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松,惠 青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海南 ???571127)
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1]。當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發生的諸如三聚氰胺、染色饅頭、牛肉膏、毒生姜、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嚴重觸動了消費者的神經。眾所周知,食品的主要原料來自農產品,因此,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也暴露出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農產品供應鏈涵蓋了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整個環節,主要涉及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直到最終消費者的供需網絡。安全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是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只有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之間高效配合、信息共享,才能帶來供應鏈的價值增值。海南作為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農產品的生產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因此,總結分析海南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對于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鏈,提高海南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角度看,我國雖然制定了關于食品質量的總體性法規,如《農業法》、《食品衛生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但這些法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規定缺乏技術上的可操作性,不能滿足現階段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真實訴求。因此,在立法層面上,海南省面臨著全國性的共性問題。
目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統一,主要表現在產品標準、衛生標準、行業標準之間的相互交叉、矛盾、沖突,這使得食品安全監管“無法可依、違法難究”,特別是缺乏食品安全標準和檢測方法,影響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雖然2009年,海南省出臺了《關于推進墾區農業生產基地和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力爭用三年時間在墾區建立起一批成規模、有影響、起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芒果、香蕉、綠橙、荔枝、胡椒、檳榔、瓜菜、茶葉、菠蘿蜜、紅毛丹等10大熱帶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但與這10大熱帶農產品相對應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尚未建立,這就無法保證“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利于海南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品牌的推廣和海南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形成。
雖然在認證體系方面,我國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分別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概念推廣和普及不夠,消費者對認證的標準、程序、方式等知之甚少;而且三家認證組織不能對不同認證體系的產品進行有效轉化,容易給消費者造成模糊的概念;此外,農產品認證標準較籠統,沒有形成針對每一類農產品的認證標準,無法對其進行定位。
目前,海南的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省級工作機構是海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處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海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掛牌到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處。以綠色食品工作機構與隊伍建設情況為例,截至2010年,全國省級綠色食品工作機構共42個,專職工作人員410人,兼職工作人員56人;地(市)級工作機構118個,專職工作人員510人,兼職工作人員110人;縣級工作機構302個,專職工作人員724人,兼職工作人員234人。目前海南省有1家綠色食品省級工作機構,只有3名兼職工作人員,尚無市(縣)級工作機構[2]。
目前,海南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剛剛起步,面臨著以下問題:首先,各地基層組織和農戶認識不足、參與程度不高,影響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推進;其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不順、聯動監管機制不到位,在具體管理事務上存在職責不清、合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準入工作的全面開展;再次,作為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重要組成內容,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尚未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等因素給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帶來一定困難;最后,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手段、技術能力和工作經費不足。
2010年8月16日,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提出,農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全面提升海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投入1.2億元建設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多方籌資建設18個市縣農產品質量檢測分中心,建成225個農產品質量檢測流動服務站,初步構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海南地處熱帶地區,光溫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2~26℃,常年降雨量1500~2300mm,素有“天然大溫室”之美譽,是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冬季農業的黃金場所。島內無工業污染,空氣指數全國最好,加之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優越的生產條件,為海南的優質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明顯區別于其他省份的區位優勢。但區位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使得認證的農產品企業和產品數量偏低。以綠色食品為例,截至2010年,全國共有綠色食品認證企業6391家,認證產品16748個,平均每個?。ㄗ灾螀^、直轄市)有206個認證企業,540個認證產品,而海南的綠色食品認證企業僅有20家,產品26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物流產業列入國家十大振興規劃,并將海口市列為全國17個主要節點城市之一;2010年1月4日,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44號),將海南定位為“現代熱帶農業基地”;2010年6月21日,國務院批準《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現代物流業被確定為海南省重點扶持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海南農產品安全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政府應制訂構建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充分發揮行業主管和導向作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是強制性的技術規范,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必須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設置農產品安全的強制標準,實際上起到了信息披露的作用,以校正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為了校正信息不對稱,政府應強制農產品生產制造商、供應商、零售商以某種安全水平的形式標識其產品,安全和質量標識包括加工標準的采納和第三方的保證、擔?;蛘J證(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ISO9000、GAP或者HACCP標識)。
圍繞海南特色農產品,制定和完善了一批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實施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做到有標準可依、有章可循。全面規范農產品“從種植地域選擇、品種選育、基地管理、采收、生產加工到產品質量、產品儲運”各個環節的標準,促進生產及其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生產管理、投入品監管、包裝標識和市場準入等監管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農田到市場的全過程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建立電子農務網站和農技110熱線,使之成為海南省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以保證整個追溯制度的透明化和信息暢通。
此外,制定各類《農產品質量追溯操作規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預案》等制度,編印《農產品產品質量追溯手冊》發放給農戶,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例行監測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由政府主導,在生產領域,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在流通領域搞活“訂單農業”,規范市場行為,減少中間環節費用以降低成本;依托行業協會,建立農產品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和農產品的實時監測。
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對現代物流業的政策支持為契機,推進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培育核心企業,打造集農產品采購、倉儲、運輸、流通加工、配送和銷售為一體的集成化安全供應鏈,實現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
[1]百度百科 .食品安全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8403.htm.
[2]中國綠色食品網.2010年統計年報[EB/OL].http://www.greenfood.org/sites/Mainsite/List_2_1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