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理論課部 趙 宏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固有規律和科學體系,然而,隨著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學生認知世界發生了新的巨大變化。大眾文化的出現在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開新局面的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大眾文化是產生于20世紀城市工業社會、以網絡媒介為載體、以大眾為主要受眾、按商品市場規律運作、旨在使消費者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被許多學者概括為“商品化、標準化、市場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消費化、批量復制”等。
從消極意義上講,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助長了享樂主義。大眾文化的最終目的離不開商業利益的訴求,有效需求論是大眾文化所遵循的規則,它要求文化產品具有流行性、娛樂性、世俗性。人們在接受大眾文化時往往僅關注它的娛樂性內容,長此以往,有些人會認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就在于滿足感官的需求與快樂,而忽略了作為社會人應該承擔的社會使命。
大眾文化的數量性、復制性助長了工具理性。巨大數量的大眾文化產品反復出現、滲透使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大眾媒體的控制和左右,人們在大眾文化活動中處于被動狀態,壓抑了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發揮,導致人們形成工具理性的思維模式,消解了對文化審美、思想深度的追求。
1.大眾文化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
大眾文化涉及的知識領域相當廣泛,為學生帶來許多新知識和新觀念,從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大眾文化所依賴的網絡,可以使學生通過大眾傳媒主動尋找教育資源,增加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另外,大眾文化還具有信息傳播和更新速度快以及資源共享等特點,從而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渠道。
2.大眾文化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手段。
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異常豐富。報紙、雜志、網絡媒體等大眾文化表現形式,為學生所廣泛接受。曾有一項測試表明,“如果學習者學會調動全部感官來學習,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會成倍提高”。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合理運用多種表現手段,拓展多樣化教育形式,使教育更加形象、生動和直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景和平臺,提高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大眾文化增強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大眾文化注重文化的表層娛樂功能,如果加以正面引導,適度地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就能使學生在愉快地接受教育的同時觸發心靈的感悟?!兑捉洝へ熦浴分姓f:“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成天下?!币簿褪翘貏e強調文化在人倫教化中的重要功能。例如,通過在學生中舉辦豐富多彩的詩歌朗誦、相聲小品表演等活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生機和活力。
1.大眾文化所倡導的非主流文化形態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號召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大眾文化產品的商業化特征使它在傳播過程中充斥著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傾向,強化了學生的物質欲望,使其熱衷于追求金錢、享樂和高消費。個別“將肉麻當有趣、將粗俗不堪當生活享受、以‘出格’贏得關注、以‘毒舌’和‘惡搞’吸引眼球”的“網絡紅人”倍受部分學生追捧,說明這些學生的理想信念越來越淡化,大眾文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
2.大眾文化傳播的即時性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疲于應對。
大眾文化依托高度發達的全球化信息傳播媒介,極大地削弱甚至是剝奪了教育者的話語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在傳統途徑之外也能獲取即時的、大量的、思想性參差不齊的信息。另外,學生們也愿意主動接受大眾文化。因為,大眾文化向學生傳輸的內容符合他們的生活趣味,與他們的現有認識水平相當。多媒體信息化時代,如何將學生從“電子化”世界中拉回來,讓他們認真聽課、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
3.大眾文化的多元性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復雜。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環境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大眾文化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社會文化環境。大眾文化的巨大數量性和強烈滲透性對學生的影響無所不在,但其內容往往良窳并存、多元復雜,給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樹立了多種價值尺度,甚至對同一事物也存在多種價值評判準則,使學生難以進行價值判斷,導致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混亂。
1.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的原則。
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大眾文化不僅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能夠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動而鮮活的材料,而且,大眾文化有輿論導向功能,人們往往會因為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而引起對某件事的關注。因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大眾文化的內容,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解答他們的所思所問,從而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內容的生活性。傳統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榜樣示范,希望學生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形成良好品德。然而,大眾文化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平民化、生活化的狀態,反映的是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之大,關鍵在于其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達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借鑒大眾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利用來自社會生活實踐的教育材料,讓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避免脫離實際的空泛說教。
教育內容的引導性。學生盲目追求大眾文化中的庸俗潮流,有可能形成重個人得失的思想觀念及重文化形式、輕社會內容的審美傾向。為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決抵制商業媚俗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倡導主流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學生在主流文化的引導下,正確地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大眾文化,避免消極大眾文化的侵蝕。同時,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道德判斷能力及審美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構建主體性文化人格,使其主動適應和能動改造大眾文化,自主地、有分辨力地選擇和接受種種文化信息,并將正確的文化信息內化為思想、外化為行為。
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低俗之風之所以掀起,除了有著“物欲社會”的土壤之外,更主要的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固守一成不變的、單一的教育內容體系,才讓低俗文化攻城掠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網絡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豐富教育內容,將人類思想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加以借鑒、吸收,從大眾文化中汲取養料,將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藝術等內容充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中,對大眾文化進行系統開發,把大眾文化改造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適應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角度方法。
采取預警防范措施。在大眾文化影響下,引起學生思想、心理和行為變化的因素增多了,為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教育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就必須采取預警防范措施。首先是調查研究。把關注點前移,做好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信息調研工作,對這類信息進行科學分析、超前預測。其次是信息反饋。利用現代傳媒及傳統方法,對獲取到的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信息,通過科學分析,及時高效地傳達到教育者那里。最后是制定對策。通過超前預測、信息反饋,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對教育過程的調控和再決策產生影響,真正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實處。
利用大眾傳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陣地。除了開展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外,還要建立一批宣傳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專題網站,主動進行正面教育,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陣地。在校園網上開辟“學習園地”、“創作園地”等欄目,把青少年德育、法律知識競賽等經常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搬”到網上來,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征文、答題、動畫制作等活動;在校園網上開通“校長信箱”、“教師信箱”、“聊天室”等,學生通過“寫博客”、“聊QQ”、發電子郵件等方式和教師互動,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直接解答;還可在網上開展心理咨詢,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心理學教師交流、談心。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樣化。學生對社會思想政治的了解和認識,已越來越多地通過大眾傳媒渠道來獲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更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應采用多樣化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改變單純的灌輸教育方法,借助大眾文化,如動漫、歌舞、戲劇、文學、游戲等形式,講述思想政治理論,評述剛剛發生的新聞,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樣化,深化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3.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化。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是實現文化化,借鑒大眾文化的人人參與其中的活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社會文化大系統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構建平等和諧的教育機制。首先,利用積極向上的大眾文化,發揮文化的教育、娛樂、審美等多重功能,組織各種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更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其次,讓校園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衣俊卿指出:“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就必須走出狹隘的、表面化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誤區,變狹窄的‘校園文化’為寬廣的‘文化校園’,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啟蒙滲透到教育的所有專業和所有層面,建構深層次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園,讓文化校園成為激活思想、張揚個性、喚醒生命的圣地?!币驴∏涮岢龅摹拔幕@”范疇,是主張一種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建設。最后,通過文化校園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開展公益性、競賽性、科技性、群體性活動,組建諸如合唱隊、舞蹈隊、鼓號隊、籃球隊等各種興趣社團,利用板報、櫥窗、標語、雕塑等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園。通過文化校園建設,使學生自覺地建立起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精神,實現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