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利
推動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
徐亞利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是深化創先爭優、建強基層組織的重要舉措。在開展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中,必須始終推動基層黨組織更加密切地聯系群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恢復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領導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群關系注入新的活力。從主流上說,人民群眾由衷信任、支持和擁護我們黨。但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這個危險是長期的。隨著形勢發展,全黨尤其是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的壓力不斷加大,聯系群眾的動力卻沒有增強,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非但沒有消除,且面臨著加劇的危險。這是因為:
首先,黨執政的時間越長,在聯系群眾問題上越容易產生麻痹思想。執政所取得的成績越大,在聯系群眾問題上越容易產生懈怠情緒。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績,黨的一些組織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傾向隨之滋長,對群眾的冷暖、憂樂漠不關心,脫離群眾現象客觀存在,有的還比較嚴重。
其次,新的歷史條件下,群眾主體多樣化、利益訴求多元化導致對聯系群眾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一些基層黨組織認為我們黨是代表我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沒必要去接觸一般群眾,沒必要了解群眾的具體利益,進而否定和侵犯一些群眾的現實利益。群眾觀念抽象化、群眾路線空洞化,其結果是群眾利益虛無化,實質是脫離群眾。
再次,群眾意見訴求與個別基層組織、基層干部的“特殊利益”矛盾使其不愿聯系群眾。由于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管理體制仍在完善,權力尋租、公權謀私、貪污受賄等消極腐敗現象客觀存在,個別干部及個別基層黨組織獲取的“特殊利益”與群眾合法利益、合理訴求產生沖突,導致對聯系群眾的要求陽奉陰違。更有甚者,非但自己不聯系群眾,還阻止他人聯系群眾,甚至暗中壓制群眾意見、打擊報復群眾。民意表達渠道缺失的結果是把群眾“推向”對立面。
聯系群眾是全黨的任務,但由于所處地位、工作性質原因,基層黨組織在聯系群眾中具有更基礎的作用、更便捷的條件、更大的優勢。
第一,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黨的基層組織建立在社會最底層,與人民群眾有著直接、經常、密切的聯系,便于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群眾思想、了解群眾情緒、熟知群眾生產生活狀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靠基層組織落實到群眾中去,黨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靠基層組織團結帶領群眾共同奮斗去實現。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戰斗力的基礎,而黨的全部戰斗力都根源于扎根人民這一政治優勢。沒有基層黨組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黨的戰斗力就無從談起。
第二,黨的基層組織是群眾向黨反映意見的基本載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人民群眾的要求體現著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承認,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黨的工作還存在著差距。差距就是努力方向。人民群眾對黨的工作有意見,總是首先找到最熟悉、離得最近的黨組織來反映。黨的基層組織分布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和群眾走得最近、為群眾最熟悉,理所當然成為群眾反映意見、表達訴求、提出批評的基本載體。
第三,基層黨組織是深入群眾的有效渠道。群眾工作是基層黨組織的基本工作。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對象是基層群眾,工作內容是服務群眾,工作目標是實現、維護、發展群眾利益,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其開展工作的過程就是主動與群眾接觸、交流、溝通的過程,就是聯系群眾、走進群眾的過程。基層黨組織在工作中全面系統地搜集群眾訴求、意見和批評,及時準確地向上級黨組織反映,服務黨的領導機關決策,使黨的政策真正走進群眾心里。
第四,黨員是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的基本保證。黨聯系群眾說到底是黨員聯系群眾。我們黨有9000萬黨員,他們都被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等基層組織,都是黨的基層組織一分子。這為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提供了基本保證。基層黨組織在聯系群眾的過程中,必須立足黨員、依靠黨員、依托黨員,努力發揮黨員作用,健全和規范共產黨員聯系群眾的制度安排,支持和幫助黨員深入群眾、服務群眾、走進群眾,全力密切黨群關系。
新形勢下,推動基層黨組織更加密切地聯系群眾,關鍵是要完善一系列制度安排:
第一,強化教育引導機制。建立常態化的教育機制,培養基層干部群眾意識,讓基層組織樹立群眾路線、掌握群眾方法。培育優良的社會風氣,讓聯系群眾成為全社會的風尚。塑造榜樣的力量,對聯系群眾的優秀典型予以宣傳引導,對密切聯系群眾的基層干部予以表彰、獎勵。
第二,完善民意暢達機制。《黨章》規定:“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部門和落實機制,《黨章》的規定在一些基層沒有被很好執行。應當通過在基層設立黨代表工作室、黨員群眾談心室等形式廣泛搜集群眾意見,同時建立對群眾意見的高效、透明辦理與回復機制,真正讓群眾“有地方說話”、“說了有人聽”、“有事能解決”、“有權去評判”,使民意真正暢達到解決問題的地方。
第三,完善社會利益糾紛調處機制。群眾意見的背后往往是群眾利益。當前,一些群眾之所以不愿意向黨組織反映問題,就在于社會利益調處機制不完善、不透明,反映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或解決不規范。要建立健全體現群眾參與要求、注重弱者話語表達、強調社會公平導向的社會利益糾紛的調處機制。只有群眾參與、公開透明,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堅持社會公平導向,才能達到社會穩定要求,最終維護人民利益。
第四,健全黨內民主機制。隨著黨內民主機制進一步健全,不傾聽群眾意見、不密切聯系群眾、不關注民生需求的黨員干部就不能在黨內立足,就得不到多數黨員群眾的支持。建議進一步總結基層經驗,適時推行黨代表直選、基層干部公推、重大事項公決、黨內民主懇談等制度,以此“倒逼”黨的基層干部和基層組織切實重視、認真傾聽、及時辦理群眾意見。
第五,深化群眾監督機制。只有發動群眾來監督,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才能深入、持久。深化群眾監督機制,在密切基層黨組織同群眾聯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深化黨務公開,讓群眾了解黨的工作,夯實監督基礎。二是完善民主評議、聽證質詢等制度,使群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基層黨組織工作中來。三是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參與意識、監督意識、制度意識和政治素質,提升監督針對性、實效性。四是深化干部問責制度建設,推動由“領導問責”向“制度問責”、“民意問責”轉變,使基層干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切實重視群眾意見。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鹽田分校教授)
book=39,ebook=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