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教育均衡應當有尺可量
本刊訊 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在《人民日報》發表《教育均衡應當有尺可量》的署名文章,指出,教育部于2012年頒發《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決定建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啟動對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評估認定。《辦法》的最大亮點,是回答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標準,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清晰可鑒。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要通過評估認定,需三方面達標,即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得分須在85分以上,小學和初中的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和0.55,公眾調查滿意。為便于操作、利于指導,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指標及要求,在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等方面規定詳細;對縣域內小學、初中校際均衡狀況評估,提出了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教師數8項指標,要求達到本省(區、市)基本辦學標準。還制定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程序,主要采取縣級自評、地市復核、省級評估、國家認定的自下而上方式進行,從而實現以評促建、層層把關、體現國家意志、接受人民監督的初衷。與以往的督導評估體系相比,此次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體系更加強調科學性,運用統計學常用差異系數的計算方法測算,用國家教育統計數據說話;更加強調開放性,既規定了國家統一指標,又允許地方結合實際適量增加指標,既提出了面向全國的最低標準,又允許地方確定更高的評估標準;更加強調公眾參與性,由專門人員對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群眾,進行問卷和走訪調查。辦法的出臺,將督促地方政府進一步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要求,切實履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神圣職責,督促各地自查自評、自我診斷、自我完善。未來,教育部還將研究制定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努力實現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的戰略性任務。
(責任編輯 鄧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