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摘要:各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不盡相同,尤其是東西方國家的差距更大,從使用文字上大致可分成用表意文字的語言,和使用表音文字的語言這兩大類,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漢語和英語。那么,語言與設計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未知的聯系呢?通過對語言的構成形式進行深入的探討,有助于我們理解東西方設計的差別與差距。
關鍵詞:語言;思維方式;設計
語言分為語音和文字,從文字起源上開始考究,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象形文字(表意)和拼音文字(表音)。人類最古老的文字有華夏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圣書字”(hieroglyphic)這三種,它們都是象形文字[1]。但由于后兩種文明發生了斷層,導致他們的文字被拉丁文字同化而演化成了拼音文字,直至演化成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歐洲的絕大部分拉丁語系的文字。漢語則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級語言。
語言跟設計有什么關系,首先得從語言跟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開始說起。人類在混沌的進化時期,語言與思維的產生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語言是反映思維方式的一種直觀標識。通過研究東西方語言的不同特點,研究它們的差異,我們可以將東西方思維方式進行對比。昌?!とR特認為:語言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機器,它能給各種物體和各種性質做上記號,并引起思想的連鎖;單憑感覺的印象,思想連鎖覺不能發生,即使發生也不能進行到底[2]。這說明了語言跟思維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語言具有固定、積累、交流思維成果的特殊功能,有可能實現更高級的概括,達到一級抽象,二級抽象。因此,語言剛一出現,立即就成為推動人類思維認識能力向前發展的重要杠桿[3]。
1語言與思維方式
1.1拉丁語系
拉丁語系的文字是由字母構成的,理論上可以組成一個數據龐大的單詞庫,再由這些單詞構成數據更龐大的簡單句和復雜句,然而實際上,它每構成一個新的單詞,都需要所有人去重新認識,即學習。拉丁語的單詞詞匯雖然數量龐大,比如英語在丘吉爾時代已經擁有了上百萬個單詞,但實際上能熟練掌握以及常用的單詞卻僅有三萬個。從語法結構來說,因為詞匯量多,所以句子的邏輯性必須要強,前因后果線索明顯,敘述必須是層層遞進的而不能有跳躍。最為明顯的就是從句系列,無論是定語從句還是狀語從句,它必須有被修飾詞,或指向先行詞,這個邏輯關系是肯定的,唯一的。
正是這種特殊的語法結構造就了歐美人那嚴謹而富有邏輯的思維方式,對他們來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世界只存在“是”和“不是”,沒別的意思。無怪乎他們能想到以“1”和“0”為基礎的二進制計算機語言。這種邏輯鮮明的語言反映的正是西方國家的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么對,要么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1.2漢語
我們的漢語所使用的文字是一種最古老而又高級的文字。首先我們常用的漢字量通常只有三千到四千,但我們幾乎可以用這幾千個漢字組合創造出涵蓋全宇宙信息的詞匯,只要掌握了這幾千個漢字,我們可以掌握全宇宙的物質的名詞信息,但拉丁字母則不同,它將創造出數十萬個全新的單詞,要掌握同樣的信息,他們將要學習數十萬個全新的單詞??梢赃@樣說,漢字的兼容性非常高。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漢字,能代表許多信息。比如“一”,它可以代表數字數量上的一,也可以表示排序上的第一,還可以表示道教中的天地萬物的初始。
因此我們的語言反映的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它包含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于變化之中,沒有永恒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2思維方式與設計思維
以上我們知道了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于“虛”和“實”之間。這個差異對于設計思維有何影響呢?這就好比在說話時,西方人用他們的語言描述一個物體是具象的,而我們描述一個物體則是抽象的,同樣是“虛”和“實”的差別。中國傳統設計哲學以禮治貫穿始終,社會文化和教育是以詩書禮樂作為根基的,在此基礎上理所當然形成了以溫柔敦厚,和諧圓滿為審美理想的古典主義文化模式。古希臘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各國的貿易往來使得他們見多識廣。易于接受外來文化的先進成分;而海上生活的冒險性質,又易于培養人民的獨立性和平等觀念。所以與中國的“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西方更強調的是人自身。古希臘哲學強調的是“人本主義”。因此,我國古代的設計往往是講究對稱和陰陽平衡的,例如我們的建筑和建筑規劃布局,集陰陽之氣,日月精華,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的設計一般是以人為根本,歷來慣于在共性中追求個性,推陳出新,強調人能改造自然,大自然應該按人的想法去發展。
3設計文化背景的差異
設計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文化是設計底蘊的基石,設計也是文化得到弘揚的一種手段。設計與文化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而文化的形成同樣受到語言的深刻影響。西方國家的語言注重邏輯,善于推理,凡事刨根問底,有冒險與探索的精神存在。西方的拉丁語系的特點導致了他們凡事講究公平,熱衷于民主,追求自由與開放,忠誠與高貴并存的文化特征,他們對于科學的探索精神引發了工業革命,繼而對傳統的手工藝技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逐漸將設計從貴族階層轉向平民,從華飾到實用;而我們的漢語是圓滑模糊的,往往只能領略大意,甚至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古代,漢語是追求端莊與威嚴的,是不可褻玩的,同時,由于封建社會是君主集權制,社會上很多活動都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包括設計——在當時屬于工藝美術。由于保守的思想,固守的文化傳統,很遺憾我們在設計這一塊并沒有實質上的突破。
4小結
經過層層推論,我們可以得出,語言與設計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系。漢字是單音節的,說話是一字一句的,說得再慢,其大意都可以傳達;但西方人不一樣,他必須很快說完一長串的句子,前后連貫起來才能完整表達一個意思;當我們在描述一件物體時,我們只能描述其大意,而西方人則能描述一個立體的形狀,這就是在設計領域我們落后于他們的秘密所在。
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形成和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從而影響到作為創造性活動的設計。雖然由于拉丁語系更注重于邏輯,以及西方人長期以來建立的自然科學基礎,使得他們的設計這一領域略優于我國,但作為最古老的國度之一,我們的設計文化同樣是源遠流長的,論及其設計文化底蘊,我們比彼有過之而無不足。我們應當從大局出發,好好把握東西方設計的優劣勢,取長補短,揚棄各自的不足,從而實現自我的超越。
參考文獻:
[1]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736.
[3]張浩.思維發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