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藝術中學 何 洋
淺談初中散文閱讀教學
■天津市和平藝術中學 何 洋
散文一直被人們稱為“美文”,人教版初中《語文》選入大量文質兼美的散文。這些散文有的意境優美,有的清新雋永,有的樸實無華。學生通過閱讀散文,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閱讀散文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由此看來,散文閱讀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義。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從幾個方面談談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
蘇軾曾經評價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使讀者如置身圖畫當中的感受,在美學概念中稱作“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意境是鑒賞散文的一條重要標準。所謂“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謂“境”,就是指表現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當“意”和“境”相融合,就會形成一種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境界“意境”。
比如豐子愷的《竹影》,寫的是幾個小伙伴,“談天”,“望月”,“描人影”,“描竹影”,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后來,父親登場,向孩子們講述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們的童稚活動中,營造了一種溫馨、恬淡的意境。
再如冰心的《談生命》,作者在文中通過描繪“一江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撓,“一棵小樹”充滿希望、寧靜怡悅,營造了一種“情思邈遠、意味深長”的意境,不由得讓人折服。文章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冰心對于生命的熱愛,和她那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信念與豁達樂觀的精神。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文眼”便是文章的窗戶,通過“文眼”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在散文構思中起到藝術聚焦的作用。散文中有時會借助安設“文眼”的方法來突出主題,創造意境,表現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眼”閱讀散文,從而把握住散文的中心。
“文眼”有時出現在文章的開頭,總領全文。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文章開頭便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其中的“愛”字,便是“文眼”,即全文總帽,統領下文。作者不僅寫了陶淵明及世人對花的“愛”,更寫了“予獨愛”,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態度。
“文眼”有時出現在文章的結尾,卒章顯志。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篇末點題。在兒時的魯迅眼中,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擺“大”字睡相、在元旦的清晨往魯迅口中塞冰冷的福橘。就是這樣一位不識字的長媽媽,卻買來了“三哼經”(阿長對《山海經》的叫法),給魯迅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作者通過對這些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位樸實、平凡的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
著名作家秦牧曾經這樣形容散文的線索:“用一根思想的紅線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會遍地亂滾,這才成為整齊的珠串。”如果說結構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線索便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閱讀散文時,如果抓住了線索,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自然就會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散文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
一是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王鼎鈞的《那樹》。文章以“那樹”生長的不同時期為線索,描寫一棵長年造福人類的大樹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與弊、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
二是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標題“從……到……”就已經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間的變換作為散文線索的。
三是以作者情感的變化為線索。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喜愛之情為線索,寫了“盼春、繪春、贊春”。
四是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文章以紫藤蘿花為線索,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
散文之被稱為“美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散文的語言凝練、優美。優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詩情、畫意。不同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風格。
比如教學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讓學生感受他語言的奔放: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再如冰心的散文《談生命》,讓學生感受她語言的委婉明麗: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所選的文質兼美的散文中,學生可以充分領略魯迅語言的精煉深邃、朱自清語言的清新雋永、王鼎鈞語言的質樸、莫懷戚語言的精巧……體味不同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得更加深刻。散文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的語言,這樣才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高。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所謂“形散”,是指選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應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所謂“神聚”,是指無論形式表達多么自由,最終都必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來寫。因此,在散文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散文特點來閱讀散文。
學生初讀魯迅的《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散文,很容易讀不懂。似乎覺得這是一篇很“散”的散文。《藤野先生》開篇就開始諷刺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時的種種丑態,接著寫了“我”從東京到煙臺學醫,人們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運到浙江一樣的稀罕。但這與高度贊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有關:清國留學生對自己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漠不關心,而藤野先生雖然是日本人,卻沒有絲毫狹隘的民族偏見,反而對“我”表示出了異乎尋常的同情。藤野先生給予“我”不倦的教誨。這篇文章中的記敘和抒情,其實都是圍繞著贊頌藤野先生的品格而進行構思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認真思考: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文章中涉及哪些題材?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關聯?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從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角度來解讀文章,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進而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舍《濟南的冬天》,也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文章謀篇布局層次分明。第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地區的對比寫濟南的冬天,突出它的“溫晴”,贊美濟南是個“寶地”。這成為貫穿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這個“溫晴”相聯系的。第二段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作者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接著,文章用兩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五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的綠,用來襯托水的澄澈。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濟南溫暖的色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冬天濟南“溫晴”的特點。全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散文閱讀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向例文學習,最終過渡到學生自己的寫作練習;學生通過寫作練習,可以將散文閱讀的知識轉變為技能。這樣讀寫結合,相信學生會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責任編輯 鄧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