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的三個基本特性
曾宇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是非常重要的論題。首先,毫無疑問,正如我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作為社會細胞的社區,其建設同樣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次,從示范的角度看,什么樣的社區是“好社區”,什么樣的社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社區”,示范社區是什么樣的?這是社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必須回答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的研究既要借鑒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的研究成果,又要借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論題進行學理研究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有三個特性:一是先進性,二是中國特色,三是可操作性。
所謂先進性,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建設能夠成功地借鑒世界先進的社區建設理論和實踐經驗。也就是說,示范社區具有先進性特質。
概括地說,21世紀以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民主政治都已被世界各國接受為政治發展的核心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因此,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時,應該借鑒世界民主政治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
理論界普遍認為,在1970年代以前的現代民主政治中,公民參與形式主要表現為民主選舉,甚至認為民主政治在現代社會很大程度上就是選舉政治。19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創造并廣泛推廣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深度公民參與形式,包括公民社區自治、公共政策決策參與、公共政策執行等。深度公民參與極大地促進了社區建設,值得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中借鑒。
第一,社區公民自主治理日益獲得肯定。公共管理理論以治理理論顛覆管理理論。實踐方面,眾多志愿團體展開的自主治理行動已從實踐上證明了公民能夠不依賴于政府,自行走出集體行動的困境,在很多涉及準公共物品的領域展開自我服務與社會服務,由此打破了將一切公共事務委托于政府的傳統管理傾向,確證和拓展了公民自治的合理性及其自治領域,政府在這些公民自主治理領域則只限于發揮法律規導與技術、資源方面的支持作用。當然,公民自主治理所適用的準公共物品領域范圍是有限的,治理還將更多地體現在政府與公民雙方都感興趣并展開合作的那類公共物品(事務)領域。①
第二,社區公民及其團體被賦予了廣泛而重要的決策參與權。基于技術、成本和能效的考慮,傳統公民參與主張由公民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在綜合公民利益要求的基礎上代表公民對公共事務加以決策,而公民的作用則被限定在借助政治參與表達利益要求并給予政治支持方面。然而這一假設目前已遭到廣泛質疑。當代公共行政越來越關注“公民導向”,即以公民的不同偏好為基礎,以滿足公民對“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特定需求為目標,重視公共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公民參與。治理實踐中政府大量吸收公民及其團體進行互動合作,組成多元決策網絡。
第三,公民在政策執行層面扮演更為積極的主體角色。美國學者托馬斯形象地將公民在政策執行層面扮演更為積極的主體角色稱為公民與政府的“共同生產”。也就是說,過去是政府生產公共品,公民消費公共品,現在是政府、企業、公民或公民團體共同生產公共品。此種“共同生產”既可以是政府委托或招募企業或公民(以及公民團體)生產,也可以通過政府與企業或公民(以及公民團體)簽訂協約,由政府“掌舵”,雙方合作供給或委托后者代理供給特定公共物品的方式。1970年代以來的西方新公共管理實踐中,大量地采用這種共同生產的方式。共同生產更有效率地供給了公共產品。
第一,以“治理”的理念而不是“統治”的理念來進行社區建設。治理和統治的不同,首先是結構性的。統治是權威單一中心,而治理是權威多中心。統治是統治者(如政府)對被統治者(公民等)進行管理,是單中心的。而治理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共同管理公共事務,是多中心的、分工合作的。其次,治理是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強制與自愿的合作。統治可以“招安”卻排斥合作。再次,治理是一個比政府更寬泛的概念,從現代公司到大學以及基層的社區,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運行,可以沒有政府的統治,但卻不能沒有治理。
第二,治理的核心內容:政府——市場——市民社會的合作。治理理論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反國家主義色彩逐步減弱。近代市民社會理論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模式的設想主要有三種:市民社會對抗國家、市民社會從屬于國家、市民社會制衡國家。②治理理論卻找到了合作之路。沿著合作治理的思路,許多研究者進一步研究如何合作。美國行政學者戴維·奧斯本與特德·蓋布勒深入考察美國政府改革實踐,發表了著名的《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提出了理想的合作模式:政府掌舵,市場劃槳,市民社會監督,得到學界和業界的肯定。
第三,三足鼎立是治理新秩序的社會基礎。19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公民運動轟轟烈烈。并以深度公民參與的方式參與國家公共事務,公民及其團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民及其團體地位作用的崛起,使市民社會與政府、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足鼎立是治理新秩序的社會基礎,是西方社會新的結構性特征。因此,建設一個發達的市民社會,是合作治理的社會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社區建設的時候,注重社區市民社會的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興起了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思潮,標志性事件是:以埃米泰·埃茲奧尼(Amitai Etzioni)為代表的社區主義者在1990年發起了一場社區主義的社會運動,將社區主義從小規模的、不大為人所知的學術領域,發展為有影響的、進入廣大人民公共生活的社會思潮。社區主義思潮是對西方個人主義傳統的一種揚棄,其基本內容是提倡居民自發發起的互助友愛運動,提倡為社區服務,使所有人感到社區的溫暖。具體觀點如下:③
第一,建立一個好社會。這是社區主義的社會建設的目標。他們主張,好社會是在自由與秩序、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特殊的(如種族、民族和社團或社區)價值觀與全社會整體的價值觀之間精心構建的平衡。既反對極度自由主義,又反對極端國家理性,是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第二,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平衡。社區主義指出,發展和維持好社會必然觸及私人領域,這就需要在個人權力與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因此放棄某種程度的隱私有益于公共利益。社區主義強調,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是一種相互支持和補充的關系,其中的任何一個過多或者過少都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社區主義好社會雖然觸及到個人權利,但它尋求培養有限的幾種核心美德而不是無限擴展或者全盤管制個人權利。
第三,建設好社會的途徑。建設好社會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和道德。社區主義者認為,雖然社會存在著強調良好的教養、道德和性格教育的重要性的傾向,但如果沒有持續的外部強化,良心往往會惡化。建設好社會的根本基礎是道德基礎設施建設,家庭、學校、社區和多個社區形成的聯合體是道德設施建設的四個核心要素。家庭是灌輸價值觀和開始形成道德自我的第一場所,學校進一步發展道德自我,并且修補個人在家庭中遭遇的負面影響,同時還傳授知識和技能。社區主義認為,那些已經獲得良好道德的人會退步,會逐漸喪失自己對其價值觀的承諾,除非他們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價值觀。而社區的主要功能就是強化其成員的這些屬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是“堅持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辯證統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反映了時代特點,順應了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要求,是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的建設,不僅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且要能夠根據時代的要求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新發展新突破。具體可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加強和鞏固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形式。在社區建設中,西方并沒有一個“加強和鞏固黨的領導”問題。但西方的黨派會在社區中做各種各樣的工作來爭取選票,包括為社區居民謀利益、政治演說、交友扶貧等。我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共產黨領導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與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這是我國基本國情。但黨的領導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創新,永葆活力。
社區黨的領導應從“權力領導”向“作用領導”轉變。④例如基層黨組織應該為增進日常公益做出貢獻,而且可以成為非專業化居委會活動的主要力量,并在主導議事決定過程中協調管理執行層與社區其他社會組織間的關系上發揮重要的作用。⑤
居民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已經成為我國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居民自治在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矛盾,突出表現為黨的領導與居民自治呈現出形式上的對立。它必然要求逐步形成黨的領導與居民自治相輔相成的管理機制,實現黨的領導與居民自治的有機整合。
如何整合?我們認為,要堅持居委會選舉,堅持基層民主化發展。這不僅具有社區民主化或政治民主化的特點,而且具有改善黨政體制機制的特點,甚至能推動基層行政的改革和改善基層行政的過程。進一步說,自治也可看作是促進國家政策的工具,變為國家貫徹政治目標的最好工具。正如徐勇所強調“社區自治的發展創造了國家與社會分權治理的一種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市民社會的形成,也推進了公共服務意識,改善了黨和政府的治理”。⑥
在社區建設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就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一方面通過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帶頭并領導人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確立法治權威;另一方面,通過實施憲法和法律、維護法治權威,保證憲法規定的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得以實現。
市場經濟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制造了貧富差距;在創造人文精神多元化的同時,制造了人文精神的空虛、失落、孤寂。社區研究的初衷,是為居民尋找親密的伙伴和為人們的精神尋找溫暖的家園。我們的示范社區,必須在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我國傳統人文精神、倫理道德的精華,為居民精神提供溫暖家園。這也是示范社區的基本任務。
所謂可操作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示范社區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能夠與中國特色相結合;二是指建設示范社區的工作能夠復制、移植和推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的建設過程,就是把國際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與中國具體實際(特別是中國政治和中國文化)相結合,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只有“相結合”,示范社區建設在中國才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也只有“可操作”,示范社區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才能顯現。否則示范社區建設將是空中樓閣。因此,“相結合”是可操作性的基本內涵。
我國在引入社區一詞時,以自治為方向,但又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在不同的階段,給社區賦予不同的內容。社區內涵在我國的發展分為引入、試驗、推廣三個階段。
引入階段:1986年,民政部在考察西方國家的社區后,提出了爭取社會力量興辦“社區服務”事業,社區一詞因國家推動社區服務而廣泛使用。為了使“社區”這個外來術語盡快得到社會的承認以及工作和宣傳上的方便,將它解釋為具有特殊意義的以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為依托的社區,在城市,所謂基層政權一般指街道辦事處,所謂群眾性自治組織一般指居委會(當時仍然是披著自治外衣的行政性組織)。這時,雖然社區建設幾乎是“全行政性”的(社區中的社會力量少之又少),但卻在社區服務中引入了社會力量(區別于民政部門代表國家辦的社會福利)。
試驗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區建設的熱潮,民政部首先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武漢、青島等城市設立了26個“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通過幾年的實踐總結和經驗概括,形成了幾種代表性的社區管理模式:上海模式、沈陽模式和江漢模式。這三種模式都在社區不同程度地推進了自治的發展。但相比較而言,上海屬于行政主導模式,沈陽屬于自治主導模式,江漢介于兩者之間。
推廣階段:200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標志著此前多年的試驗探索階段宣告結束,即將在全國全面推廣。這時,社區建設是被作為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重要思路和重大舉措提出來的。社區自治是作為已經納入制度建設、體制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范疇,社區自治無論是在政權建設還是在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都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上可見,“社區”的引入,在方向上保持了先進性,但采取了結合我國國情穩步推進的方式,每一階段都具有可操作的特點。不僅如此,我國的理論工作者學習借鑒西方理論和經驗并總結概括我國社區建設的經驗,進行了理論創新,如提出和實踐了社區制。
我國社區建設的其他引入,如“治理和善治”、“深度民主”的方式等的引入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既從我國社區建設的實際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使我國的社區建設朝向世界潮流,體現時代精神,又扎根于我國實際,在我國開花結果,而且還能夠有一定的創新,進一步豐富社區建設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
示范社區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新性工作,建設示范社區的目的,就是要復制、移植和推廣示范社區的先進理念和實踐。能夠復制、移植和推廣的事物,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事物。
以社區的引入、試驗、推廣為例,引入階段的核心內容——在社區服務中引入社會力量——能夠在全國復制、移植和推廣;同樣,試驗階段的三種模式,推廣階段的社區制,都能夠在全國復制、移植和推廣。反之,如果我們在引入階段搞社區制,是不可能在全國復制、移植和推廣的。
本文提出可操作性的重要意義在于:示范社區理論必須能指導建設示范社區的實踐。因此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探索示范社區的發展方向,又探索示范社區的具體實現路徑;既要具有先進性,又要具有現實性,能夠指導當前的社區建設。
(注:本文系國家行政學院招標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社區理想模式研究》(08JJKT101)成果之一。)
book=41,ebook=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