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占云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 廣西 桂林 541004)
20世紀初期正值晚清民族危亡之際,社會動蕩,清政府迫于統治的危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項變革就是開辦圖書館,使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藏書樓嬗變為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這項發軔于晚清的政策在民國時期得到了延續與發展,圖書館界有識之士竭力宣傳西方圖書館理念,使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得到了快速發展,是謂“新圖書館運動”。21世紀初,中國圖書館事業又面臨著什么樣的時代背景與發展機遇?新世紀十年的新圖書館運動又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呢?筆者將在下文作一個全景式的描述。
1904年,清代維新變法已進入中后期,我國進步的知識分子開始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反思,一方面認識到洋務運動在我國行不通,另一方面開始從我國制度方面找原因,重視引進西方與日本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興辦學校與圖書館。然而,當時所創建的圖書館只是在形式上向社會開放,一些現代圖書館理念(如圖書館是一種民主政治工具,是作為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而存在的)是不被政治當局所接受的。20世紀初期,我國公共圖書館處于創業的初級階段,由于長期遭受戰爭的影響,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緩慢。1949年以來,我國曾經出現過兩次公共圖書館發展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受“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路線的影響,公共圖書館在這段時期被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陣地”,以致公共圖書館服務以工農兵為主,其次是一般群眾,“地、富、反、壞、右”等人次之,無法實現平等理念。第二次高潮出現在改革開放時期,在這段時期以階級斗爭為依據的差別服務被取消,公共圖書館開始依據服務對象的重要程度提供服務。例如,一些圖書館以為科技服務為第一要務,對來館查閱資料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特別的優待;一些公共圖書館以發展市場經濟為第一要務,側重于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信息服務。通過梳理可以看出,我國一直存在公共圖書館精神缺位問題,這其中有很深刻的社會原因[1]。同時,公共圖書館界長期輕視理論研究、注重應用圖書館學研究和技術圖書館學研究,更是加大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圖書館界要重視理論、觀念的研究,厘清思想認識上的迷霧[2],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繼續開展一場新圖書館運動。
2000年范并思在《圖書館雜志》上發表了論文《論加強公共圖書館問題的研究》,他指出,“與公共圖書館問題在圖書館學中應有的地位相比,我國圖書館學界對公共圖書館問題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所見到的大多數研究公共圖書館的文章要么談其如何工作,類似于經驗介紹,要么談其數量規模發展,有點像‘擺成績’。熱鬧一時的‘有償服務’討論基本沒有真正區分公共圖書館與其他圖書館服務性質的界限,各種觀點中利益成份遠遠大于理論成份。理論界對于公共圖書館精神、公共圖書館立法、公共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公共圖書館思想在新的信息環境和經濟環境下面臨的挑戰及我們可能選擇的對策等問題,沒有開展深入的討論。”[3]然而,這篇擲地有聲的文章當時并沒有得到圖書館理論界的任何關注。直至后來,日益變革的時代環境促使圖書館界發起以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為主的新圖書館運動。伴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個社會呈現出開放性和多元化的發展特點,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身的民主權利,這為公共圖書館精神的成長奠定了社會基礎。
2004年9月,第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中國調整改革發展路徑的重要標志,這一戰略調整將進一步強調公平和共享,我國社會由此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轉型期。2006年初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描繪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壯麗畫卷??茖W發展觀與和諧社會論經過了3年的探索與實踐,被作為新一代國家領導集體的施政綱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得到了具體而集中的體現,這意味著中國發展戰略的正式轉型??梢?,這些良好的社會發展態勢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雖然公共圖書館精神來源于西方圖書館學思想,但是我國政治文化背景對其的影響更為重要。目前,圖書館界尚未意識到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對其的深遠影響,因此21世紀初圖書館界需要一場全新的公共圖書館運動。
歷次圖書館運動的經驗證明,任何一次理論上的突破都會帶來事業的巨大變化。21世紀初,中國圖書館界發生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啟蒙,一些圖書館學者順應時勢,呼吁公共圖書館精神的回歸,提出公共圖書館是信息社會保障信息公平的一種制度,并提出平等服務、走近平民、消除“數字鴻溝”等理念[5]。同時,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始了一場深刻、全面的變革,變革的核心與其說是對百年之前中華民族為了救亡圖存而掀起的圖書館運動的復興,不如說是圖書館學界對公共圖書館理念與精神的弘揚與宣傳。在中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發展史上,21世紀的前10年注定是一段極為特別的時期。此次思想啟蒙與變革高潮迭起,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重建,其主要成果體現在對公共圖書館理論、圖書館制度、圖書館權利、圖書館延伸服務等問題的研究上[5]。
在新世紀十年的圖書館理論發展中,范并思等圖書館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02年范并思教授發表了《維護公共圖書館的基礎體制與核心能力》一文,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后來被人們廣泛引用的命題,即“公共圖書館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用以調節知識或信息分配、以實現社會知識或信息保障的制度”[6]?!肮矆D書館制度能夠保障社會信息利用機會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與求知的權利,從而從知識、信息的角度維護了社會的公正”[6]。這種新理念的提出將我國公共圖書館精神研究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此后,范并思教授先后發表了《新世紀,圖書館學研究什么》、《建設一個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的制度——紀念中國圖書館百年》、《公共圖書館精神的時代辯護》、《圖書館精神的歷史缺失》、《公共圖書館精神如是說》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對21 世紀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其觀點成為引發圖書館學基礎理論變革的主要觀點之一。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范并思教授于2004年11月創建了“老槐也博客”,并在博客上以通俗的語言與文字竭盡全力地推行公共圖書館精神與理念,使公共圖書館精神與理念由神秘和晦澀難懂的文字轉變為行業共識。“老槐也博客”的讀者眾多,點擊數達50萬次,評論、留言亦有數千條之多,對新圖書館運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給圖書館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湖南省圖書館學會創辦的期刊《圖書館》從2005年第1期起開設專欄“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論壇”,發表了一大批關于新圖書館運動的研究成果,并提出“21世紀的新圖書館運動旨在以人為本,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倡導圖書館走進平民、關心弱者、平等服務、縮小數字鴻溝,建立一個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7]。自此,《圖書館》開始了有關現代圖書館理論基本問題的持續討論,使得期刊的編者、文章的作者和作為讀者的圖書館員對待新時期出現的圖書館問題更加理性,研究視野更加開闊?!?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論壇”起初是靠張勇、韓繼章等人的激情及李國新、程煥文等專家的號召推動的,后來很多不知名的圖書館員也積極加入了這場討論[7]。
近年來我國民主政治的推行激發了人們的民主意識、公共意識和權利意識,讀者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一些讀者在接受圖書館服務時開始關注自己的文化閱讀權利是否得到保障,這導致讀者與圖書館之間不斷發生一些沖突。圖書館人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讀者權利應如何界定?圖書館的權利又應如何保障?
圖書館權利理論是西方圖書館學的重要基石,它奠定了圖書館普遍服務、平等服務和人文服務的基礎。盡管李國新于2002年就撰文涉足這一領域的研究,但是我國圖書館學相關研究總體上是缺位的。在2004年中國圖書館學會(以下簡稱中圖學會)年會上,圖書館法與知識產權研究分會場以“圖書館權利”為主題,開啟了對于“圖書館權利”的正規學術研討。此后,2004年中圖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以“圖書館與圖書館員權利”為主題,2005年中圖學會新年峰會將“圖書館權利”作為首要議題,2005年程煥文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圖書館權利研究”,有關圖書館權利的研究在2005年迅速出現了高潮。《圖書館建設》于2005年第1期開設了“走向權利時代”專欄,李國新、蔣永福等紛紛撰寫有關圖書館權利的論文,“這個概念一下子紅遍了中國圖書館界”[8]。
圖書館權利研究對于推動我國圖書館理念變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圖書館必須維護民眾自由獲取知識的權利,這是社會學、政治學意義上的圖書館權利;其二,圖書館員為維護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權利而與反對勢力或觀念作斗爭時,圖書館要維護圖書館員的權利。這兩個問題關系密切,圖書館如果不維護讀者獲取知識的權利,那么在現代社會就沒有立足之地;如果不維護圖書館員的權利,那么將無法實現維護讀者知識權利的理想。
回顧中國圖書館學發展史,圖書館學在民國時期和 20世紀 80年代初期都曾出現了極為快速的發展態勢,這是因為當時的圖書館學理論過于蒼白,研究者更多地是在開墾理論的“處女地”。新世紀來臨之際,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表現得如此精彩,這注定會成為當代圖書館學理論工作者的光榮與驕傲。然而,圖書館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沒有實踐的支撐,理論研究不可能遠行。2006年,杭州圖書館率先推出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隨后深圳圖書館借新館開館之際大力倡導公開、公平、免費的服務理念,這兩所圖書館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新旗幟。而東南沿海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如佛山市禪城區圖書館)則對總分館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表現出理論與實踐的互動。2007年,中圖學會立項研究圖書館延伸服務問題,并很快出版了其研究成果《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實踐指導意義重大。新世紀十年我國圖書館界對于實踐的探索同樣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層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公共圖書館事業與經濟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基層圖書館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李國新等人在2005年7月與湖南圖書館、衡陽市圖書館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衡陽市圖書館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該調查旨在搜集公共圖書館的生存狀態信息,了解讀者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需求,發現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社會進步與公共圖書館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撰寫出一組較為全面的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供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作為制定公共圖書館發展政策的依據,為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提供實際數據與第一手資料。調查小組深入衡陽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實地考察了11所公共圖書館和部分基層圖書館,并采取訪談式和問卷式的調查方法搜集了能反映基層圖書館基本現狀的資料和數據。最終形成的調查報告中有豐富而平實的數據、溫和而客觀的表述,反映出我國基層圖書館特別是縣級以下公共圖書館正面臨著生死抉擇,在中西部地區有相當數量的公共圖書館已經成了“空殼”,幾年甚至十幾年沒有買書、很少買書的公共圖書館不在少數。文化部在了解李國新等人的調查后,意識到基層圖書館確實存在實際發展困難,對全國的基層圖書館進行了更詳細的調查。2006年8月文化部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全國700多個縣級圖書館沒有一分錢的購書費;一些縣雖然建起了新的圖書館,卻無書開館[9]。對此,李國新指出,目前制約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的瓶頸是縣級圖書館,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優先戰略應該適時作出調整,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配置應該在加大投入總量的基礎上向縣級圖書館傾斜,探索更加切合實際的鄉鎮圖書館模式,進一步發揮縣級圖書館在城鎮、農村基層文化事業中的積極作用[10]。
為了培養一批深刻理解現代圖書館理念和實現方式、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基層圖書館管理者,中圖學會自2006年起以“志愿者行動”的名義連續多年組織專家學者志愿者為基層圖書館管理者開展培訓,講授現代圖書館理念與圖書館管理實務。這一行動表達了圖書館人的公益精神與奉獻精神,在國內外圖書館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先后得到文化部頒發的“創新獎”和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授予的“國際創新獎”。
2006年3月,中圖學會網站上發布了“基層圖書館培訓”志愿者行動招募公告,并向志愿者提出要求——“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館員(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在培訓內容的某一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培訓期間的時間有保證,同意不支付講課報酬、不支付生活補貼的條件;身體健康”[11]。志愿者行動得到了全國圖書館界的積極響應,最終中圖學會遴選出26名志愿者,包括圖書館學專家學者、公共圖書館館長、普通的圖書館員等。2006年7月,以中圖學會3位副理事長為領隊的3組志愿者分別奔赴湖南省衡陽市、陜西省榆林市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為基層圖書館管理者進行了系統的業務培訓,并與他們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這次志愿者行動完全遵從國際志愿者活動的精神:志愿、利他、無報酬、有益社會進步,同時還表達了圖書館人的職業信念,宣揚了公共圖書館精神。
此后,中圖學會每年都組織志愿者到基層圖書館開展培訓。據統計資料顯示,2006—2009年共有107位志愿者參與了志愿者行動,他們走過了20個省,對2 258位基層圖書館管理者進行了培訓,共計授課640課時,編寫參考教材4版、128萬字,制作課件光盤120種,發放教材2 750 冊[12]。
新世紀十年的新圖書館運動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它將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理念深化并付諸于實踐,其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2011年2月,國家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這使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經歷了又一次頗具歷史意義的轉折,是100多年來中國圖書館人奮斗的結果。以此為標志,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終于由職業自覺變為國家意志[13]。這一切均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21世紀必定是中國公共圖書館快步走向現代化的時代,是中國公共圖書館大放光彩的時代。
[1]張 勇.在“中國圖書館事業百年館長論壇”的主旨發言[J].圖書館, 2004(6):1-2.
[2]沈占云.放寬公共圖書館精神之歷史、現實的視界[J].圖書館,2006(2):13-17.
[3]范并思.論加強公共圖書館問題的研究[J].圖書館, 2000(6):1-4.
[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EB/OL].[ 2011-10-01].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5]韓繼章.中國圖書館百年史中的三次思想啟蒙[J].圖書館, 2006(1):3-9.
[6]范并思.新世紀10年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光榮與夢想[J].高校圖書館工作, 2010(4):13-15.
[7]《圖書館》的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EB/OL].[ 2011-10-01].http://oldhuai.bokee.com/photo/847907.htm.
[8]走向權利時代[EB/OL].[2011-10-01].http://oldhuai.bokee.com/311735.html.
[9]王子舟.基層圖書館現狀勘憂[N].光明日報, 2005-12-24(3).
[10]李國新.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縣級圖書館的振興與鄉鎮圖書館的模式[J].圖書館, 2005(6):1-5.
[11]中國圖書館學會“基層圖書館培訓”志愿者行動報名表[EB/OL].[2011-10-01].http://www.library.sh.cn/zyzfc/dtxw/images/wz13.htm.
[12]中國圖書館界創新[EB/OL].[2011-10-01].http://www.lsc.org.cn/CN/News/2006-08/.
[13]李國新“.十二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機遇[J].圖書館建設,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