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城市人文精神建設
彭立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边@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黨和國家事業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意義和作用。深入推進城市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任務,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努力構建當代城市人文精神,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市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新的提升。
第一,核心價值體系和人文精神,兩者都屬于價值觀念范疇,具有內在的聯系和統一性。作為哲學范疇,價值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意義關系。價值觀念就是作為主體的人以自身需要為尺度,對作為客體的各種事物或現象所蘊含的意義的認識和評價。它包括價值原則、價值規范、價值理想,是關于信仰什么、追求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基本見解。任何社會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它們反映了人們多種多樣的生存條件、利益需求和文化傳統。這就需要有與一定經濟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共識的核心價值體系,以提供社會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核心價值體系反映著社會的價值需要、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在各種價值觀念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統領和整合作用,構成一定社會的精神支柱。人文精神也是一定社會價值觀念的表現。它所關注的是人的價值,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思考、尊重和追求。人的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它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價值的主體是人,客體也是人。人不僅具有滿足他人的需要的價值,而且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是一種價值。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之為人的價值。它主要表現為對于人的生命和尊嚴的維護和尊重,對于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尋和追求,對于理想人格和美好人性的崇尚和向往。人文精神作為人類高尚的精神追求,是衡量一定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核心價值體系和人文精神作為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時代的產物,兩者在形成和發展中互相融合。一般說來,由于核心價值體系居于主導地位,對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領作用,而人文精神則由于其廣泛性和普遍性,對核心價值的影響和傳播起著促進作用。
第二,人文精神不僅具有時代性、民族性,而且具有地域性。一個地區、一座城市,其人文精神都會具有不同的個性和特點。城市人文精神,就是以城市為地域范圍,在城市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積淀的、為市民所共識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所要提倡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文精神,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的當代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統一指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信念,以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為強大精神力量,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道德規范,既源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植根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體現了時代發展潮流。它必然引領著當代中國城市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并為城市人文精神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
第三,城市人文精神是在城市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并且是得到市民集體認同和自覺追求的價值取向。它自然地融會在市民的實踐中,深深地滲透到群眾的意識里。它廣泛體現在市民群體的價值追求、精神風貌、道德規范、社會風尚、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心態等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倡導城市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城市人文精神建設之中,有助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自然地滲透到市民的意識、習慣和生活常規中去,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并且在城市的價值追求、精神風貌、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社會心態等各個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為廣泛的影響和作用。
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促進作用,使其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顯得更為突出。無論是從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需要看,還是從城市和諧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要求看,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構建當代城市人文精神,都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首先,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是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化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以及眾多大城市的出現,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已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發展的目標。城市現代化是包括經濟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設施現代化、制度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等在內的全面的現代化。衡量城市現代化的水平,既要看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也要看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如果只盯住城市的經濟發展,把GDP作為衡量城市現代化的唯一標準,就會造成物質文明現代化與精神文明現代化不相協調、甚至失衡的現象。隨著城市經濟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城市精神文明領域既實現了新的進步,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消極現象。如有的干部群眾理想信念淡薄,有的社會成員道德失范,有的行業誠信缺失,有的領導干部腐化墮落。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和人文精神的喪失。所以,我們要全面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就要在加快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為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現在,包括深圳在內的許多城市都將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作為奮斗目標,這也意味著對城市文化水平、人文素質和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就更加顯得刻不容緩。
其次,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是建設城市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總要求和基本特征的社會。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活力,同時,也必須大力建設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條件。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體現為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等各個方面,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和諧文化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所以,和諧文化就是充滿人文精神的文化,倡導和諧理念、崇尚和諧精神,既是和諧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如果人文精神缺失,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社會和諧狀態總體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由于對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夠關切而引發的社會矛盾;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導致的對兒童老人見死不救的現象;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欠缺致使有的人心態失衡發生悲劇等。這些社會不和諧狀況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不無關系,也突顯了加強人文精神建設對促進城市社會和諧的意義。
再次,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是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任務。城市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內在靈魂和生命,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表現在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但不論哪個方面,都必須貫穿著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哲學社會科學、文藝創作和新聞輿論需要遵循的基本價值立場。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都需要弘揚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F在,有的城市有時僅僅把文化建設當做一種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忽視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需要;有的只顧追求文化產業的產值和節目的收視率,而忽視了文化產品的人文精神價值,甚至出現低俗化、庸俗化的傾向。這都背離了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文化的根本意義在“以文化人”,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集中體現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解決人的思想和價值問題,科學精神解決人的知識和認識問題。兩者功能作用不同,但又互相聯系和補充。人文精神必須以科學意識和科學理性作為基礎,科學精神也應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文意義。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F在,深圳等許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市的文化發展目標。所謂文化強市,不僅是城市文化設施的完善、文化產業的產值增加,更是城市整體精神面貌的提升、市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就更需要把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關鍵在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從人民群眾的價值實踐出發,著力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富有民族文化傳統、具有地方鮮明特色、融入市民現實生活的當代城市人文精神。在構建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使城市人文精神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融為一體。人文精神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是由人類優秀文化不斷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構建城市人文精神不能脫離歷史,更不能脫離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對于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華人文精神,我們應加以批判繼承,吸收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對其進行現代性轉化。如中華傳統人文精神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人際和諧、道德人格等人文價值觀念,便可以通過現代性轉化,成為構建當代人文精神的思想資源,從而使當代人文精神與民族精神相融合。人文精神作為社會意識,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所以,城市人文精神必須與時俱進,發展創新,充分反映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群眾進行價值實踐活動的新經驗,從而保持旺盛活力。新時期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涌現出許多反映時代要求的新的價值觀念,充分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求真務實、實干興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平等競爭,時間效率,公平正義,民主法制,開放包容等等。這些價值觀念的創新,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精神,推動了城市人文精神建設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比如深圳在改革開放中迸發出的敢闖敢試、開拓創新精神,最充分地體現了時代精神的本質,因而也成為這座城市人文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核心。
第二,主導與多元相結合,使城市人文精神達到一元引領與多樣包容的辯證統一。當代中國的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各種價值觀念的統領者。在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動力、道德規范方面,城市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保持高度一致,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元引領作用。但這種一元引領不是要代替內容豐富的城市人文精神,也不是要取代日益多樣的價值取向。從內涵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沒有包含城市人文精神的全部內容。城市人文精神雖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但同時還包含有更為廣泛和豐富的內容。如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等,雖然不能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卻是構成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從現實情況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信息傳播的發展,都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取向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面對價值觀的多樣性、差異性,既要積極地加以引領,又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以達到相容共生、和而不同。所以,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設中,必須堅持主導引領與多樣包容的統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一切有利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價值觀念,鼓勵思想文化領域的各種創造性發展。
第三,觀念與實踐相結合,使城市人文精神的精神導向功能與行為規范功能互相配合。一切社會意識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文精神也只能來源于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它不是頭腦里固有的,也不是少數文人學者憑空臆造的。我們今天所要建設的城市人文精神,是從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從廣大市民進行價值實踐活動的新鮮經驗中,感悟、總結、提煉、升華出來的。所以,它始終是和市民大眾的生活實踐結合為一體的。人民群眾在實踐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實現著新的價值追求,城市人文精神也隨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更新。比如深圳這座新興現代化城市,從“深圳精神”到“深圳十大觀念”再到“深圳大運精神”,城市人文精神隨深圳人的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由市民共同推薦和評選“深圳十大觀念”的做法,就是從市民的價值實踐出發,推動觀念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城市人文精神又必須始終貫穿于市民的每一項活動中,滲透在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沒有經過實踐活動的內化和吸收,城市人文精神僅僅是外在的規范,還不能成為市民主體自覺的價值意識。城市人文精神對實踐的指導功能,主要表現于精神導向和行為規范兩個方面。作為價值理想,人文精神為人們提供所追求的、合乎自己愿望的價值目標,回答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構建著個人的精神家園。作為價值規范,人文精神為人們提供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尺度和標準,構成個體的心理定勢。這兩方面在實踐中的配合作用,才能使城市人文精神在市民個體實踐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使城市人文精神的普遍價值取向與鮮明地方特色相互交融。同一國家的各個城市,由于具有相同的時代條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在城市人文精神中必然包含著共同的內容,在一些基本價值取向上具有普遍一致性。如當代中國各個城市的人文精神都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而在總的價值取向上必然是一致的。同時,城市人文精神中還包含有人類普遍認同的一些價值觀念,如關愛他人、扶貧濟困的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等。但城市人文精神的共性是與個性相統一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的。著名城市學家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城市的文化性格,它的人文精神的獨特性,從根本上是由這個城市的性質所決定的。不同的城市,由于歷史傳統、地域環境、城市功能、發展水平、社會風俗、文化積淀等方面的區別,在城市人文精神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我國各大城市中,北京的愛國憂民,大氣包容;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廣州的求實務實,開放兼容;成都的和諧包容,智慧誠信;深圳的敢闖敢試,開拓創新等,都彰顯了各自城市的特色和個性,以獨特的精神面貌,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從而使城市人文精神成為一座城市精神風貌和市民素質的顯著標志,對凝聚市民精神和樹立城市形象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作者: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原院長、教授)
book=7,eboo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