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建
河南省焦作市中醫院內六科,河南焦作 454000
隨著當今社會各種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壓力增大,人們患抑郁癥的幾率也相應增加,而抑郁癥相當于中醫的郁證范疇。郁證多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而致病,以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咽中如有物阻為主要臨床的一類病癥,相當于現代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郁證可分為、氣、血、火、濕、食、痰六郁,而以血郁為主。筆者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現將筆者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抑郁癥的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為2005年8月~2010年10月住院患者,病情均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1]。大多數患者有工作、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消極,表情淡漠,害怕與外界接觸等癥狀。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0~56歲,平均(37.2±3.1)歲,病程2個月~3年;對照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齡18~60歲,平均(39.3±2.2)歲,病程1個月~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2)精力減退或疲勞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4)自我評價低,自卑。(5)聯想困難,思考能力下降。(6)睡眠障礙。(7)食欲降低。(8)性欲降低。上述至少具備4項,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
治療組予以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物組成: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 20 g,白芍 10g,當歸 20 g,熟地 10 g,川芎 10 g,桔梗10 g,枳實10 g,川牛膝30 g,柴胡10 g,甘草10 g。有痰濕者加蒼術、陳皮、苡仁等;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霍香、砂仁等品;睡眠不良者加棗仁、遠志、朱砂等;情志不暢者加香附、厚樸、元胡等[2],并依據癥候隨癥加減。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1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應用阿米替林片(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43020561,25 mg/片),每次2片,每天3次。
依據臨床癥狀的變化為標準,治療周期為1個月。痊愈:臨床各種癥狀全部消除。有效:臨床各種癥狀明顯好轉。無效:臨床各種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應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
患者,女,38歲,平時工作壓力較大,近日由于家庭原因致情志不舒,出現心慌、胸痛、時有汗出、精神抑郁等癥,睡眠差,食欲不振,在門診服用阿米替林片、安定片(西安康復制藥廠,H61020924)等藥效差,住入筆者所在科室。查心電圖:正常;心臟彩超:心臟各種結構及運動無明顯異常;甲狀腺功能正常;胸片提示無明顯異常;頭顱核磁提示頭顱各結構無明顯異常;腦電圖無明顯異常;考慮為抑郁癥。舌質暗,有齒痕,苔白膩,脈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當歸20 g,赤芍 20 g,熟地 10 g,柴胡 8 g,桔梗 10 g,白芍 8 g,川牛膝 30 g,枳實 10 g,焦三仙各 20 g,炒棗仁 30 g,遠志 10 g,元胡10 g,太子參50 g。服用10劑后癥狀基本消除。
現代抑郁癥相當于中醫郁證范疇。清代葉天士認識到郁證之初在氣分,久則延及于血分[3-4]。《丹溪心法·六郁》首創六郁之說,而以氣郁為先。現代人多食膏梁厚味,運動減少,體內多痰濕,痰濁易阻、痰性粘滯。加之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而致人們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氣滯痰阻相互為病而致血運不暢,最后結果為血郁[5]。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主治氣機郁滯、瘀血內阻之各種疾病,方中桃紅四物湯治血瘀,四逆散行氣滯,氣血同治,既有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之效,亦有活血化瘀、氣隨血行之功。既可行血分之郁滯,又可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從而諸癥悉除。抑郁癥多有情志不舒,氣滯而致血瘀,擾亂心神而致心神不安,變生諸癥。血府逐瘀湯之證治正中根本,故以其治療,自然藥到病除[6],且患者用藥期間無肝腎功能等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王志青,楊少杰,張艷萍,等.采用定式檢查套用CCMD-3與DSM-IV抑郁發作診斷標準的異同[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7):29-32.
[2] 李黎,包祖曉,陳寶君,等.抑郁癥“煩躁”與陽虛病機的相關性探析[J].中醫雜志,2011,52 (14):1253-1255.
[3] 郭蓉娟,王嘉麟,張允嶺,等.抑郁癥中醫證候要素相關分析[J].中醫雜志,2008,49(9):781-784.
[4] 尚俊平,李巧蘭,石洲寶.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老年抑郁癥30例[J].甘肅中醫,2010,23(2): 47-48.
[5] 王順琴,杜麗麗.抑郁癥患者的健康指導[J].甘肅中醫,2010,23(9):64-65.
[6] 陳寶君,包祖曉,張麗,等.抑郁癥肝腎陽虛證的宏觀辨證指標研究[J].中醫藥學報, 2011,3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