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0日,歐盟—印度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雙方同意2011年春季結束有關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并于2011年舉行的第十二次印歐峰會上簽署該協定。但直到2011年11月,雙方仍未簽訂該協定。歐洲對外行動機構首席運營官David O'Sullivan 2011年11月表示,“無論在2012年2月10日印歐峰會前有任何改變,我都不認為我們能夠在那之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2007年,歐盟與印度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歐盟希望借機打開印度市場,推動銀行業、電信業與日常消費品工業在印度發展、銷售;印度希望其出口商與辦公服務供貨商進入歐盟市場。目前歐盟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印度則是歐盟的第九大出口市場。2009年雙邊貿易額為690億歐元,印度21%的出口流向歐盟國家,14%的進口來自歐盟。歐盟還是印度最大的投資來源地,2000年以來,歐盟在印投資額累計200億歐元。
印歐自由貿易協定提出開放雙方農業和工業產品市場,并放寬針對服務業和投資的限制。另外還包括針對采購規則、競爭政策、知識產權和透明度的談判條款。盡管有關原產地、質量標準及貿易便利化等規則協商已經得到解決,但包括知識產權、服務業、敏感貨物及農業中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進展。其中知識產權問題涉及的一個具體問題是印度低價的仿制藥出口問題。印度在2010年5月就印度仿制藥途經歐洲國家被扣押的問題在世界貿易組織啟動了爭端解決磋商機制。此前印度運往拉丁美洲和其他國家的仿制藥在歐盟港口特別是荷蘭遭到扣押的情況反復出現,由此觸發了此次爭端。過去幾年中,已發生十余起扣押案件,均涉及印度著名藥品生產企業的貨物遭沒收的情況。印度藥品出口每年約100億美元,且絕大部分是仿制藥。未來三年,印度政府擬將出口藥品提高到250億美元。
借印歐自由貿易談判之機,2011年7月底,印度和歐盟就如何防止仿制藥被扣押達成一份臨時和解協議。印度工商部部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經過幾個回合的討論之后,印度和歐盟達成了一份非正式協議,確認了指導歐盟邊境知識產權執法的幾項原則。按照此前雙方交換的諒解函規定,歐盟區27個成員國的海關當局將不再沒收運往第三國如拉美或者非洲的任何批次的印度藥品。
這個和解協議雖然被冠以“臨時”二字,但對于將來簽訂的印歐自由貿易協定而言,無疑是加上了一個有利于印度一方的注腳。盡管歐盟官員堅持不會限制印度制造仿制藥的權利,但是根據泄漏出來的文本條款,特別是“數據排他”條款(data exclusivity),將會提高印度公司在市場上獲得相關產品的門檻。多年來,仿制藥和原廠藥效果一樣。但是,在新的條款之下,他們將必須實行診斷試驗,將會花費大量資金去復制原產國的數據。目前印度仿制藥的價格只有歐美原廠價格的1/3到1/10,一旦印度無法生產或產品價格太高,那么將給發展中國家依靠這些藥物治療疾病(如艾滋病、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等)的千百萬人士帶來不利影響。
一直以來,有關印度的仿制藥與歐美制藥企業的專利紛爭不斷。印度憑借其在仿制藥上的技術優勢,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的“配藥室”,這極大的影響了發達國家價格高昂的原廠藥在這些國家的銷售。另一方面,即使沒有印度的仿制藥,發達國家也未必能賺取他們預期的利潤,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患者可能會因為無法支付高昂的原廠藥費用而放棄治療,等待死亡。不過制藥企業畢竟不是慈善機構,如果沒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他們也會放棄那些治療重大疾病的藥物的研發。進一步的討論似乎使得這個問題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悖論。知識只是產權的載體,希望最終無論是印度的仿制藥廠商還是歐洲的原廠藥廠商,都能夠找到一個利益的平衡點,印度的仿制藥可以繼續生產,并以能夠承受的價格為發展中國家的患者所使用。對于他們而言,規定了仿制藥貿易的“印歐自由貿易協定”只不過是一個副產品而已。(盧寶鋒 )
目前歐盟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印度則是歐盟的第九大出口市場。2009年雙邊貿易額為690億歐元,印度21%的出口流向歐盟國家,14%的進口來自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