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霞
摘要: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位極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說對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文先從性善論進行闡發,說明了性善論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然后分別從經濟、政治、教育方面來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從而透視出其思想對于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孟子仁政思想現代意義
孟子,名軻,鄒人,是戰國中期的儒家學派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據說他是魯國孟孫氏之后,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孟子的思想,是通過子思而上承孔子,他對孔子非常地敬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孟子的學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而成為儒家學派其中一位主要的奠基人。
一、性善論為孟子仁政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性善”是孟子學說的中心思想,也是其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由于孔子和孟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他們所面臨的和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有不同的。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在人性的問題上,孔子只是指出了所有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過是后天的學習和環境的不同而使人們有所不同罷了。到了戰國時期,由于階級斗爭的劇烈化,人性問題尤顯突出了,人們充分地暴露了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差異。當時的思想家們為了解決所面臨的這一社會問題,便展開了對人性的探索,考察人性與現實的關系。于是,對人性的討論,便成了百家爭鳴的一個重要內容。
孟子認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并在此問題上展開了與告子的辯論。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他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告子上》)從告子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水來比喻人性沒有所謂的善與不善的區別。孟子也以水來比喻人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不僅認為人性是善的,還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端”,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這“四心”看成是“四端”的萌芽。并把這“四端”進行擴展,形成了仁、義、禮、智等道德,而且他認為“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認為人的善性是一種內在的、自然的,與外在的因素無關。因此,孟子以具體事例來為此觀點進行論證。他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故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論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然后行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仁政”觀便由此而產生,為此,他做了詳細的說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孟子·公孫丑上》)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教導梁惠王不要只講利,要先行仁義,行仁政,這樣國家才會永久太平。他還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離婁上》)這些都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仁政。施仁于民,使民能安,則天下社稷也就穩定了。綜合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涵蓋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
(一)提出制民之產,改革井田,發展工農業。
孟子認為實行仁政的前提條件是讓人民在生活上有保障。因此,他提出了在制民之產上改革井田。所以,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滕文公上》)要實施仁政,就必須從改革井田開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徒無出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將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是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防止暴君污吏進行土地兼并,孟子提出了讓農民“死徒無出鄉”,并規定土地不得自由進行買賣,把私田作為農民的“恒產”。孟子的這種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是解決民生問題,推行仁政的關鍵,是最根本的經濟措施。
進行土地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農民有地可耕,保證其有最基本物質條件,以達到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孟子提出大力發展農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認為,應該合時合理地征用民力,使民以時,讓他們在特定的時節做特定的事情,有計劃有規律地從事勞動生產,這樣就可以為人民的生活條件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他認為,如果能按照這樣的要求來發展生產,就可以使人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土地、農業生產問題解決了,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對于商業,孟子也并不忽視,他認為商業是繁榮經濟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把發展商業作為其推行仁政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并提出了“關市譏而不證”,(《孟子·梁惠王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孟子·公孫丑上》)等等。
(二)提出以民為本,與民同樂,反對暴政,減輕賦稅。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十分重視民心歸宿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認為,如果要贏得人民的擁護,君主須做到“民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梁惠王下》)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孟子很重視與民同樂。人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說:“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民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見,孟子是非常重視人民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的。他認為只要君主能與天下之民共同憂樂,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就必然能夠稱王于天下了。孟子的與民同樂的思想,其實也是對君主腐朽生活的一種限制,可以起到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
孟子非常反對暴政,所以他認為,要實行仁政首先要減少殺戮,不能隨便殺人。他說:“殺一無罪非仁也。”(《孟子·盡心上》)他還提出:“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孟子·盡心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非常注重君主的人格魅力,以其仁德,讓人民心甘情愿為其勞動,人民為其死也無怨無悔。為了控制殺人,孟子還主張采取一些措施,他主張統治者們不得獨操生殺大權,如有一定要詢問國人的意見。他還主張減輕刑罰,一個人犯罪,不應連累其妻子兒女。
在賦稅方面,孟子主張減輕賦稅,他主張效法夏商周三代的稅收制度,這樣就可以減輕人民的生活重擔,而當時的戰爭所給人民帶來的困難,也是他之所以提出減輕賦稅的一個方面。因此,他也強烈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希望人民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重視教育,開辦學校。
孟子認為必須對人民進行相應的教化,才能保證王道的完成。首先,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善政下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可見,對人民的教化遠大于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其次,開辦學校,他認為:“設為癢序學校以教之。癢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通過教育讓人們能明白尊長有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孟子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民心,成王業。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現代意義
孟子的仁政思想思想在當時并不完全適應社會的要求,它有其局限性和消極性的一面。孟子仁政思想體系是由君到民、由上而下的,其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改造,而孟子對仁政的追求我們也應該給予肯定。孟子提出的仁政學說,雖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目的是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然而,我們也更應該看到它的進步性,在當時,孟子能夠提出民本的思想,已經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回顧今天,在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會主義的過程中,仁政又被冠以有現代氣息的新的時代意義。
首先,民本原則作為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我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是我黨執政的最根本力量,執政為民是我黨必須堅持的原則。并且讓人民得到民主的權力,讓其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樣我們黨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所謂仁政,就是要求我黨要以德治國,實行德治,用這種方式來進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如今,我黨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應以自身作為標尺去感染廣大的人民大眾,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但是,我們也應當了解,仁政并不排除法治,兩者應該是統一的,這樣才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更好地建設。
最后,在深入了解仁政在政治、經濟、教育方面的真正內涵后,將其適應需要的部分融入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為我們更好地服務,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出更多有利于民生的具體事項,真正做到惠施于民。
綜上所述,今天我們對孟子仁政思想加以再探析,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名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
[2]戴兆國.心性與德性——孟子倫理思想的現代闡釋[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丁禎彥,臧宏.中國哲學史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4]廖加林,趙立華.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現代價值[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5).
[5]張奇偉.論孟子的仁學[J].管子學刊,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