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鶯 呂彩霞 吳艷春 李曉霞
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江門 5290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內外科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3 d后發生的肺部與呼吸道感染,它是內外科急性患者常見嚴重并發癥[1]。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重癥監護室(ICU)呼吸機相關肺炎病死率可高達40%左右,并且并發癥多,多為器官衰竭而死[2]。在治療中的同時要加強護理,但是護理要有針對性,需要首先關注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探討多種危險因素對于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護理措施。
選擇2010年7月~2011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ICU收住742患者,呼吸機使用時數32 312 h,其中37例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為觀察組,705例未患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患者為對照組。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治療指南》[3]。觀察組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6 歲,平均年齡(52.9±18.5)歲。其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肺癌 8例,支氣管哮喘9例,肺間質病5例,其他5例。對照組中,男400例,女305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90歲,平均年齡(52.6±12.5)歲。其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病300例,腦血管疾病200例,支氣管哮喘50例,重癥肌無力50例,其他10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分別記錄統計呼吸機相關觀察組和對照組以下臨床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機械通氣天數、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管切開術、意識狀態、胸部外科手術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全部數據輸入電腦,采用SPSS19.0 版統計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影響因素分析用多元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筆者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相關因素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研究表明機械通氣時間、年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黏膜保護劑應用情況與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密切相關(P<0.05)。見表1。

表1 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n(%)]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當前一種典型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表述上就表明其發生與機械通氣密切相關,是機械通氣中常見的并發癥,預后差。相關研究報道其病死率可高達40.0%左右[4]。在危險因素分析方面,眾所周知,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必然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5]。本組資料對可能影響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的因素進行了統計學分析表明,結果顯示與機械通氣時間、年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黏膜保護劑應用情況這些因素密切相關(P<0.05)。其中最主要因素是機械通氣時間和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情況。
為此在護理方面要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1)合理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濫用胃黏膜保護劑是引起肺炎細菌耐藥的主要因素[6]。同時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泛耐藥肺炎細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文獻顯示合理使用免疫調節劑有助于預防和控制肺炎細菌感染及耐藥菌的產生和傳播。(2)加強耐藥菌寄殖者與感染者的隔離:對感染此類病人進行隔離,可以減少和預防這些肺炎細菌耐藥菌的傳播[7]。(3)注意手衛生與環境消毒:醫護人員的手是傳播耐藥菌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醫務人員的手常有肺炎細菌等革蘭氏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寄殖。為減少耐藥菌在危重患者的播散,醫護人員應正確洗手,醫院也應提供洗手設備。每天下午下班以前,將各工作室用于完成常規工作的檢驗儀器設備停止運行、切斷電源。由工作室小班工作人員打掃室內衛生,并以1∶200 的84 消毒液擦洗儀器設備表面和工作臺、凳等。同時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應該盡快研究并解決好涉及空氣消毒質量的一系列具體、實用且易掌握的確保消毒質量的方法。(4)心理護理:對患者及家屬應積極進行心理疏導,講解ICU手術適應證、ICU手術的優越性及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及術后效果。指導患者及家屬在術前和術后正確配合治療和護理的方法。(5)呼吸功能鍛煉:目的是增強患者耐受手術的能力。在減輕癥狀與體征的同時也增加對手術的承受能力[5]。采用示教的方法,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鍛煉、縮唇呼吸鍛煉及咳嗽、咳痰訓練,直到患者掌握。每天督促患者練習,并及時評估患者鍛煉情況[8]。同時要評估是否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
總之, 機械通氣時間、年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黏膜保護劑應用情況與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密切相關,在護理方面要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
[1] 杜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J].中華醫學雜志,2010,82(2):141.
[2] 卜寶英,孫德俊,楊敬平.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11(4):501.
[3] 沈進,傅靜奕.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華西醫學,2009,24(1):61-63.
[4] 趙春軍,秦麗,陳楓,等.無創呼吸機救治重癥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安全性探討[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6,17(12):2296-2297.
[5] 蔡映云.機械通氣及臨床應用[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9.
[6]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臨床呼吸生理及ICU組.無創正壓通氣臨床應用中的幾點建議[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13O-134.
[7] Bonnie J.Taking charge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J].The Nurse Practitioner,2007,29(3):50-53.
[8] Chastre J,Fagon JY.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AM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65(7):86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