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
摘要:建筑藝術強調空間的運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工業設計同樣強調自身外觀的美觀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諧關系,并且工業設計逐步認識到產品設計的好壞對于其周圍環境同樣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藝術;工業設計;美觀;產品設計
建筑藝術是一門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但建筑藝術只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美的空間形象。它真正的“價值”來源于欣賞主體和建筑形象相互的體驗與鑒賞活動,它是欣賞主體在審美過程中體驗到的一種主觀心理意緒。
建筑的美體現于其造型,因此對稱、平衡、適度的比例,質感、色彩的多樣統一,整體與局部、個體與群體、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及環境的協調等形式美的原則在建筑造型中也是共通的。我們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就是因為符合形式美原則的建筑給人以類似于音樂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我們說建筑具有審美特性,并不是說所有的建筑都是藝術,所有的建筑都有審美價值。建筑作為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場所,其本質是要滿足人的實用要求。實用功能對審美價值的制約,導致大部分建筑不能被看作藝術,比如一般的住宅、廠房、倉庫等。建筑藝術真正的體現,主要是在一些紀念性建筑(紀念堂、碑等)、宮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園林建筑中。這些建筑由于擺脫了人們的實用要求,更多的是服務于人的精神生活,審美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的性質。
建筑藝術是以其巨大的形體和嚴密的數理結構表現它們所服務的精神內容,同時表現一定時代、一定民族的精神風貌、情感觀念和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人類對于建筑的審美追求,當是與時俱進的。最早,當是擋風避雨這一原初的要求,但即便是這一原初狀態,也包含有審美的意念,如索爾茲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現了原始人類對建筑所營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經歷漫長的歷史演變,這種巨石圈的意象與建筑群的氣象,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而建筑群與城市的關聯,尤其是今日把建筑納入到了作為整體的城市空間中,追求一種融藝術、生態乃至哲理意義上的美感,這當是人類在建筑空間營造中的一大歷史進步。由單一到群體、由靜態到動態、由實在到空靈,無論是中外建筑,都概莫能外,當然,我們還是更多地基于中國的美學理念作出評價與鑒賞。那么,歷史的演進,又是怎么啟示我們循序漸進地去揭示建筑審美的不同層面呢?我以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大層面:
首先,是建筑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建筑,無論如何,最初便是一個巨大的物象,或物質的實體,建筑的造型,能給人以強烈的直觀感受。而不同的空間(地域)時間(歷史或時代),建筑自會呈現不同的風格,有其造型美。如古希臘衛城的厄瑞克忒翁、帕提農,古羅馬的大角斗場、萬神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還有中國的四大名樓,等等。造型藝術、造型風格,這都是審美的題中之義,不可以輕率處之,當然,這也是建筑設計中的務實部分。關于造型,我們還可以說得很多,如古塔、樓臺亭閣、宮殿、廟宇……
第二個層面,是建筑的空間視角,也就是環境。本來,建筑是為人類營造生活的最基本的環境空間。這空間,可以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室內環境,也就是內部空間,如客廳、茶室,一般很考究;又如臥室、書房,在講究實用之際,也有不同的空間架構。另一部分,則是室外空間,這包括公用空間、陽臺等,擴而言之,則是整個建筑物的外部環境,或開敞或幽深,或宏闊或精妙……畢竟,人在建筑中活動,必然會為空間所制約,受環境影響,從而產生相應的審美感受。可以說,空間是構成建筑藝術感染力最主要的因素。而今,建筑師煞費苦心,讓內外空間融為一體,由小見大,由小變大,建立有機聯系,由實走向虛,由人為走向自然。
第三個層面,是意境的產生——這也是由實走向虛的過程。建筑畢竟是作為表現藝術,不能再現具體的事物形象,而只能通過對環境的渲染,對造型的處理,尤其是對空間的藝術化營構,從而表現出某種象征涵義——這便是意境,以觸發人的想象,從直觀感受進入悠遠、深邃的意境之中,從而完成“得意而忘象”的“任務”。可以說,意境的產生,是空間藝術的最高層面。不是任何建筑或建筑群可以輕易獲取的。中國古代園林,正是十分講究這一條,無論是屏風、隔扇,還是月門、漏窗,都極具匠心卻又不漏斧跡,使景物錯落有致,內外勾連。這一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有開有合,有動有靜,有顯有隱,從而把無盡的意蘊寓于有限的空間之中,令觀賞者“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在靜觀中獲得美的真諦。
我們不妨把中國園林的理念,擴大到一座古城的修復與重構之中,而不要急急忙忙地現代化或西化,只講究中軸、對稱、幾何規則,讓城市的建筑群所營造的空間,一般“相間得宜,錯縮為妙”、“雖為人作,宛若天開”,從而真正被稱之為“山水城市”、“田園城市”、“森林城市”或“花園城市”——后者似乎還有人為色彩,須打一點折扣。
總而言之,只要在這三個層面上對建筑空間有深刻的理解,我們對城市空間的布局與風貌,便會成竹在胸,設計中自然也就“下筆如有神”了。
工業設計是運用美學的觀念,增進產品的親和力及可用性的一種應用藝術。工業設計者的設計構思,應該包括產品的整體外型線條、各種細節特征的相關位置、顏色、材質、音效;還要考慮產品使用時的人機工程學。更進一步的工業設計構想,會考量到產品的生產流程、材料的選擇、以及在產品銷售中展現產品的特色。工業設計者必須引導產品開發的過程,借由改善產品的可用性,來使產品更有價值、更低生產成本、更高的產品魅力。工業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段,對話于物質資料的一種文化創造活動。工業藝術設計,作為人類工業文明、工業文化創造活動的高級形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和諧而詩意地生活”更是工業藝術設計工作者的孜孜追求。
藝術創作就是將審美文化注入材料,并按照適當的秩序、恰當的組合、恰當的形式中呈現美的過程。中世紀著名美學家、13世紀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在美學中強調,美有三個要素:整一或完善、適當的比例或和諧、明晰。既有人對于物的高度發達的理智心靈,又有物性對于人性上的顯明,既有物對于人的實用性,又有人對于物的審美情趣,它們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了美的本質——和諧。
“審美”的價值尺度與簡約尺度相統一,才能使產品的物性與產品使用者的人性相契合。工業藝術設計審美化的過程,就是新的人類文化及其精神心理結構趨向完善的過程。拉茲洛曾言:“只要人類進化過程一直要繼續到太陽生命所容許的遙遠的未來,那么就需要和諧。因而,在這一時限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學會怎樣按照那些己證明是互利的方式去調和各群體之間的差異。”實用層面上的簡約性與人內心感受層面上的愉悅性,是人對產品的要求,滿足要求的即是和諧的。而簡約是審美與簡潔的統一體,失去審美功能的簡潔,就會淪落為粗糙;失卻簡潔功能的美觀,就會淪落為繁瑣。法國讓·鮑德里亞對當代文化藝術創造中,將簡約與審美獨立化的設計做出了這樣的批判:“今天的藝術……是對美學毒化。完全像杜尚的‘表現導致普及零度審美觀一樣,在那里不論什么廢物都充當藝術品,結果是不論什么藝術品都被當作廢物。”可見,在他看來,實用與審美是當代文化藝術創造之重要維度。
在人類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工業加工過度等境遇中,工業設計作為人類對話物質材料與自身需求的一種跨時空、跨文化的創新性活動,從形而上的文化視角審視,對話、和諧與審美是工業藝術設計活動必須遵守的原則。工業設計僅是人與物質對象相互創造過程的一個環節,它要求工業設計者在工業設計活動中,將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統一原則、簡便與審美相統一原則、歷史繼承與開拓創新相統一原則、大眾主體與精英主體相統一原則等多元原則統一起來。惟有如此,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關系才會和諧,人類的生活藝術化才有可能。
建筑藝術和工業設計在審美特征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兩者都從功能上出發,肯定功能在各自領域的重要性,但同時承認藝術的介入對自身的發展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建筑藝術強調空間的運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工業設計同樣強調自身外觀的美觀以及和使用者的和諧關系,并且工業設計逐步認識到產品設計的好壞對于其周圍環境同樣產生重要的影響。再次,工業設計在設計中物質材料的選用比建筑藝術的材料選用更加廣泛,新技術,新型材料的不斷運用也不斷推動者工業設計發展并設計出更符合,更能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產品。第四,工業設計在設計產品是同樣會受到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也同樣會代表設計者自己思想并反映社會的客觀現實情況。通過對建筑藝術審美的學習,使自己在工業設計中所遵循的審美原則有了更深的理解。雖然建筑藝術與工業設計有著自身不同的發展歷史,但在審美特征上兩者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
參考文獻:
[1]蘇建寧等.淺析工業設計教育[J].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0(26).
[2]柳冠中.走中國當代工業設計之路[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蔡軍.設計、策略、教育——中國工業設計的思考[J].美術觀察,1999(2).
[4]王之受.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