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摘 要】本文從關中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現狀出發,著重探討了關中地區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誤區,城鄉統籌發展不是一味地對城鎮化速度的提高,也不能盲目地在改造村容村貌上大做文章,城鄉統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協調過程,本文通過對關中地區統籌城鄉過程中存在的誤區的梳理,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
【關鍵詞】關中地區;城鄉統籌;城鎮化;誤區
1 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現狀
關中地區是以西安為中心,以率先發展為目標的重點發展的規劃區。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作為陜西經濟、科技發展的核心聚集區,伴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化,關中地區按照國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依靠其城鎮密度大的地緣優勢,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近年來統籌城鄉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城鎮化率逐年提高,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協調過程,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一些認識誤區已經顯現出來,我們必須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工作中加以重視并轉變錯誤的觀念,否則有可能走彎路,甚至延緩關中地區的城鄉協調發展的進程。本文基于陜西省關中地區城市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不均衡發展現狀,通過研究關中地區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的誤區促使我們對關中地區城鄉間存在的經濟社會二元結構進行必要的反思與重構。
2 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的誤區
2.1 對城鄉統籌科學內涵理解的簡單化
關中地區部分城鎮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受到城市化率這一評價指標的影響,盲目地將統籌城鄉人口,提高人口在城鎮、城市的聚集度、發展城市人口縮減鄉村人口作為城鄉統籌工作的戰略目標。這是對城鄉統籌科學內涵模糊地認識。19世紀英國的雷文斯坦在研究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積聚的這一層面的問題時,圍繞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原因的提出了“推拉理論”。在他發表的學術論文中,向人們闡釋了人口遷移的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鄉村人口遷出農村向城市遷移,受到推動力量的影響;另一方面,鄉村人口遷出農村向城市遷移,還受到被城市吸引的拉動力量的影響,這兩個方面,推力和拉力形成合力共同發生作用或者單方的力量發生作用導致鄉村人口的遷移。誠然,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在城鎮不斷聚集的過程,率先遷入城鎮的農村居民在城鄉統籌的實踐中起著示范引領的作用,在這一層面上強調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是對城鄉統籌工作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關中地區的一些邊緣地帶的市、縣、鄉,及地處秦嶺北麓山區和渭北旱腰帶淺山區較為貧困的地區在強調率先遷入城市的農村人口的示范作用時,忽視了人口遷移背后的動因。造成了關中地區邊緣地帶、貧困地帶在城鄉統籌過程中的“燈下黑”現象,關中地區的一些邊緣地帶的市、縣、鄉,及地處秦嶺北麓山區和渭北旱腰帶淺山區較為貧困的地區在單一強調人口遷移對城鄉統籌的進程時,會影響到這些地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邊緣農村扶貧開發方面的工作部署,因為各地區對城鄉統籌科學內涵認識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忽略了農村人口向城鎮遷出的動因。這些問題的出現實由于部分地區職能機構及城鄉統籌工作組對城鄉統籌的科學內涵誤讀造成的。
2.2 對城鄉統籌實施路徑認識的片面化
在關中地區的一些小城鎮,城鄉統籌,經常被描繪為一種經濟現象,這過于簡單化了。城鄉統籌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加快了關中地區城鄉之間互動的速度,拓展了城市與農村居民間的互動的范圍,從而在諸因素中成為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首要因素。所以,占首要因素的經濟因素在推動城鄉統籌工作時所起的作用經常被誤讀,人們過分的注重鄉村氣氛的城市化,從而對對城鄉統籌實施路徑認識存在片面的理解。
關中地區的一部分示范城鎮的地方政府還把城鄉統籌發展等同于城市建設,認為城鄉統籌發展就是“蓋洋房、柏油路”,認為城鄉統籌發展就是鄉村建房城市化,鄉村空地廣場化、鄉村村貌趨城化、鄉村村道柏油化。異化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內涵,浪費大片的耕地建起高樓大廈。伴隨著關中地區“農家樂”的發展,關中地區的部分農村出現了一種“偽城鎮化”現象。城鄉統籌發展不能只是從空間上,把農村人口轉移到中心城市、也不是簡單的在讓農民住上樓房。城鎮,除了擔當關中地區經濟樞紐角色同時也是城鎮謀生人口的集散地。所以,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僅僅考慮經濟的推動因素是對城鄉統籌實施路徑的一種誤讀。
2.3 混淆了“城鎮群建設”與城鄉統籌工作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關中地區的小城鎮密度較大,小城鎮主要分布在隴海線周邊。隴海線是位于關中地區的主要交通干道,貫通關中平原東西兩個方向。關中地區的西安、寶雞、渭南、咸陽等大中城市均在隴海線周圍成帶狀分布。關中地區依托其自生的自然環境條件,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城市群雛形。
學者們之所以從“關中城市群”的角度出發展開關中地區城鄉統籌的理論研究是因為,學者們看到了城市群在城鄉統籌過程中形成的聚集和擴散作用。“關中城市群”的形成除了其地區上的自然優勢外,最強的推力分別來自于,位于中心地帶的核心城市和圍繞核心城市位于周邊的衛星城鎮之間在產業聚集、經濟方面的高度關聯。誠然,經濟上的集聚、人口上的聚集和來自地理位置上得天獨厚的凝聚都是關中城市群形成的基礎。但是,關中城市群城市的聚集與擴散作用,不僅僅是在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楊凌等各行政區域內發生作用。關中城市群的聚集和擴散作用更是在模糊了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楊凌行政區劃界限后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發揮著聚集和擴散,關中城市群的聚集和擴散不受各中心城市和周邊衛星城市行政區劃的影響,因此,城市群內各城鎮的城鄉統籌工作是有差異的,各城鎮的城鄉統籌推進程度也是存在差異的。城市群內也存在著城鄉失衡,城市群內也存在著城鄉的非均衡發展。
3 對城鄉統籌中誤區成因的評析
城鄉統籌衡量標準不僅僅是規模,還在于城鎮在聯系地區經濟和人類活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開展城鄉統籌工作的實踐中,關中地區各市、縣及鄉鎮的農業結構、工業比重、社會發展水平等均是影響城鄉統籌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衡量某一地區城鄉統籌工作的推進程度時,時常會用到城市化率這一指標作為我們的參照依據。城市化率是評價關中地區城鄉統籌發展測度的一項重要指標,人口在城鎮的積聚數量、人口的規模無疑是衡量城鄉統籌的一項重要的指標,但并非全部的指標,城市化率僅僅反映了城鄉統籌工作的一個方面。
學者們在城鄉統籌的理論研究中并未關注關中城市群內的城鄉失衡,致使一部分人認為,關中城市群的形成,已經實現了關中城市群涵蓋城鎮的城鄉統籌工作,片面地將“關中城市群”建設的過程看做是推進關中地區城鄉統籌工作的自主化過程。關中地區的各區縣進行城鄉統籌理論研究時,忽略了城市群內部各城鎮間的城鄉統籌的非均衡發展,只是一味地強調“關中城市群”、“一線兩帶”建設對城鄉統籌工作的推進作用。未明確“關中城市群”在模糊了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楊凌行政區劃后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發揮著聚集和擴散時,導致的非均衡發展及城市群內的城鄉失衡問題。錯誤的認為關中地區城鎮人口密度低、產業結構分散化、城鎮空間布局不緊湊等需要在城鄉統籌的實際工作協調的工作已經完成。并未認識到,城市群內存在的非均衡發展,以及關中城市群在加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城鄉差距問題。關中地區的城鄉統籌不能因關中城市群建設而畢其功于一役,用關中城市群集聚與擴散作用,來掩蓋城市群內的城鄉失衡,是一種誤讀。城市群是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關中城市群的的建設與發展不能取代關中城市群內城鄉統籌工作,相反,關中城市群建設與關中地區的城鄉統籌,應該是關中地區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雙翼。扎實開展城鄉統籌,統一規劃,協調發也展是對城市群的發展是一個逐步優化的過程。
總之,城鄉統籌發展,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具體化。關中地區統籌城鄉發展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注意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反對盲目跟風。在實際工作中,結合關中地區的城鄉的發展現狀,在規劃工作中要正確統籌兼顧,走出統籌城鄉發展的種種誤區,大力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
【參考文獻】
[1]走出城鎮化誤區 努力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J].人民日報,2012-04-05.
[2]關中城市群: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促進可持續發展[J].經濟日報,2008-4-3,第11版.
[3]李忠民.中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報告(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歐陽慧.謹防當前我國城市群、都市圈發展誤區[J].北方經濟,2007(03).
[5]葉裕民.統籌城鄉發展認識誤區與反思[J].
[責任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