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陜西省安康市中心醫院CT室, 陜西 安康 725000)
鼻咽癌屬于惡性腫瘤,在我國的腫瘤患者診治中較為常見。臨床治療主要是依靠放射療法,因此對于腫瘤侵犯的情況及部位需要明確掌握,以使靶區的勾畫更為精準。但由于其發病部位的結構復雜且鄰近的部位較多,能夠相通于顱腔,使用X線檢查和造影技術無法達到要求,只能顯示出表淺結構和骨質變化[1],所以臨床只有通過CT掃描和MRI進行檢查,以顯示原發性病變和局部侵犯情況。本文將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病理實驗證實為鼻咽癌患者的初診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選擇治療前經過CT診斷及MRI診斷的患者71例,統計對比兩種影像診斷方法對侵犯的檢出率。
1.1 一般資料:整理分析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病理實驗證實為鼻咽癌患者的初診資料,選擇治療前經過CT診斷及MRI診斷的患者71例,所有病患未出現遠處轉移。女性23例,男性48例,年齡27-66歲。
1.2 方法:CT掃描選用的是多層螺旋儀器(MX8000),掃描上、下界分別為頭頂和鎖骨頭。適當增加掃描強度(層距和厚度都設定為5mm)。對比劑選擇非離子劑型優維顯,最多靜脈注射100mL,最少注射80mL,速度控制在每秒鐘5mL以下、3mL以上,使用的注射器為高壓注射器。掃描與注射的時間間隔不得大于45s。MRI掃描選用的是高分辨率儀器,設定SE序列,對橫斷面(掃描上、下界分別為鞍上池和第二頸椎)、矢狀面以及冠狀面均進行加強掃描(層距和厚度分別設定為1mm和5mm)。翻轉角度選擇為90度。
1.3 診斷為受侵部位的標準:CT診斷:骨質密度較正常情況高,有高密度的斑片狀陰影。MRI診斷:存在骨樣低信號,無脂肪高信號,加強后有強化跡象。骨皮質及骨紋出現缺失、破壞現象,表現稀疏,腔隙孔直徑增加,呈現骨質增生硬化現象,腫瘤取代了顱底骨中黃骨髓進而改變了信號。
1.4 數據學統計:統計所使用的軟件選用SPSS統計包,版本為15.0。經卡方檢驗計算檢出率。
2.1 鼻咽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在對鼻咽部位的影像學診斷中,CT診斷的檢出率為43.6%(31/71),MRI診斷的檢出率為70.4%(50/71),(P<0.05)鼻咽部檢出侵犯率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鼻咽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 n(%)
2.2 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在對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中,CT診斷的檢出率為22.5%(16/71),MRI診斷的檢出率為56.3%(40/71),(P<0.05)顱底檢出侵犯率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
3.1 鼻咽癌的診斷現狀:由于鼻咽所處的部位較深,所以在診斷鼻咽癌等內部病變的病灶范圍時,通常選擇影像學檢查進行輔助診斷,以評估病變情況。以往僅依靠CT斷層掃描進行檢查,后來由于核磁共振技術的研究逐漸深入以及其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不斷發展和完善,也將其應用于影像檢查。通過對成像展示結果的分析,可以將病患的病變情況進行正確分期,把化療靶區勾畫的更為精準,同時利于合理制定救治方案。鼻咽癌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出現侵潤生長[3],且涉及的結構較多,同時會直接侵犯顱底,產生損傷。因為CT掃描可以對病變部位進行高度密度區分,所以臨床主要應用CT顯像評價病變的局部范圍,以診斷骨組織的受侵情況,利于早期的分期判斷[2]。不過CT診斷仍然存在局限性,并不能清晰的顯示顱底侵犯情況,并且在此方面無完善的診斷標準[4]。此外,CT診斷不能應用于副鼻竇的檢測,因為其不能區分積液和腫瘤,在出現炎癥時得到的表現密度和數值均相似于腫瘤,很可能導致臨床將炎癥誤診為腫瘤。
3.2 診斷依據及效果:CT診斷主要表現是骨質密度較正常情況高,有高密度的斑片狀陰影。MRI診斷的主要表現是存在骨樣低信號,腫瘤取代了顱底骨中黃骨髓進而改變了信號[5]。若病患出現骨質侵犯時可呈現出骨髓浸潤,CT掃描的顯示結果為陰性,對于具體的浸潤情況沒有顯示,而在MRI檢測中則能夠呈現較完整的骨質輪廓,更利于診斷中判斷浸潤程度,利于確定范圍。若結果顯示有異常信號,但是無正常信號,則說明骨髓浸潤情況較嚴重,骨皮質還未遭到損壞[5]。MRI檢測對顳下窩和海綿竇等部位的檢出率更高,并且可對腔隙孔等細微之處進行展示,醫師通過分析展示結果,能夠提高判斷的準確性。本文中MRI診斷鼻咽部位的檢出率為70.4%(50/71),診斷顱底部位的檢出率為56.3%(40/71),均較CT診斷的檢出率高,因此對于不能直接通過CT掃描進行診斷的病患應實施MRI診斷,分析兩種方法的結果時應更加注重MRI診斷結果。
[1] 盧麗霞,吳湖炳,曾宗淵,等.CT MRI和PET-CT對鼻咽癌局部腫瘤檢測差異的初步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09,34(5):101-102.
[2] 倪海峰,黃光武,徐志文,等.鼻內窺鏡聯合MRI應用對鼻咽癌診斷和分期價值[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25(2):44-46.
[3] Berhouma M,Chekili R,Bousnina S.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in a space-occupying presentation of hemiconvulsion-hemiplegia-epilepsy syndrome[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09,10(12):172-173.
[4] 郁明姬,徐覃莎,陳玉堂,等.鼻咽癌咽周間隙浸潤與淋巴結轉移及與遠處轉移的關系影像學研究(附59例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8,19(8):52-53.
[5] 楊鳳姣,吳湘緯,胡炳強.MRI與CT在鼻咽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中國醫師雜志,2009,11(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