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寰
【摘 要】現存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進行課程改革是提高普通本科院校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主要途經之一。在闡述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后,提出了改革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入手加強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等措施。從而激發普通本科院校大學體育的體育學習動機,實現“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目標。
【關鍵詞】本科生;大學體育;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體育課程是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我國實現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培養學生完整個性的有效途徑。現存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大學體育課程同樣需要改革,可以說進行課程改革是提高普通本科院校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主要途經之一。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教體藝[2002]13號)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在實現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各校可根據本校實際、學校風格和特色自主構建大學體育課程,這為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1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僵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僵化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束縛了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表現在大學體育課程太刻板,所有的同學都用相同的大綱,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個性體育發展。其實,大學體育課程大綱應該主注意靈活性。
1.2 落后的課程教學觀念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大學體育學習動機
以下是對部分缺乏體育學習動機學生的訪談記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啟示。學生甲:我缺乏體育學習動機是因為自己易于緊張憂慮,怕累,自己對體育課程沒有興趣。學生乙:我不喜歡上體育課因為上課內容單調重復,缺乏新鮮感。學生丙:我上體育課單純是為了應付考試。
2 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全面貫徹《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方案》的精神,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把“健康第一”作為體育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具有健康意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具體課程發展目標如下:
1)提高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綜合素質;
2)教育學生樹立“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掌握體育活動能力和科學健身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作風、頑強的意志品質、強烈的競爭意識、高尚的團隊精神;
4)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
3 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措施
3.1 進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從教師擅長的運動項目為主,轉向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為主。以往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總是根據教師的自身情況而忽視了廣大學生的需求;現在強調體育教師要“因材施教”,要適應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它體現的是高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指導思想。此外,注意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容,課程應力求豐富,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要注重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并注重與中學課程內容的銜接。最后,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課程內容要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有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鍛煉習慣的養成。
3.2 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加強大學體育課程建設
體育課程建設分學生和教師兩大工程體系。學生體質健康工程建設是以學生為本,以健康教育為切入點,以身體運動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體育教師管理工程建設是以教師為本,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切入點,以激勵機制為主要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
3.3 課程教材編寫要發展個性,區別對待原則
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教材選編必須要有整體性和全局觀。同時,由于學生的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別年齡等各方面客觀存在的差異,因此教材選編必須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3.4 改革大學體育考核方式,實現菜單式考核
“菜單式”考核是在身體素質或專項技術的考核中,同一考核內容設置若干不同項目,供學生自主選擇。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是為了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給學生以更大的自主與選擇空間,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避免“一刀切”,更好地體現考核的公正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5 大學體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學習評價環節的改革
課程體系在課程學習評價環節上,應該實現四個方面的重要轉變:①評價觀念由體現甄別,選拔功能變為強化激勵、發展功能;②評價內容由單一的“生物學”領域擴大到“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領域;③評價標準由定量、絕對性評價轉變為定量、定性相結合、絕對性與個體內差異性評價相結合; ④評價方法由教師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和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與課程改革的進度是密不可分的,在實踐中教師只有不斷探索,對大學體育課程進行改革,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才能達到體育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李金芳.談如何激發厭學體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浙江體育科學,1993(4).
[2]王國林.學生學習動機與對策探析[J].體育教學,2000(1).
[3]于素梅,等.“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問題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姚蕾.對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的理論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4).
[5]毛振明.近階段中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若干成果[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
[6]楊靜.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體系改革構想[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6)
[7]鄭婕.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創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
[責任編輯:尹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