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近年來,我校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積極踐行情境教學理念和要求,以強調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為核心,效果突出、優勢明顯。特別是隨著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歸納和改進提高,進一步推動了教育思想的進步和教學手段的長足發展,教學效果的提升令人矚目。
李吉林老師認為,小學教育是讓兒童學習、熟知人類積聚的文化遺產,從而了解人類文明史的進程,體驗人類文明的光輝,并從中獲得人類創造世界的精神力量的過程。這種精神力量連同知識,最終轉化為兒童的精神財富。正是從這種深刻的認識出發,英語情境教學不僅僅是針對語言教學方法的改進,更多的是要求如何適應學生,適應不同個體發展的需要,塑造的是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所以說,每一次教學,每一次實驗與實踐,都是朝這一素質教育總目標的靠近,語言教學不僅僅是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過程,更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全面培養人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后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和年級特點及教師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特別強調正確處理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強調教學過程中認知的發展始終有情感發展相伴隨,教學過程應是認知和情感相統一的過程。堅決摒棄以往注重認知,缺少情感伴隨和推動的機械行為。二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最終是為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和主體地位的確立,評價教師主導作用的成效,最終看是否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是否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策略,突出特點是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景中進行知識教學,對“情境”的研究有利于教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方向,根據不同教材和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積累的豐富,備課教師緊緊圍繞“情境的完整、真實、自然”這一核心要求,更多考慮如何能將本課的語言點融入一個完整情境中,如何讓學生在整體情境中學習分散的詞句,課堂教學也更注重系統性和完整性。實現了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通過情境創設以及相同主題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更加關注語言的實用性,擺脫了單純為了教而教的束縛。二是從“分塊教學”向“整進整出”轉變。主要是根據交際目的創設完整語境,將單詞和句型作為整體運用到同一情境中,再整體地輸出,充分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整進整出”通過“總—篇—總”的方式創設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語言情境幫助學生更深入語篇情境,實現了知識情境的完整性、真實性,提升了學生體會和感知的效果,從而實現了《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的要求。
我校從一年級即開設英語課,兩套教材并行,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較同齡學生有優勢,教材中的語段或語篇往往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同時部分教材編寫過于強調重點詞句的學習,缺少完整的語言情境,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及綜合運用,這時就需要對其補充、重組、拓展,做進一步的資源整合。因此,對所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編排、對網絡媒體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配套教輔材料等的有機結合使用就顯得尤為必要。“重構具有完整交際內容的生活化‘校本’”,通過創設不同系列生活場景,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從而幫助學生強化語言運用,更重要的是改變了過去就課教課的僵化模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主地接受新知,使得語言能夠順利輸出,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教材整合,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創新意識以及對教材內容的掌控能力,也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實際和更為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加激發了學生主動用英語交流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就是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自己去嘗試、體驗,在感性認識積累的基礎上,概括、提煉,使認識水平得到提升。這種主動學習方式符合人類學習規律,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特色功能:一是情境教學對情感的陶冶,對心靈的凈化。它就像一個過濾器,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這種凈化后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輔助認知功能。二是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情境教學就是通過設計真實和準真實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為語言功能提供充實的實例,并活化所教語言知識。生動、形象的社會語言情景不僅為課堂教學采用聽、說、讀、寫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造條件,而且能營造一個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際能力。
我推薦的書
●《人生哲理枕邊書全集》,柯鈞著,九州出版社
●《你在為誰工作》,陳凱元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思想國》,熊培云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