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芝(溫嶺市圖書館,浙江 溫嶺 317500)
信息需求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為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而對信息的不滿足和必要感。近年來,信息需求越來越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而農業信息需求則成為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但相關的研究綜述卻很少,這與日益壯大的相關研究現狀很不相稱。
基于此,本研究希望通過對近六年農村信息需求所有論文的統計整理,展現中國農村信息需求領域的研究全貌,從而為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拓寬些許思路。
2011年10月10日,利用中國期刊網,以“農村”“農業”“農民”等與“信息需求”進行檢索詞組配,進行題名路徑檢索,限定年限為2005年以后,最終共得到論文39篇。
對所得結果進行分類和頻數統計,從學科視角、需求群體、特殊問題、研究方法四個方面概覽國內研究的全貌。具體以需求群體為視角總結近年國內的研究結論。
結合每篇文章刊登雜志和作者單位的學科屬性,探究其背后的學科研究視角,得出“農業信息需求”近年來關注的主體學科:
農學(23篇) 和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11篇)是農業信息需求關注的主要學科,其他關注學科有林學(2篇)、新聞學與傳播學(2篇)、管理學(1篇)等。值得說明的是,交叉學科也是農業信息需求研究的一個典型特點,上述歸屬農學的論文中,有不少是身處農業性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尤其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成果。
統計表明,農村農戶(35篇)是農業信息需求關注的主要對象,但也出現了少量的其他研究對象,如農產品消費者(2篇) 和農民工(2篇)。對農戶的研究中,不少學者又作了進一步的分類,研究囊括了種植、畜牧、養殖、林農、兼農戶等各類型農戶,但僅有2篇論文以單獨的林農視角行文,其余文章都是整體論述農戶信息需求后再略帶著指出農戶類型是影響信息需求的關鍵因素。
以村為調查對象進行實地的田野調查也是農業信息需求研究近年呈現的一個關鍵性特點,很多研究不再總體上泛泛而論全國或某個省的農村信息需求,而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村落(如陜西省安塞縣鐮刀灣鎮的史川村和化子坪鎮羅居村)作深入調查,用它來推演相似地區的農戶信息需求情況。近些年關注的地區以省為統計單位,受關注最多的省份是河北(4篇)和寧夏(3篇)。可以看出,上榜的省份多為農業大省,具有代表性。有2篇文章關注的地區為安徽、北京、甘肅、廣東、河南、黑龍江、內蒙古、陜西、四川,只有1篇論文研究的地區有福建、廣西、遼寧、全國、山東、山西、天津、新疆、浙江。
從研究方法來看,除2篇綜述、2篇理論分析外,其余35篇均使用了以問卷、訪談為核心的調查法,而這其中大部分又屬于深入到村舍的田野調查。
統計上絕大多數(28篇)都使用了頻數統計,少數(6篇)還使用了因素、回歸、方差、t檢驗等統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時借用某種理論的論文不多,所借用理論多為經濟學相關理論。
在39項研究中,受到基金資助的有19篇,占總數的48.7%。在受資助的論文中,一半以上為各類?。ú浚?級項目(11篇),國家級項目3篇,市級項目2篇,校內科研項目1篇。國家級項目包括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ú浚┘壈萍疾?、農業部等部門以及各省的項目基金。
結果表明,縱向課題對農業信息需求的關注近年較高,尤其集中在省(部)一級的項目上。
農業信息需求的研究多以村鎮為調研立足點,取樣雖有所差異,但得出的結論有很大的相似性。綜合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當下農戶信息需求更加廣泛、深化,有選擇性以及需求的契合性強等特點。
盧麗娜等通過山東的調研數據認為,目前農民的信息需求意識普遍增強,[1]相似的證據也出現在別的研究成果中,認為當下農戶對信息認知意識較高,信息支付意愿較強,信息需求更加廣泛、深化、多層次化、求新、多樣。有學者對需求程度作量化處理,認為目前農戶的信息需求雖有所發展,但需求水平總體一般。
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和農戶類型為影響農戶需求水平的關鍵因素。總體來說,相對貧困的自給自足型用戶信息需求低,而中等收入的專業型農戶信息需求水平較高。畜禽漁業養殖戶對信息重要性的認知程度最高,信息意識最強,其次為特色農業種植戶和農業兼業戶,傳統種植戶的認知度和意識程度最低。不過,也有相反的證據認為,地區越貧困,信息需求越旺盛。
從整體需求結構來看,原小玲等認為農戶一般的信息需求包括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市場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生活醫療信息、生活娛樂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共6大類29種;[2]王克亞基于河南省的調查數據指出,農戶目前的涉農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市場信息、適用技術信息、農資供應信息、優良品種開發及高新技術信息、農副產品加工信息、氣象變化信息、防治病蟲害等八個方面。[3]魏秀芬指出,信息需求用戶還應包括農產品加工企業,他們的需求包括市場供需、技術、產品、人才、政策等。[4]雷娜、趙邦宏也指出,財經金融和外出務工同樣是農戶的信息需求。[5]可以看出,農戶的信息需求包括涉農信息、生活醫療信息和培訓務工信息三大部分。
收入和類型同樣影響了農戶的信息需求內容:低收入者對實踐操作類信息、新品種更感興趣,中等收入開始關注市場類信息,相對富裕的農戶比較偏愛宏觀政策類信息、農村發展信息和市場信息類信息;特色農業種植戶對市場信息的需求表現最為強烈,從事種植業的農戶對氣象信息關注度遠高于其他類型農戶,畜禽養殖戶和特色農業種植戶對新技術、新產品信息關注度高于其他類型農戶,傳統種植戶對政策關注度較高、尤其是對政府獎勵性信息、國家扶貧幫困類和補貼類信息非常關注,畜禽養殖戶和農業兼業戶對信貸信息的關注度高于其他類型農戶。
從內容層面來看,農戶的信息需求呈現出區域性、季節性、高效性、綜合性、實用性、差異性的特點。
原小玲等同時指出,農戶的信息獲取途徑包括計算機網絡、電視、廣播、手機、自購圖書、報刊、圖書室、遠程教育、培訓、農業協會或農技部門、鄰里親朋,共11種。[2]魏秀芬認為,途徑中還包括政府的信息服務機構和實地考察。[4]韓巍在其中又加入了個體信息中介、宣傳冊、農村能人、集市等途徑。[6]雷娜、趙邦宏則將獲取渠道分為信息源和信息渠道兩個方面,從信息源來看,有村干部、大學和科研單位、政府部門、農資經營門市、農民協會和農技推廣部門;從途徑看,則依次包括電視、鄰里親朋、報刊、廣播、教育光盤、電話和互聯網。[5]
調查結果一致顯示,電視和鄰里親朋是農戶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而互聯網的使用率則不高(但對于蕭山的農民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信息來源。
農戶類型對獲取渠道的影響表現為:傳統種植戶獲取信息渠道主要是通過集市、人際(親戚、村民)和電視、電話等獲取信息,通過組織傳播方式獲取信息的人數較少,對電子媒介、紙制媒介和網絡媒介選擇率均較低;特色農業種植戶主要是通過電視、電話、農技推廣部門和親戚或鄰里獲取信息,通過合作社獲取信息人數增多,對電子媒介的選擇率高于紙媒介,而對網絡媒介選擇率較低;畜禽漁業養殖戶傾向選擇企業、電視、交流會和組織化服務機構獲取信息,對電子媒介、紙制媒介選擇率均遠遠高于網絡媒介;農業兼業戶主要以人際(親戚、村民)、電話、企業和集市等渠道獲取信息,對電子媒介的選擇率高于網絡媒介。[7]
雖然農戶的信息來源愈加多樣,但最滿意和最能影響農戶決策的信息渠道則為農村能人(扮演意見領袖的人)、農技站和政府。[6]人際交流途徑中的信息流向也為能人→兼業型富裕農戶→種(養)專業型中等收入者→自給自足型農戶,這導致上游的農戶成為高信息擁有、高信息投入(這部分農戶信息素養高、信息投入時間和資金多)的信息強勢群體,由此引發的內部信息鴻溝日趨擴大。
2.4.1 供需不平衡
幾乎所有學者均通過信息需求的研究認為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集中反映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上,表現為供給和需求均不足。
信息素養低是導致需求動力不足、信息搜尋成本過高的核心原因,具體表現為需求難以表達、信息獲取渠道狹窄、信息閱讀能力和運用能力不足、傳統觀念障礙等。而不少學者認為,收入是影響信息素養的關鍵因素。如上文所述,兼業型富裕農戶在投入時間、資金和信息能力上均強于其他農戶。同時,由收入差異引發的城鄉、地區、內部差距及數字鴻溝也應當引起關注。
供應不足表現在供應量和供應質量兩個方面。從供應量來看,信息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投入不足、資金匱乏、信息人才短缺、傳播媒介尤其是紙質媒介擁有量極低、第三方輔助力量(科研組織機構等)不足;而供應質量問題則表現在信息市場雜亂(虛假信息多)、信息組織程度低、反饋機制不完善、信息服務宣傳不到位、服務管理有待規范等。
2.4.2 信息服務對策
加強農村的信息化程度是學界的共識,針對各式問題提出:建立信息服務組織(以信息服務站為主體)和采集網絡;培育信息服務市場,培養信息服務人才;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尤其是對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培養農民的信息自助能力,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交流提供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加強農村圖書館建設,加強新聞傳媒業、農職院校與農民的有效溝通和互動;以示范村帶動等相應措施。
在執行上述措施時,學者們認為應該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導(主體)、項目推動、專家領辦、示范引導的原則。
事實上,政府已經在大力推廣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工作,如電視、電信、互聯網“三網合一”工程。甘肅地區正在推廣的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工程,滿足了農民最迫切需要的農作物市場信息、打工就業信息和惠農政策信息。寧夏回族自治區已陸續建立了包括與農業相關的網站、網絡、人才、企業、通信公司、農業信息化工程和服務窗口等在內的一整套農業信息體系。
不過,不少學者對各項工程的服務效果表示擔憂,并提出應當建立工程的質量評估體系,如趙軍等提出了需求——服務的七維度差距模型,用來評價寧夏信息體系服務的質量水平。[8]
2.4.3 農民工信息需求
王克亞認為信息化程度是農民選擇務工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戶就地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就越強,這樣能夠更好地發展農業;反之則會選擇離鄉務工。另一方面,信息化也能解放勞動力,加速農戶非農化行為。[3]
刁松齡將農民工劃分為返鄉型、徘徊型、融入型三種,不同類型的農民工信息需求不同。返鄉型農民工從低到高依次需要職業介紹信息、社會交往信息、醫療信息和文化生活信息;徘徊型農民工依次則需要文化生活信息、醫療信息、社會交往信息;融入型農民工群體依次需要經濟金融信息和維權信息。[7]
楊雅、李桂華將農民工的信息行為分為客觀狀態和主觀狀態,從客觀信息行為狀態來看:農民工信息活動少,接觸的媒體渠道少,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媒體的利用,以生活化內容為主要閱讀對象,幾乎都沒利用過圖書館等城市公共信息設施;從主觀信息行為狀態來看:農民工生活目標不清晰,缺乏對社會和自身的了解,無法把困難明確化,可信任的解決途徑少,心理落差帶來職業發展等等信息需求。[9]
2.4.4 消費者信息需求
洪鴻雁等指出,購買者對農產品質量信息需求依次為標識需求(QS標識、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批發市場需求(檢驗檢疫證明、農藥殘留度、是否建立臺賬)和常規需求(產地、生產日期和農產品品牌),且收入和教育水平越低,購買者滿意度越低。[10]胡衛中等調查得出,開發豬肉追溯系統有助于消費者了解豬肉的食品安全信息,但消費者不愿意承擔系統開發的額外費用。[11]
縱觀近六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六年來農業信息需求研究獲得一定進展,關注的領域和視角更加多元化(曾經空白的綜合性信息需求也有學者開始關注,出現了農民工、農產品消費者、農村居民等新興的研究主體)、研究的專指性更強(某一特定地區或某一特定群體)、方法更加規范(以田野調查為主,取樣、統計和分析理論上均有所發展),受到的政府資助也比較可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問題取向和決策支持仍舊是國內研究最重要的特色。絕大多數學者,借用研究數據,去探討它對本單位決策、本系統決策或對政府決策有什么意義,鮮有學者提出理論創新的觀點。另外,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除去圖情界學者之外,幾乎沒有學者提到基層圖書館是重要的信息服務機構,這說明基層圖書館在現實中是與農村信息服務脫節的,這與其資源和服務宗旨很不相稱。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一方面我們應當進一步提升研究的規范性和理論深度,從而為世界貢獻出與我們龐大人口相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如何切實將基層圖書館納入到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之中,也是我們圖情人應迫切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