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1年9月16日簽署《美國發明法案》,修改了美國現行專利法。這對于美國乃至全球的科學技術發展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的事件。如此重大變化的實現,其背后的曲折也可想而知。
《專利法改革法案》2005年6月正式向眾議院提出以來,波折不斷。2007年該法案在眾議院通過,但在參議院遭到否決。2009年美國參眾兩院再次啟動專利改革程序,結果與2007年相反,參院通過,但眾院否決。直到2011年參眾兩院相互妥協,2011年3月,美國參議院以九十五票對五票通過了《美國發明法案》。同年6月23日,美國眾議院眾議院以304票對117票通過了該法案。
本次美國專利法改革提案主要涉及6個方面的內容,即:
一、實體方面:將先發明制改為先申請制、取消現有技術的地域限制、調整寬限期的適用范圍、調整最佳實施方式的公開要求、取消在國外完成的發明作為現有技術的限制、調整關于先用權的規定。
二、修改專利授權后的重審程序:取消雙方再審程序,設立授權后重審程序和雙方重審程序。
三、修改專利申請授權程序:調整發明人宣誓或聲明的有關要求、允許發明人的受讓人提交專利申請,以及允許第三方在專利審查期間提交現有技術等。
四、美國商標與專利局被賦予更大的財政自主權和設立衛星局。
五、優先審查及對小型實體的扶持措施: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專利要有限審查;對小型實體的收費應適當減免。
六、專利訴訟及其管轄爭議較大,此次修改未太多涉及,只是涉及了故意侵權的判定條件,錯誤標識的處罰,取消各州法院對專利、植物品種保護或版權的法律訴訟的管轄權,賦予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對專利或植物保護的上訴的獨有管轄權等。
在主要的幾個方面中,爭議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專利法由“先發明制”到“先申請制”的改變。與其他國家不同,美國在專利法修改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先發明制”,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此次改革,能夠“與世界接軌”也是在爭議之聲中完成的。反對者認為小公司、大學、研究機構和個人發明者不具有大公司那樣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內部專利律師團隊,或有能力雇用更為專業的專利申請代理機構,因此,在“先申請”的賽跑中,他們“先天性”的落后了。
對“先申請原則”的另一個質疑是發明人為了追求申請的速度,會導致專利質量的降低和專利申請數量的激增。同時,專利質量的降低又進一步引起更多的授權后挑戰,增加審查工作量,這對于已經不堪重負,專利審查積壓嚴重的美國專利商標局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
總體上,贊成者認為新的美國專利法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降低專利訴訟的成本,加快了專利的轉化過程,有助于發明者和企業家更快投入新的發明創造中,同時加快專利審批和轉化的過程,促進經濟增長和刺激就業。反對者認為專利法改革弱化了美國對專利權的保護,將危害美國的小發明者、大大小小的國內制造業者、風險投資者、農業機構、生物科技、制藥公司、非營利性研究財團和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
對于一個規范日新月異的科技領域的立法,六十年來居然未做重大改變。許多企業和機構的工作機制和利益獲取機制都是建立在這個法律之上的,因此改變帶來的短期陣痛自然是難免的。美國專利法改革是否成功,時間也許是最好的裁判。(盧寶鋒)
總體上,贊成者認為新的美國專利法將有利于創新,降低專利訴訟成本;而反對者則認為此舉將危害美國的小發明者、制造業者和非營利性研究財力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