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英
(河北省鹽山縣阜德醫院, 河北 鹽山 061300)
正常人體內凝血與抗凝血呈動態平衡狀態。妊娠婦女體內激素發生變化,導致體內某些功能發生改變,凝血因子增多,活力增強,纖溶系統活力減弱,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種變化有利于孕婦產后快速、有效地止血,但在不利因素誘導下,也易發生出血性、血栓性疾病[1]。為進一步了解不同孕期及產后的凝血機制和功能變化,預防并發癥,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正常孕婦凝血四項檢測指標(包括PT、APTT、FIB、TT),以建立本實驗室不同孕期及產后常規凝血四項參考區間。
1.1 研究對象: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間來我院做孕情檢查的孕婦700例及健康體檢婦女100例,均符合以下入選標準:①無心、肺、肝、腎疾病史;②無凝血機制異常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③年齡20-40歲,孕早期:妊娠4-13周;孕中期:妊娠13-28周;孕晚期:28周至分娩前;產后:產后72h。其中,孕早期組200例,孕中期組200例;孕晚期組200例;產后72h組100例;非妊娠期健康體檢婦女100例,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5.9歲。
1.2 試劑與儀器:儀器為日本Symex-CA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以及其配套試劑,專用枸櫞酸鈉抗凝管由江蘇康健醫療器械公司生產。
1.3 標本采集:真空采靜脈血1.8mL加入含0.2mL枸櫞酸鈉專用抗凝管混勻,3000r/min離心15min,取血漿2h內完成 PT、APTT、FIB、TT 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納各項目穩定的分段統計結果,計算出平均值(x)、標準差(SD)和95%可信區間(x±1.96SD),確定為本實驗室正常參考區間,產前組及產后組與健康對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00例不同孕期和產后孕婦及100例健康對照組凝血功能 PT、APTT、FIB、TT檢測結果見表1。
表1各組常規凝血試驗結果±SD,95%CI)

表1各組常規凝血試驗結果±SD,95%CI)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
凝血四項指標是出血性疾病類型的主要判斷指標。PT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為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APTT能反映血漿凝血因子Ⅷ ⅨⅪⅫ水平,是內源凝血系統較為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TT測定可反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和FDP的水平[2],FIB是人體內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大的凝血因子,是血漿中的一種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A肽和B肽,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而止血,是內、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最終通路[3],在妊娠期FIB可由2-4g/L增至4-6g/L,約增65%,FIB的增高與妊娠期血溶量的增加以及肝臟合成FIB增加有關[4]。FIB在凝血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凝血過程影響較大,常用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診斷和治療,也是血栓性疾病的一種診斷指標。
妊娠是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在此期間孕婦機體的各項指標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以利于胎兒的生長和娩出。本實驗結果顯示,隨著孕期進程,PT、APTT逐漸縮短,FIB隨著孕期進程顯著升高,中、晚孕組和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妊娠末期為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TT在本實驗中隨著孕期進展變化不明顯,在各實驗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文獻[5-7]報道結果一致,本實驗還顯示,在產后72h,PT、APTT、TT、FIB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孕婦在產后72h其凝血與纖溶系統開始恢復正常。
本文實驗結果表明,孕早期孕婦體內生理變化輕微,各種凝血因子變化不明顯,從妊娠3個月左右起,孕婦的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發生變化,血漿纖維蛋白原的含量逐漸增加,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多,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含量增加,纖溶酶源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狀態[8],這種生理變化隨著孕婦孕周的增加而加劇,適度高凝是一種生理性保護措施,有利于維持纖維蛋白沉積于動脈、子宮壁和胎盤絨毛間,有助于維持胎盤的完整性以及剝離而形成血栓,有利于分娩過程中和產后迅速止血,有效防止大出血,而當某些誘因存在時,機體可由高凝狀態迅速轉化為低凝狀態,此時由于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可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誘發纖溶的發生、胎盤早剝、DIC和產后血栓等多種產科并發癥,嚴重威脅孕產婦、胎兒的安全,具臨床觀察,由于孕婦凝血指標改變導至DIC的約占 0.03% -0.13%[9]。總之,妊娠期母體適應性變化很明顯,一些生理變化常使合并癥的診斷增加困難[10],因此建立孕婦在不同孕期及產后常規凝血試驗參考區間,密切觀察孕婦產前、產后凝血四項指標,了解其凝血與纖溶功能的變化,有助于監測病情,指導治療,防止產科出血及血栓性疾病,對提高分娩安全,保護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建立孕婦在不同孕期及產后常規凝血試驗參考區間,密切觀察孕婦產前、產后凝血四項指標,了解其凝血與纖溶功能的變化,有助于監測病情,指導治療,防止產科出血及血栓性疾病,對提高分娩安全,保護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陸海一,張忠林.妊娠晚期孕婦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2):95-96.
[2] 王雪華,林少微,焦曉陽,等.妊娠婦女凝血及纖溶系統的變化[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9,19(2):294-296.
[3] 王莉,李耀軍.臨產孕婦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4):1581-1583.
[4] 黃中海.正常孕婦不同孕期及產后3d D-二聚體和凝血指標的變化及意義[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4):407-409.
[5] 鄭麗麗.臨產孕婦凝血功能檢測及結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0):1375-1376.
[6] 林文源.230例臨產孕婦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2):290-292.
[7] 李慶.臨產孕婦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
[8] 韋景勇,覃遠江,韋剛.孕婦正常分娩前后凝血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8):38-39.
[9] 曹燕飛,沈建梅.315例圍生期孕婦凝血3項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8):873-874.
[10] 甄錦壯,梁胡貞.妊娠期孕婦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河北醫學,2011,17(4):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