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末,視頻網站行業狼煙四起。先是土豆網聯合臺灣中天電視臺指責優酷盜播《康熙來了》,優酷還擊稱土豆也盜播了其獨家版權節目;接著樂視網、江蘇衛視、日本東京電視臺、華誼兄弟、迅雷、搜狐、酷6等多家公司也加入戰團,紛紛指控優酷侵權。本已有些平息的視頻網站版權之爭,再度回到公眾視野。相關的是,12月30日國家版權局召開視頻網站版權監管會議,對侵權問題嚴重的網站點名批評,并要求整改。
整個行業似乎頓時呈現出保護知識產權的一片大好氛圍,不由得使人聯想到之前的版權爭議。2009年1月北京保利博納、北京橙天娛樂、北京吉安永嘉、上影英皇、上海銀潤等80多家版權方聯合組建聯盟,狀告土豆網侵權;幾乎同時,華誼兄弟對新浪、搜狐、優酷、土豆等公司提出侵權之訴。
的確,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歷來是焦點,也是一個難點,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視頻、音樂還是其它領域。就整個視頻網站業而言,版權問題更猶如一顆定時炸彈,遲早都會爆發。在結果已定的情況下,這個定時炸彈是由誰點燃的,為什么點燃,又引發了什么后果?這些問題似乎比單純的討論如何避免其爆炸更有意義。
維權行動的發起者從著作權人本身變成了視頻網站,這看似有趣的轉變實際上揭示了視頻行業內巨大的競爭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拋開國家版權局的監管行為,這次維權行動的發起者或主導者,更多的是土豆網、樂視網、酷6等與優酷一樣的視頻網站,而非作品的著作權人。作為作品的原始權利人,如臺灣中天電視臺、日本東京電視臺、華誼兄弟等,實際上只是參與者。土豆網一方主張的理由也是侵犯了其獨家網絡版權,即獨家信息網絡傳播權。換而言之,這次“版權炸彈”是由鄰接權人主動點燃,而不同于之前的著作權人。這場戰爭,表面上看是鄰接權人為了維護信息網絡傳播權,但其深層次原因和導致的后果更值得玩味。
不妨從我國視頻網站行業的發展歷程出發:
2006年是公認的我國視頻網站元年,一大批仿YouTube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模式的視頻網站上線,其中包括優酷、土豆、56等。這一階段以用戶上傳、分享視頻為主,各方的版權意識都不怎么高,糾紛罕見。
2007年7月,土豆因非授權播放《瘋狂的石頭》被訴,成為我國首起視頻網站侵犯版權案。由于網站快速發展、用戶激增、上傳內容繁多,以及版權方保護意識的提高,接下來幾年里此類案件層出不窮。以北京海淀法院統計為例,2007年受理的視頻網站侵權案為11件,2009年飆升至712件。這一階段糾紛雙方主要是作品的著作權人和視頻網站, 90%的案件視頻網站敗訴。
正是經歷了這一時期,經過數次血戰,在支付了高額學費之后,視頻網站經營理念和措施上發生了重大變化。2009年之后,為了避免版權糾紛,視頻網站要么花錢購入影視劇作品許可(類似于國外的“Hulu模式”,典型的如奇藝網、樂視網),要么出資自制或參與拍攝節目(如優酷投資的《老男孩》)。“內容正版化”逐漸成為視頻網站發展的主流,版權方和視頻網站的矛盾沒有上一階段那么激烈,反而呈現出互惠互利的狀態。

這時同質化現象的日益嚴重,如何脫穎而出成為視頻網站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內容為王,只要有足夠多、足夠好的節目,網站自然就會吸引大量用戶,進而搶占市場份額成為贏家。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之下,又不能侵犯知識產權,幾乎所有視頻網站或主動、或被動的陷入砸錢買劇的“軍備競賽”之中。“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各網站大量融資,積極爭奪熱門影視劇的版權許可。導致的結果就是影視節目版權許可的費用水漲船高,2011年樂視網2000萬元購得《后宮》、優酷2500萬元購得《傾城雪》、搜狐3000萬元購得《新還珠格格》,這些節目的單集價格均超30萬元。而08年最熱門的《潛伏》每集不過1萬元,更早些時候,紅遍全國的《武林外傳》每集僅1300元。可以看出,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之下,影視劇版權市場的發展和房地產市場有得一拼。與之相對的是,視頻網站經營狀況卻十分慘淡。優酷2011年第三季度虧損4750萬元,土豆網的凈利潤實際虧損為5534萬元,酷6凈虧損為8269萬元。
一方面影視劇作品的版權人賺的缽盆滿盈,另一方面各視頻網站不得不勒緊腰帶割肉換錢,盲目競爭加大了各視頻網站之間的矛盾。傳播領域的視頻網站之間發生大戰也就合情合理。其根源之一在于熱門影視節目資源的稀缺;根源之二在于保護知識產權,一方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去購買許可,自然不能忍受他人盜竊;但筆者認為,其最大的原因更在于,借版權保護之名加快爭奪市場份額的腳步、并搶奪用戶。從爭議發起者和土豆的索賠金額1.5億來看,“侵犯版權”似乎更是一個噱頭,最終目的是樹立自己形象蠶食對方份額。事件發生之后,優酷股價收盤下跌5.54%。但土豆也并沒有占到好處,股價同樣下跌4.95%。可以說,這一事件并沒有勝利方,是視頻網站先前畸形競爭的結果,也是整個行業混亂現象的縮影。也就是說,目前整個行業處于一個惡性競爭、盲目擴張的環境之中,任何能夠成為打擊對手的手段都可以拿來使用,不管正當或不正當,而版權保護是一個最常用不衰、最合法有效的理由。
知識產權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保護權利人利益,但就其最終目標而言,是要協調權利人、使用者和公眾等各方面的利益沖突以實現平衡。具體到本文討論的事件,雖然客觀上有益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遺憾的是,事件雙方似乎都是打著維權的旗號去搶占市場地位。當然,維權行為本身沒有錯。但長遠來看,如何實現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達到著作權人、視頻網站和社會公眾三者利益的平衡,更應該成為整個事件對我們的啟示。(馬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