不感疲勞為宜,持之以恒,貴在堅持,不能間斷。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的方式,幫助個人和群體樹立健康觀念,掌握衛生保健知識,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和過程〔4〕。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糖尿病健康教育貫穿疾病的整個過程中,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非單靠用藥可以達到,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識與技能是患者實現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
通過在健康體檢中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有計劃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建立健康體檢檔案,使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的相關保健知識,提高了保健意識。體檢中心環境溫馨舒適,完全與病患隔離的單獨一層,可以很大程度減輕患者對醫院本身的壓抑心情,輕松愉悅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健康體檢后護士每月定期電話回訪及組織糖尿病健康講座,發現98例患者對糖尿病認知程度有所提高,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明顯好轉,從而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韓金宏.健康教育對減少糖尿病患兒并發癥發生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0,6(18):128
〔2〕黃津芳.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0
〔3〕許桂芝.47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社區干預[J].天津護理,2010,3(18):165-166
〔4〕謝虹.糖尿病健康教育實施要素[J].護理學雜志,2008,20(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