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韓國特約記者 姜珊 青木 王剛
截至2008年,美國有1200萬患者接受過激光近視矯正手術(LASIK),平均每年70萬人。在LASIK的狂熱崇拜者中,約有2%—5%接受過治療的病人被認為有并發癥,這些癥狀輕到眼干、眼疼,重到視力嚴重下降,眼睛看到光暈、甚至失明。2008年,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顧問小組就被一些病人要求重新評估LASIK的長期效果。
莫里斯曾就職于FDA,于2000年退休,他在任期間參與通過了LASIK。2010年,莫里斯公開表示對當年FDA通過LASIK的擔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他退休后,不斷接到曾做過LASIK手術的病人抱怨他們產生了并發癥,“很多問題是在我離開FDA后才被發現的。”2009年,美國FDA、國防部和眼科協會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將進行一個長達3年的調查,評估有多少接受過LASIK的病人在術后產生了并發癥。調查將于2012年結束。該調查結果可能會影響LASIK以后在醫學領域的下一步發展。
對美國眼科領域來說,LASIK手術就像一個財源滾滾的“金礦”。強勢的廣告讓這個產業產生巨額價值,也使該領域因為過分強調醫療效果和掩飾手術風險而備受批評。FDA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別針對LASIK作出過警告,要求相關醫療機構和醫生停止不適當的廣告和欺騙行為,并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進行了治理。
據德國《焦點》周刊近日報道,德國每年大概有10萬名近視眼患者接受激光手術。《環球時報》記者從一名醫學設備貿易商處了解到,德國是激光治療儀器的主要出口國家。這些儀器在德國并不暢銷,現在它們主要銷往中國。記者就激光近視眼手術,以患者的身份電話咨詢了柏林一家著名醫院的眼科醫生托馬斯·哈根。這名醫生說,目前德國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成功率只有90%,患者必須做好可能失敗的心理準備。德國《明鏡》周刊前不久曾以“激光近視手術不適合”為題采訪了德國著名眼生理學家安德雷亞斯·貝克。文章說,目前激光手術已形成一個商業運營流水線,很多急于求成的近視患者忽視了風險。安德雷亞斯·貝克指出,激光手術角膜被切片后,破壞了其免疫系統,也就會導致炎癥,傷口難以愈合,永遠不會回到正常狀態。所以,一些手術者會感到眩目,特別是晚上惡化。此外,有研究顯示,20%以上手術者眼睛會干澀,因為手術破壞了大腦復雜的反射,眼淚神經不啟動。一些手術者后來需要戴老花鏡。
韓國從上世紀90年代引入激光手術治療近視和白內障,目前已經實行20多年,每年接受激光手術進行近視治療的人在10萬名左右。在重視儀表的韓國,通過手術解決近視可以達到不戴眼鏡的“美容”效果,很受歡迎。每年高考結束后和大學畢業季,都是韓國激光近視手術的高峰期。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想做激光近視手術的韓國人最擔心的就是副作用。韓國健康醫療研究院2010年首次大規模對激光近視手術進行術后結果調查。對6所醫院的2638名手術患者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人認為手術安全,但高度近視的人激光手術后重新惡化的可能性高于普通手術者,有大約10%的人在術后3年視力重新開始下降。此外,還有20%的人回答夜間眼睛怕光等副作用,還有不少人回答術后比術前眼球干澀。
韓國紐西斯通訊社2月8日報道了一起醫生忽悠患者盡快手術導致醫療事故的事件。去年4月,公司職員盧某接受了某醫院的激光近視手術,但盧某在術后6個月,并沒有像醫生承諾的那樣視力恢復到1.0-1.2,反而掉到0.1。盧某一開始認為是恢復得不好,但時間越長副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眼球刺痛和干燥,而且夜間怕光,甚至到不能晚上開車的程度。雖然盧某接受了后續藥物治療,但至今效果不明顯。報道稱,由于激光近視手術過程簡單,很多醫院都在做此類手術,廣告戰和價格戰不斷,有的醫院推出特價手術后,來醫院的人排成長龍。在這種情況下,有的醫院沒有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和量身定做手術方案,對副作用的解釋也不夠充分。▲
環球時報201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