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亮
用穩投資這劑“中藥”穩增長
■ 蔡亮
當下的“穩增長”已繞不過“穩投資”。眼下最為緊要的就是關注投資的“質”和注意控制投資的“度”。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目前的投資必須把握按需投資、量力而行、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有利于促進民生四大原則。用穩投資這劑“中藥”穩增長。

2012年,地方政府紛紛用“促投資”的方式來實現“穩增長”。2008年末,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在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的號令下,地方政府競相上報投資項目。不過,這一回卻有所不同。2012年7月以來,中華大地又一輪投資熱的沖動更多的是來自于地方政府,“促投資”正成為地方官員制造政績的平臺,將中央“穩增長”的政策內涵剝離掉。
在2008年以前的多年中,中央政府一直采取宏觀調控的手段來抑制地方政府過熱的投資需求,只有2008年救市是一個例外,是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高度統一,但后遺癥也逐漸顯現。這幾年,通貨膨脹、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等問題接踵而至,又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收縮政策,治理產能過剩、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限制房地產瘋狂。
今年年初,在經濟下行的趨勢下,中央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調低為7.5%。但隨著經濟不斷下滑,為防止經濟硬著陸,中央政府又提出“穩增長”的口號,本意是在經濟下行趨勢下,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以維持民生大局。政府投資可以在拉動增長與結構調整上相結合,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配套上投資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未來長期增長。
但是,當政策微調的信號傳來,地方政府的手又癢了。啟動大規模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本來就是地方政府的拿手好戲,這一回又有大手筆。截至目前,已有13個省市發布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或穩增長措施,投資計劃涉及的總金額也在不斷刷新,扶搖直上,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2.8萬億,平均每個省市投資額約1萬億元。
而投資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這與我國長期投資率高,資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資本注入有很大關系。從貨幣理論上考量,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代表資本邊際效率的指標,ICOR=投資增加量/生產總值增加量,當ICOR提高時,增加單位總產出所需要資本增量增大,也就意味著投資的效率下降。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女士計算,1978—2008年這30年間,實際ICOR顯示,中國增量資本產出率在改革開放之后邊際資本產出比率均值為2.56,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之后,在近5年又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表明資本利用率加大,而投資效率成下降態勢。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投資成本加大,越是投資效率下降,經濟越是依賴更大的投資。就好比病人吃藥一樣,產生一定抗藥性之后,藥劑量需要加大,否則不頂用。
那么,“穩增長”到底靠什么?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經濟現在好比患了感冒,對付的方法有施展魔法把病趕走、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服用中藥調理,或去醫院打點滴。施展魔法好比出口,愿望好但不太現實;大手筆投資好比打點滴,病痛短期易除,但長期來看可能后患無窮;鍛煉身體好比消費,是長期根本之策但短期難以見效;服用中藥則好比“穩投資”,適度而且有希望。
“穩投資”和“促投資”,雖一字之差,內涵截然不同。穩意味著適度,在質量上穩,是結構型投資;“促”意味著力度,提高張力,加大規模,是數量型投資。
但對地方政府來說,“穩投資”這種中藥實在難以接受,因為地方政府需要立竿見影的政績。
對比發改委批復的項目和地方的投資計劃,不難發現各地投資計劃依然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同時涉及產業投資和消費,和上一輪的投資計劃并無二異。
眼下,依靠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仍是在走財政杠桿推動經濟發展的粗放型道路,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改善就業狀況、促進產業結構轉型作用不大,尤其是產業轉型,幾乎沒什么幫助。
在上一輪的投資中,地方政府鉆了中央“釣魚”的政策,為了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盲目上報項目,其實配套資金根本沒有到位,甚至連渠道來源都沒想好,只是一句口號,或是立項報告上的數字。而地方融資平臺投資項目普遍存在資本金不足,虛假注資,東借西挪,導致許多“爛尾工程”。
那么,本輪大投資錢從哪里來?這一回銀行不再是提款機。各地政府通過融資平臺找米下鍋,國家發改委也鼓勵地方開展項目收益債試點。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統計,截至9月17日,地方政府債券招標已有10期,發行總金額達2211億元,超過去年全年額度。
關于地方債務規模,一種比較共認的說法,在6萬億元這個比較“保守”的數據和11萬億元這個比較“激進”的數字之間。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累計達10.7萬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這些債務中有1.8萬億元將在2012年到期。

對地方債生成的債務危機,大多數學者比較樂觀,地方本輪大規模投資與2008年4萬億投資配套畢竟有所區別,本輪投資更注重于結構,而且所發行的債券還構筑了一定的風險隔離帶。但實際操作有一定距離,結果還是盲目投資,風險隔離帶也沒著落。況且無論是上一輪投資所背的債務,還是本輪投資新生的債務,總有一天要還,銀行不能成為冤大頭,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也背不起,這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在依賴土地財政支撐的當下,地方政府要想承擔起還債的責任,必須開源節流。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認為,多數地方政府應該有能力應對大部分償債壓力,只要稍微改進一下支出習慣,多數地方政府就能輕而易舉地省下人民幣數千億元。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投資,地方財政將演變成一場災難性的寅吃卯糧的惡性循環。當為了“穩增長”而不得不依賴投資時,關注投資的“質”,注意控制投資的“度”,即“穩投資”,就是眼下最為緊要之事。
中藥性情溫和,用溫火煎熬,來不得急躁。要做到“穩投資”,煎好“穩投資”這劑中藥,必須有一定的耐性。
首先要量力而行,不做過頭事,少提跳躍式、超常規的口號,不要再搞投資大躍進,特別要警惕“換屆促投資”的投資膨脹。有的地方財政拮據,融資渠道也有限,新任領導卻提出豪情萬丈的投資計劃,雖說是鼓舞人心,但實際操作難度很大,或者只是一種宣傳而已。
西南某省出臺數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計劃年平均投資為3000億元,而去年該省的財政收入為1330億元,投資額是財政收入的2.3倍。這樣的投資計劃就有點冒進。現在好多城市躍躍欲試搞地鐵,將地上折騰又轉移到地下。軌道交通建設周期長、工程量大、投資巨大、占用土地面積大,盲目倉促上馬不利于地方發展和今后的安全運行,需要謹慎為之。
“穩投資”要精選項目,既要保增長,為GDP托底,也要注意到長效,要搞高科技,還要關注民生的未來發展,那種搞樓堂館所式的立竿見影、短平快的項目投資,只會勞民傷財。
在穩投資當中,非常緊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結構、注重質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學發展。要重視對新技術研發和新興產業的支持,在市場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這方面的企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穩投資”還要調動和保護民間資本的積極性,當地方政府財力緊張,融資渠道越來越窄時,民間資本不但救急,更是長期的融資對象,在“穩投資”中要以市場魅力來吸引民間資本,而不是權宜之計。
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新老36條”政策,廣泛吸引民間資本,關鍵是要有誠意,而不是玩權術,政策要有持續性,要有親和力。要想民間資本或開個小銀行,或在國有企業重組中占有一席之地,或參股證券公司,或修一條高速公路,或開一家私人診所,或買一條鐵路,身子進去了,屁股如何坐穩,要讓民間資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市場魅力。因此,在競爭平臺上,在貸款手續上,在周邊環境上,在人文認可上,在體制運行上等等,地方政府要多做協調工作,要讓民資進得來,留得住,還要行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