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據新華網報道,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普及。衛星寬帶傳輸網和互聯網相互補充,基本覆蓋全國中小學,網絡教學環境初步建成。
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國約16%的小學、46%的初中、77%的高中建成了不同規模的校園網;25%的中小學以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其中,以100M及其以上帶寬接入互聯網的中小學達2萬所。中小學計算機配備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1年年底,校園內每百名學生平均擁有計算機數量,小學達到5.12臺,初中達到7.78臺,高中達到13.45臺;并初步建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涉及7大類,36個學科,共計4129學時的學科知識點教學資源,2869小時的學習輔導、專題教育和教師培訓視頻資源,12507條多媒體教學素材資源,覆蓋1年級至9年級的多種版本教科書的教育教學內容。
另據報道,由教育部和廣東省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于2012年9月25日至27日在深圳市舉行。此次展演通過現場展示、論壇交流、科技成果體驗等形式,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重點研究和解決當前不少學校僅局限于把信息技術作為簡單的、一般性輔助教學手段的問題。同時,還將推動信息技術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科學應用,提高中小學教學軟件開發和服務水平,促進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產業和科研事業繁榮發展。本次活動為眾多知名高新科技企業搭建了與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溝通的平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以及國內外近百家知名高新技術企業參展。
劉延東國務委員對此次展演活動高度重視,并做出重要批示。她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推動力。教育部與深圳市舉辦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活動,對于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很有意義。她希望各地中小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各地實際,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推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國家所需合格人才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