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強
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
葉子強
社會管理創新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凸顯出來的現實需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經濟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領域也發生著巨大變化,聚集了不少矛盾,社會管理亟須加強和創新。而基層位于社會管理的第一線,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解決群眾問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是重點,而基層黨組織是推動和創新社會管理最活躍的力量。
計劃經濟年代,在單位為社會基本單元的情況下,開展黨的工作或者行政工作很方便,基層黨的群眾工作也帶有單位化、行政化、黨務化的特征,人們也都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社會關系和工作方式。然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和社會力量的生長,整個社會環境由封閉到開放,人的需求由單一到多樣化,社會組織也由垂直的、縱向的到平等的、扁平的、橫向的。原來被單位包容的社會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逐漸發育出來,并獲得了一定的自主性。①盡管中國社會成長的模式與西方市民社會成長的模式不同,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中國市場化的改革引起的社會與國家的相對分離是不可否認的——單位制解體,公社制瓦解,原來基于單位制和公社制的政黨、國家、社會渾然一體的結構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不斷適應深刻、快速變化的社會現實,實現工作重點的戰略性調整,認識和把握社會轉型的特征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作為執政黨在市場體制下發展的規律和使命,調整和建構與社會網絡結構特征相適應的組織體系、活動領域、活動內容、活動載體與活動方式等,領導和參與社會管理,實現工作重心的戰略性調整。
改革開放后的體制變化帶來社會結構的不斷分層和社會成員的“原子化”,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個體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訴求。在這種日益復雜和繁重的社會管理任務面前,很顯然,僅僅靠黨和政府單方面的力量來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已經遠遠不夠,必須廣泛動員社會組織、廣大公眾等多方面的社會管理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特別是社會組織具有它自身獨特的優勢,它的靈活、包容、柔性,以及與社會的平等對話、溝通、協商、協調等工作方式,無疑增加了社會的彈性,能夠緩沖社會矛盾,減少對立情緒,促進社會融合。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必須努力把握和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引導和凝聚各類社會群體、社會團體團結協作,共同管理好社會,服務好群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實現黨的長期穩定執政。
之所以說社會管理的重點和難點都在基層,是因為,社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②它所涉及的問題很多,領域相當廣泛,觸及的問題都具有根本性,都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而且,隨著更多的單位人走向社區以及城市化建設和流動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管理和服務職能轉移到基層,尤其是社區日益成為社會管理的中心。基層社區是聯系群眾的紐帶、服務社會的窗口。目前,城鄉社區因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物業管理、公共安全、干群關系、環境污染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持續多發態勢,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難度也日益加大。因此,黨的基層基礎工作是社會管理的重心和基石,社會管理的整體結構要靠基層來支撐。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說到底都要靠基層來落實,要靠黨的基層工作。通過基層社會管理的創新來優化基層社會成員以及各類社會組織關系、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增強社會合力,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民安居樂業,對繼續抓住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解決基層社會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履行中央提出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任,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管理新路。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自然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領導核心,作為黨的基本單元的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中代表著黨的整體意志,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領導著基層社會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基層社會管理政治上的領導核心。無論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共產黨的這種領導核心地位都是不變的,改革開放每一步發展目標的實現都需要由黨進行設定、引導和規范,這是必須堅持和把握的原則問題。區別在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主要表現為政治上的領導,而具體領導方式方法必須創新。第二,社會管理體系的完善是建立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基礎上的,可見,在社會管理體系建設中,黨處于領導核心地位。而黨的社會工作的落腳點主要在于基層社會,其工作主體就是靠千千萬萬基層黨組織。雖然在基層社會管理中,管理的主體遠遠不止基層黨組織,還有其他社會管理主體,它們都在基層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治理中扮演著一定角色,但是,基層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治理最主要還是靠基層政府負責,而基層政府背后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無疑是代表著執政黨意志的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管理格局中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就是黨在基層社會管理的組織網絡中成為政治上的核心,對于基層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政治上的凝聚力,善于組織、團結全社會的力量,為實現黨的政治目標而奮斗,黨的領導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保證。第三,執政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是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核心力量。執政黨除了可以利用權力和制度來推進各項工作,還能通過思想意識形態的作用、通過遍布于各種社會基層單位的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來推進社會各項工作,維持和創造社會穩定和諧的局面,從而達到基層社會管理的目的。
在中國基層社會,實施社會管理和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黨、政府、社會團體和群眾自治組織等。如果不看各主體的地位如何,單從參與社會管理和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這個角度來說,基層黨組織只是參與的主體之一。社會管理的多元主體各有各的優勢,也有各自的不足。就社會組織來說,社會組織的存在和有效工作,彌補了黨和政府力量的不足,滿足了社會不同群體的需要。單位制組織逐漸解體后,社會的各個成員和各個群體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樣性需求很快釋放出來,他們不斷要求市場和社會來滿足他們各種各樣的需求,這種需求是極為多樣化的。從不相識的網民通過報名組成的周末登山活動的“驢友”,到一起參加募捐支援貧困山區學生讀書的慈善組織;從小區內一起參加文體活動的團體,到為孤寡老人服務的志愿組織,等等,這些社會組織是基于社會上各類社會群體的需要而結合到一起的社會群體,它的組成人員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從而獨立于黨和國家指定的某些組織體系之外進行社會服務。黨和政府把部分權力讓給社會組織來承擔,讓社會組織在國家的法律規范下為社會提供服務,滿足社會各種需求。
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充當政府與社會以及其他各社會管理主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基層黨組織通過自己的宣傳功能向基層社會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工作;通過滲透于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中的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普遍聯系基層群眾,凝聚基層社會,協調利益,促進黨與社會、國家與社會以及社會自身內部形成統一、穩定、和諧的關系。和其他社會組織相比較,基層黨組織具有充分凝聚和整合社會上各類資源的能力和便利條件。建國前黨還沒有執掌國家的政權,但是,廣大基層黨組織不僅能夠在紅色根據地的各類社會組織中,而且還能夠在“國統區”的各類社會組織包括醫院、工廠、學校等開展群眾工作,盡管條件異常艱苦,但廣大基層黨組織仍然拓展出許多新的空間,團結和凝聚了大量工農群眾一道從事革命工作。建國后,黨已經執掌國家政權,黨的各級組織具有更加便利的條件開展各項工作,聯系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相當的社會管理經驗。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我們要繼承過去基層黨組織開展社會工作的有益經驗,另一方面要從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借助單位體制和行政權力工作的模式走出來,以全新的方式方法廣泛聯系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和公眾個人,共同承擔起關懷社會、服務社會和保障社會的功能。
當前,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管理中發揮政治領導核心作用的方式,主要在于通過什么樣的價值設定、制度安排和組織形式來凝聚和引領基層社會。基層黨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客體是基層社會,而憲法規定我國基層社會實行群眾自治。因此,基層黨組織發揮政治領導核心作用的方式不是通過黨所掌握的國家權力機構來實施社會控制,而是對社會、對群眾的一種引導,并且是一種間接地、潛移默化的影響式的領導,而絕不是行政命令式的領導。因為在基層群眾自治的環境下,基層黨組織與群眾團體之間的關系本來就不存在直接的領導與被領導的縱向關系,是一種橫向合作的關系,因此,行政命令式的領導難以奏效。一是應該通過滲透于各類社會組織、群眾團體中的黨員和積極分子的工作來進行間接領導,引領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范圍內獨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工作,為社會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二是應該通過與群眾交朋友、談心的方式,運用符合當地傳統風俗習慣、鄉土民情、社會關系網絡等的力量來影響、說服群眾,使群眾在無形中接受黨的領導,落實黨的政策。三是通過由基層黨組織以及黨的外圍組織工青婦等組成的一些社會服務團體,為群眾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在服務中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結成和諧的社會關系。
基層黨組織作為社會管理多元主體之一,必須在服務中體現管理,掌握更強的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學習。一是要建設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學習型基層黨組織是提高黨員素質,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黨的領導干部的綜合水平,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執政能力的組織保證;是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在新時期提升能力本領的有益探索。二是創新服務機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黨組織一般很少直接向社會提供服務,各種社會服務往往是經由單位組織的福利安排來提供。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不是單一的“單位福利”,人們的服務需求也由社會提供。基層黨組織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之一,應該主動和其他社會組織一道承擔這個任務。基層黨組織要關注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依法維護群眾的權益,認真聽取群眾的利益訴求,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為黨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基層黨組織只有把組織管理融于服務,把宣傳教育融于服務,把利益協調融于服務,才能真正貼近群眾,使群眾心悅誠服,心甘情愿跟黨走。
一是繼續搞好組織建設,利用基層黨組織根系發達、人數眾多的優點,聯系上下,協調各方,全方位發揮作用。黨組織扮演橋梁和紐帶的角色,建立主體多元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黨組織具有先天的組織網絡發達的優勢,可以充分彌補政府基層基礎力量不足的缺陷。二是提高利益協調和整合能力。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利益分化正在進行中,尚未形成最后的新的利益格局。在社會各方利益不斷分化調整的過程中,由于利益沖突引發的社會矛盾比較多。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很好地及時處理這些利益沖突,社會各利益主體最終將會把矛頭指向黨和政府,危害黨的執政基礎,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基層黨組織要從黨的基本政策原則出發,從大局出發,對社會上各種利益訴求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反應力。一個政黨融合社會利益的能力,決定著政黨力量的強弱,也影響著政治體系的穩定性。
總之,基層黨組織必須敏銳地洞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黨的執政環境所帶來的一系列新變化,順應時勢,調整角度,找到自己新的著力點,掌握基層黨建參與社會管理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和完善適應形勢需要的黨建工作模式,實現基層黨建工作的轉型,以卓有成效的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全面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注釋:
①劉建軍:《單位中國——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胡錦濤:《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問答》,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第8頁。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羅湖分校常務副校長)
book=58,ebook=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