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實驗小學 王 歡
最初聽了王敏勤教授的講座,了解到“知識樹”就是用樹形結構來表述學科知識結構和知識梳理的一種方法。但如何畫知識樹卻不是很清楚。2008年時我的第一棵全冊知識樹是先在紙上繪制完成,然后在Powerpoint中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條線、一條線地畫出來,沒有借助任何模板。知識樹上共六個大分枝,分別代表六個單元,各個大分枝上又出現三個小枝杈,分別代表三維目標。當時覺得樹上放不下那么多內容,就采用鏈接的方式把各個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分別呈現出來。要是現在看來,不僅知識樹不夠美觀,而且樹的層次感也沒有體現出來。后面我又畫了一些單元知識樹,雖然有層次,但還只是各個單元單詞、詞組、句型的簡單羅列。
再后來我又通過和其他教師學習以及查閱一些網上資料(當時還很少),了解到學科“知識樹”不僅要做到內容充實、脈絡清晰、形式美觀,更重要的是要能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以及邏輯線索等。于是,后來我在畫全冊知識樹時就特別注意站在所處學段的高度,整體把握教材,理順知識脈絡,完成主題歸納,確定教學總目標;在畫單元知識樹時,注意關注單元在全冊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之間的前后聯系,確定單元的具體目標;在畫每一課的知識樹時,注意思考知識點、語法點之間的關系,精心提煉每課的重難點,從而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
到了2010年年底,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我已經總結出一套畫知識樹的方法。第一步,查閱目錄、通翻教材,確定整體框架;第二步,理清主干和枝葉;第三步,找出重點、難點,理清知識前后聯系;第四步,選取關鍵詞,整合知識與樹形。這一年通過用“知識樹”來指導教學實踐,我感到自己駕馭教材的水平和處理教材的能力都明顯提高了,不僅教學目標設定得更明確,教學方法使用得更得當,教學效果也增強了不少。
到了2011年,在王敏勤教授和校領導的引導下,我畫知識樹的時候則更關注課標的要求。比如我們在知識樹中常提到的“話題”和“語法”在課標中屬于哪一方面等。在課程標準中屬于語言知識范圍。這樣就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在學習課本知識、畫出知識樹的同時始終體現和貫徹新課標的要求。在知識樹的建構和使用中,我深刻地感受著它的魅力和優勢。如果在新課學習前出示知識樹,猶如給了學生一張學習的地圖,有了地圖學生就能明確目標,選擇最佳路線,可以少走彎路;如果在教學中應用知識樹進行課堂總結,就能讓學生將支離破碎的知識變成整體,以便更好地掌握;如果在復習中能應用知識樹讓學生進行歸納,就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掌握知識體系……漸漸地,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也嘗試著在學習之后畫出知識樹。在繪制過程中,我們不斷驚喜地發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慢慢學會了自己理清知識脈絡,完成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從而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把對教材的理解歸納為以下幾個字:統籌、調整、優化、拓展。
統籌:理解教材體系,把握教材結構。統籌就是宏觀把握課標要求,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原則,系統地領會教材的編排體例與編寫意圖,整體掌握教材知識結構體系,了解不同年齡學生的能力結構以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各種策略。只有教師把對課標與教材的理解、對學科知識體系的把握以及學生的能力現狀看在眼里、落到實處,明確“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才能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統籌兼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調整:整合教學資源,調整編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教學中,教材應該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我們可以以各單元的主題和語法為單位,以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為依據整合教學資源,利用畫知識樹的方法理清教材的橫縱聯系。還可以引領學生整合各學科教學資源,比如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邊玩邊學。基于這些特點,教師可以更多地將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資源和英語進行整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編排方式上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進行內容的調整、順序的調整、設計的調整、材料的更換等。
優化:轉變學習方式,優化教學過程。“說教材”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服務教學,從而促進教師的成長、有益學生的發展。所以在“說建議”的時候,我們要把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引領學生“如何學”。比如我們提倡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的發展。在學習單詞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運用聯想記憶、動作記憶、繪畫描述記憶、歸納記憶、加減記憶、替換記憶、組合記憶、拆分記憶等各種記憶的方法巧記單詞;在學習語法時,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感知—交際模仿—任務操練—歸納明確”的步驟引導學生慢慢感知語法點并逐步理解和掌握;在學習語篇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先通過研究問題、尋找答案完成自學,再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幫互助,完成再探究,改正錯誤,最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改編或復述,加強語言實踐活動。
拓展:巧用課程資源,拓展教材內容。通過“說教材”,我深刻地體會著各年級知識的內在聯系,由此發出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慨。拓展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巧妙合理地運用課程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取舍,從而讓學生將知識系統化,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單詞的拓展、句型的拓展、語法的拓展、文化的拓展等。如在學習中外風景名勝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挖掘課文中的文化信息,并適當補充一些相關內容來介紹中國及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習慣、歷史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具體地認識和了解各個國家,從而完成文化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以家庭作業的形式或通過網絡資源(如上網查詢、字典查找等)、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拓展教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