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洪,吳 江
(西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00)
在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十二五規劃”的歷史背景下,重慶市首先提出跨越大西南和大西北,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中心的“西三角經濟區”,共同建設中國內地經濟高地。構建“西三角經濟區”,不僅是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轉變的發展趨勢,它將帶動我國西部經濟的整體發展。
西三角經濟區包括1個直轄市,2個省會城市,23個地級市,16個縣級市,共236個縣級行政單元。其中,四川省包括117個區(市/縣),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等17個市。重慶市包括36個區縣,主城9區、郊邊9區18縣,渝中區、沙坪壩區等9個主城區、合川區、永川區等8區、璧山縣、銅梁縣等18縣。陜西省包括83個區(市/縣),西安市、渭南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該經濟區幅員面積35萬km2,占川渝陜兩省一市的45.26%、西部的5.1%。
西三角經濟區位于我國中腹部,是我國的地緣重心,許多國家級交通要道穿越其中,形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格局。該經濟區在我國空間戰略格局的地位主要體現在:(1)通過歐亞大陸橋與泛亞鐵路網的聯接,為西部地區與歐洲和北美的外貿物流提供新的陸上運輸通道。一是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歐亞大陸橋”橫貫關中地區。二是全新的“泛亞鐵路網”將使中國成為連通東盟和歐洲各國的紐帶,而西三角經濟區是紐帶的中心。新規劃的成都至蘭州、在建的重慶至蘭州,以及成都、重慶至西安通北京方向的鐵路打通至歐亞大陸的北通道;而重慶、成都到貴陽、昆明的鐵路則打通至東南亞的通道。(2)通過國家高速公路和鐵路大通道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共同構成我國區域經濟新格局。京昆、包茂、連霍、滬陜、滬蓉、滬渝、廈蓉、福銀、蘭海等多條高速公路,成(渝)貴、貴廣、成(渝)西、西鄭、京廣、滬漢渝蓉等多條鐵路,緊密聯系西三角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形成四大經濟區聯動發展格局。(3)輻射帶動周邊次一級經濟區以及城市群的發展。通過交通軸線的傳遞,輻射中原城市群、大武漢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以及呼包銀、蘭州西寧等區域。
由于西三角經濟區已具備自然資源稟賦、三地優勢互補、三個中心城市及周邊城市群集聚、便捷式立體交通網絡等基礎,構建西三角經濟區已成為經濟區域發展的內在需求。
西三角經濟區地處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地形多樣。所處的川陜渝三地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密集區之一,區內礦產資、能源、生物、自然景觀及人文等資源豐富。(1)礦產資源豐富。在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的陜西省有45種、四川省有32種、重慶市有6種。其中最具優勢的是天然氣資源,三省市達14557.69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45.3%。此外,鈦、釩儲量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82%和1/3。(2)水資源豐富。“西三角”經濟區江河縱橫,水系發達,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是全國南水北調戰略性工程的源頭。三省市人均水資源總量達2272立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56立方米。同時,該區域是我國水電資源的主要聚集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達17905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1773萬千瓦,是全國最大的水電開發基地和西電東送基地。(3)生物資源豐富且極具多樣性。區內有野生脊椎動物1100多種,其中136種為全國重點保護動物,占全國37%;森林覆蓋率較高,有野生高等植物1萬余種,占全國1/3,其中裸子植物種類居全國第一,藥用植物4600多種,是我國最大的中成藥基地之一。(4)旅游資源豐富,是中國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共有世界遺產9處,其中,自然遺產5處、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1處、文化遺產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5處。
西三角經濟區的礦產、水利等資源聚集,奠定了經濟區具有較強的資源加工型產業基礎。圍繞資源開發的產業,如以水電、火電、天然氣等為主的能源產業,以釩鐵礦資源、天然氣資源和鹽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重化工業,以農副產品為資源的食品飲料產業,以中草藥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現代中醫藥產業,以自然和人文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旅游產業等,均得到較快的發展,已成為整個區域產業的主體部分。作為我國戰略后方和國防安全基地,川陜渝在機械、電子、航空航天、常規兵器、核工業、交通設備制造等領域形成了全國具有優勢的工業行業和企業集團。隨著軍轉民戰略的實施,國防科技向民用客機的轉移和互動、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協同發展,已成為西三角經濟區的獨特優勢。此外,三地都有豐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可以形成不同特色旅游資源的綜合體,以提升西部旅游的知名度和社會效益。
同時,川渝陜三地都有各自的競爭優勢,且具有互補性。重慶在經濟總量和吸引投資等方面強于成都;但以成都為核心的成都平原在城市化水平、經濟實力、市場規模等方面都優于重慶;而西安的科技實力則要高于成都和重慶。陜西的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可以接納和消化四川的水電產能,渝鋁輸川陜、陜煤入渝等互補極具吸引力。成都、重慶和西安各自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三者優勢互補,將有效促進“西三角經濟區”綜合實力的提升。
西三角經濟區基本形成了以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個超大城市為中心,通過交通軸線和經濟聯系形成中心腹地,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中小城市為節點的“三核城市群”。該城市群是西部地區人口聚集程度最高,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區域,也是整個西部參與國際分工協作體系及競爭的重要門戶和戰略支撐點。域內有超大城市3個(重慶、成都、西安),大城市5個(自貢、綿陽、南充、寶雞、咸陽),中等城市24個(萬州、江津、內江、涪陵、合川、永川、長壽、瀘州、德陽、廣元、遂寧、內江、樂山、眉山、宜賓、廣安、達州、巴中、資陽、銅川、渭南、延安、漢中、安康)。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四川城鎮最集中的地區,以重慶主城為核心的一小時經濟圈集中了重慶23個區縣,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咸一體化正在推進中,將形成強大的城市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西三角經濟區將全部吸納位于成渝經濟區與關中經濟區之間的落后地區,如陜南、川東北、渝東北等區域。
目前,西三角經濟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重慶、成都、西安為樞紐,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縱橫交錯的立體式交通網絡。三個中心城市已經形成空中1小時經濟圈,將要形成陸上高速公路和鐵路城際專線3小時經濟圈,區域內部交通網絡已基本成型。
(1)鐵路交通。域內已基本形成以重慶、成都和西安為主樞紐、以安康、漢中、寶雞、廣元、達州、南充、萬州等為重要節點,由寶成線、隴海線、襄渝線、成昆線、成渝線等干線和陽安線、達成線、遂渝線、內六線、達萬線等若干支線構成的鐵路網。其中,三個大城市已形成由隴海線、寶成線、成渝線、西康線、襄渝線組成的“環形鐵路三角”,這是目前連接三地的重要交通通道,且已規劃的城際鐵路線將投入建設。在對外大通道已形成由渝黔、渝懷、成昆、內昆、襄渝、鄭西、寶蘭、太中銀、包西等鐵路線,分別連接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河南、甘肅、山西、寧夏等省,構成了西三角經濟區對外的主要鐵路大通道。
(2)公路交通。在經濟區內通道建設上,成渝兩地已基本形成了以成渝、渝遂-遂成高速公路構成的內環和以成樂、樂宜、宜-瀘-渝、渝萬高速渝墊段、滬蓉高速墊江至鄰水段、鄰水-廣安-南充-綿南(規劃)-綿成高速構成的外環為主的交通雙環線;陜西境內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放射型高速公路網。而西安與成渝兩地之間僅有西安-成都一條高速公路,西安-重慶的高速公路還未全線貫通,西三角高速公路環線尚未形成,主要還是依靠國、省道進行連接。在外部通道建設上,國家規劃建設的“7918”高速公路網中,有11條高速公路經過“西三角”。這些高速公路的建設,將逐步打通西三角經濟區北向、東向和南向的出口大通道,并形成助推西三角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
(3)水運交通。西三角經濟區內河航運優勢突出,重慶、四川兩地(由于陜西省沒有四級以上航道,故未作統計)共有等級航道5577.71公里,占西部的33.24%、全國的8.87%。其中,三級以上的高等級航道占西部的61.13%,占全國的11.14%。基本形成以長江為主軸,嘉陵江、漢江、岷江、烏江等支流為次軸的江海直達的立體水運網絡。
(4)航空交通。“西三角”涵蓋區域內基本形成以成都雙流、陜西咸陽、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為樞紐,以漢中、安康、萬州、瀘州、南充、宜賓、綿陽、廣元、達州、廣漢等10個支線機場為補充的航空網體系。
“西三角”經濟區的構建,是川渝陜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是西部地區實施重點開發、強力帶動的內生需要,也是地區資源互補、產業銜接的發展趨勢。因此,西三角經濟區的發展必須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領導機構集中化、區域治理多元化和投融資平臺國際化等戰略突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過去的行政區劃中,三地政府都有各自的行政目標,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與近鄰展開惡性競爭,造成了產業趨同和重復建設等資源浪費。在推進區域一體化中,必須打破地區封鎖和傳統的行政壁壘,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三地政府共同整合資源,做大優勢產業,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例如,在稅收方面,各地政府鼓勵企業進行域內異地投資,稅收部分返還原籍,由此增強社會資本的流動性,做大“西三角”市場。再如戶籍制度,三地可以進行區域內合作,打破子女讀書、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障礙,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同時,“西三角”經濟區要實現幾個重大的突破:包括市場、產業、交通設施、信息、制度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一體化。逐步消除域內各個方面形成的壁壘,建立有利于市場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加快城市通道的配套與銜接,完善交通、物流網絡;強化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減少各城市在稅收等特殊政策優惠方面的差異;等等。
“西三角”經濟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政策的有序指導和科學構建。因此,亟需在國家層面成立由各部委組成的西三角經濟區發展領導小組,為經濟區搭建統一的合作平臺。建立西三角地區發展協調機制,形成區域之間信息交流和發布的平臺。同時,建議國家盡快出臺西三角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經濟區的發展定位、產業結構、未來前景等。將建設西三角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在產業政策、信貸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通過統一的指揮和規劃,全面整合域內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礦產與電力聯產的道路,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結合綠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和木槳紙產業鏈等特色產業鏈;等等。
在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工的前提條件下,區域治理更多強調地方政府的作用,要求建立一種多元化、分散化、網絡化和多樣化的區域治理制度。如果某些政治體制阻礙經濟發展和區域有效的治理,可以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西三角經濟區的區域治理有三個層面的力量:一是中央有關部門對西三角經濟區的區域性治理;二是川渝陜三地政府負責各自轄區內的治理;三是企業、民間組織、科研機構、公民等多方主體承擔許多地方治理事務。發揮公眾參與作用已經成為區域治理過程中重要的主導方面,通過公民社會參與傾聽一體化進程中弱勢群體的聲音,充分發揮公民社會強大的力量。不同的區域治理模式各具特色,西三角經濟區需要有步驟、有針對性地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治理模式,以破解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區域產業結構雷同、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區域治理缺乏參與性等區域問題。
西部地區的投融資渠道都較為單一,西三角地區必須創新機制,廣辟籌資渠道,多元籌措資金。構建西三角經濟區,要健全投融資渠道,爭取國家層面的政策、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要搭建合作平臺,整合優質資產,組建產業性投資公司,解決好“錢從哪里來”和“投到哪里去”的投融資問題,充分利用股本、債券等現代資本市場做好資本運營;要借助外力創新市場機制,打通民間資本、社會資金流入渠道,鼓勵和吸引域外、境外資本投資經濟區內的交通建設;要引進國內外的充裕資金,引導和鼓動部分資金流向建設周期長、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循環產業。拓寬西三角經濟區的投融資渠道,解決西部發展的資金相對短缺等嚴重問題,促進域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必須打破“均衡布局”和長期保持“非均衡發展”的傳統思路,建立“重點協調發展”的區域治理戰略思維,而“西三角”就是西部戰略發展的重點區域。構建西三角經濟區,實現大西南與大西北的跨區域聯系,既反映了西部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的變化,即從發揮單個中心城市作用,到發揮城市群的作用,再到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的作用,也體現了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和西部大開發的新舉措。
[1]陳瑞蓮.歐盟國家的區域協調發展:經驗與啟示[J].政治學研究,2006,(3).
[2]黃森,蒲勇健.西三角經濟圈的合理性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4).
[3]邵鋒.西三角經濟區研究:建設縱橫交匯的反梯度發展區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
[4]吳穎,王旭,蘇紅.發展重慶總部經濟,助力打造西三角增長極[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5]尹虹潘.“西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初探[J].探索.2004,(1).
[6]楊玲,田代貴.西三角經濟區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