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瑾妤
(霍城縣六十三團中學,新疆 霍城 835206)
隨著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村的部分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當,則不僅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等現象,還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現結合班主任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了一些做法,總結為一句話,即多一點愛,多一分溫暖。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溝通師生思想和情感的紐帶。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愛更能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齊亞楠同學,我從一年級開始教她,她就是一名典型的問題留守兒童,她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為了生個男孩就把剛出生不久的她扔給了奶奶,從此再也不聞不問,2011年她已經三年級了,可連戶口也沒有,她性格孤僻,經常撒謊,不做作業,逃學,身上經常散發著怪味……正因為此,她成了我的“心頭肉”,每天早上,我都要到班里去看看她來了沒有,作業交了沒有……由于她經常無故逃學,她奶奶的電話成了我的專線(每次她爺爺奶奶都是愛理不理的),還經常和其他老師到處找她。記得她剛上一年級時,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從學校偷跑兩三次,有一次我幾乎找了她一夜,當我在街邊小道上看見她瑟瑟發抖的小身體時,所有的憤怒都沒了,抱著她忍不住哭了起來……每每看到她用渴望的眼神看著別的小朋友在爸爸媽媽身邊撒嬌時,我的心就如同針扎一般。在與她爺爺奶奶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他們說:“教育孩子我們也不懂,我們老了又不識字,全靠老師幫忙教育。”對此我無語。
于是我開始專門留心她,單獨給她開小灶,第二天又專門在班里表揚她作業做得好,還給她買了新衣服,每個星期把她帶回家洗澡吃一頓好吃的,還經常深入到宿舍去了解她的情況,找她談話,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以一個母親的眼光來觀察她。當天氣有變化時,提醒她注意增減衣服,注意個人衛生,大約兩個月后,在路上我聽到她怯怯地叫了聲“老師好”,我欣慰極了,我的付出初顯成效了。
班級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藝術就在于使這個大家庭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對缺乏愛的“留守兒童”,更應該讓他們對班級產生集體感和歸宿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在集體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會、班會等恰當時機做好班級學生的思想工作,并號召班干部帶頭和齊亞楠一起玩耍,她有什么困難,就主動幫助,以此帶動全班學生轉變態度。讓她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讓她感覺到我們并沒有拋棄她。針對她的情況,我還特意舉行了一次班隊會,主題是:“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私底下跟幾個同學說好在班會時對她說一些喜歡她鼓勵她的話。從這以后,她跟這些同學特別親近,在下課或者活動時,常聽到他們叫:“楠楠,快來呀!”她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也能主動和他人交流了。溫暖的班集體是學生心靈的家園,他們在這里找到了慰藉,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從而更加熱愛班集體,熱愛學校,得到健康的成長。
留守兒童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復雜。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絕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如當孩子缺乏自信時,我們要熱情鼓勵并告訴他:“孩子,把頭抬起來,我相信你能行!”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擦去眼淚,并安慰他說:“孩子,沒有關系,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后別人會理解你的。”對待留守兒童,教師就更應該多一分耐心,當他們犯錯時,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言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也應常常有意無意地接近“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使他們受到激勵,樹立自信心。
每個新學期開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并為本班的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成長記錄袋”。其主要內容為: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和自己最要好的同學是誰;和自己住的人是誰、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詳細地址等情況,每周記載一次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況,每月進行一次交流談心的家訪,強調聯系和溝通的問題,并及時做好記錄。通過這種方式,架起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使留守兒童時時感受到關愛。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雖然時時惦記著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有些疏忽,不能隨時與孩子保持聯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靈的創傷極為嚴重。留守兒童中品質低下、心態不良、性格倔強等不在少數,教師要想方設法把情況反饋給家長,要求家長通過電話、書信隨時與孩子保持聯系。教師也要時時關注留守孩子的動向,及時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問題,多與孩子交心,同時還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勞,理解父母。為解決留守兒童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我除開展班級活動,與他們網上聊天外,還設立了班級“我知你心”匿名信箱,讓他們把平時說不出的話、不懂的問題投入信箱,由班主任和班委共同商討后回答,從“我知你心”匿名信箱設立后,我共收到學生來信100多封,其中留守生來信就有82封,讓留守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分清是與非,對與錯。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為他們營造了一個寬松、關愛的成長環境。
在課內外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為留守兒童舉辦生日Party等,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享受快樂,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體驗實踐的成功,增強面對困難的自信,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現在我帶亞楠三年了,她親切地叫我“老師媽媽”,她現在是我班數學課代表,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多一份關愛,多一分溫暖,多一張笑容,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我認為留守學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關注,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共同扎實有效地解決好留守學生的問題,使留守兒童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