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春
(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呼和浩特010020)
服務民間資本流轉或成產權市場新目標
■ 馬志春
(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呼和浩特010020)
編者按: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總裁馬志春先生就產權市場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新的見解和理念,不但符合國發[2010]13號文、中辦發[2011]22號文、國資發產權[2012]80號文和協會[2012]5號文精神,而且具有理論的前瞻性、觀念的導向性和業務的可操作性,相信業內人士讀后會受到啟發。
一般而言,各地產權市場多數依托于政策資源起步,逐步形成地區性企業國有資產陽光處置平臺,但是隨著產權市場在國有資產、公共資源領域不斷復制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模式,一部分機構已經成為政府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公有資產的綜合交易平臺,登峰造極者成為本地區唯一的、壟斷性的、去民營化的國有資產大賣場。但是另一類機構則堅守服務于各類產權投融資的非標準化資本市場定位,不斷強化投融資服務能力,借助產權市場的資源整合優勢,充分挖掘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服務的市場空間,形成了資本市場新業態。這是產權市場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但兼而有之也不是沒有可能,除非把握好行政強制力與市場服務的分界線,這便回歸到市場經濟的本源上來。

產權交易本身是現代產權制度下的典型活動,并沒有所有制的限制,因此產權市場服務于全社會的各類產權形成、產權流轉、投資融資是天經地義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從產權交易的來源和交易活動約束力上劃分,應當分為三類:一類是各類規章制度規范下的國有產權交易,此類產權依靠政府政策約束,政策執行到位與否是其次,政策變化是最大的機遇或風險,隨時有可能讓交易機構業務大幅增長或陷入困境;另一類是法律約束下的涉法產權交易,此類產權遵循的是各主體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程序嚴格、監管明確,在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下,產權交易機構的法律地位將變得持久而穩固、公信力更強,但同時也承擔了巨大的法律責任;第三類是社會需求下的民間產權交易,此類交易遵循的是完全市場化的供求關系原理,交易方式的選擇取決于交易機構提供的價值和服務能力,否則根本就不會有業務進場。此類產權交易更能體現交易機構的市場化生存能力與競爭優勢,市場化業務開展好的交易機構將體現出持久的生命力。
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產權交易機構接受了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高峰考驗,也成功探索了創新的產權交易品種,但在當前全國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政策調整階段,大部分產權交易機構可能會面臨一個艱難的轉型期,或許是另外一個新的考驗:即接受完全市場化的洗禮。什么是完全市場化,即在沒有政策或法律支持的情況下,交易所能夠聚集大量優質的交易資源,而且能夠成為一個值得公眾信賴的資源配置平臺,也就是說產權市場將成為服務民間資本流轉的重要平臺。這才是產權交易機構的成功轉型。當然這樣講并非是產權交易機構不愿意為國有資產或公共資源提供市場化服務,只是更加強調產權市場服務全社會的功能,改變為民營資本服務能力不足的現狀。民營企業的經濟總量占全國內資企業的比重已達到70%,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超級大市場。
產權市場要在民間資本流轉市場打出一片新天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間資本流轉市場是一個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市場,這里沒有我們熟悉的交易規則,更沒有監管部門嚴謹、規范、系統的監督指導,有的只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難以識別的風險、或者是由于交易成本過高留下的復雜多變的難題,所以清晰地定位民間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和操作方法,清醒地認識和提升交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交易機構應對新形勢所要加強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開拓與項目挖掘能力。在行政強制力推動國有資源進場的環境中,交易機構并不強調營銷能力,更強調政府公關、規范操作、項目推介、交易撮合等能力,如果業務量充足的話就無形中使交易機構員工處于較為強勢或優勢地位,市場化開拓的能力必然退化。然而當交易機構真正進入無政策保護的市場時,面對傳統的交易習慣、根深蒂固的交易觀念、毫無保障的約束力,我們的工作難度會驟然增加,這就考驗交易機構是否有拓展客戶資源的能力與高效的營銷方法了,包括客戶數據庫建設與應用、大客戶定期走訪、產品與服務推介會、信息平臺建設,甚至相應的營銷機制與手段安排。這些市場開拓方法必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專業性,而不是依托個把的能人來完成,這樣才會形成有效的團隊開拓力量,助力交易機構穩步打開民間資本流轉市場的局面。
二是商業模式與資源整合能力。交易機構不是中介機構而是資源整合平臺,因此交易所的商業模式一定與其他中介機構的模式有所不同。簡單地說中介機構提供的是專業服務,交易機構提供的是平臺服務。專業服務主要依靠專業人才的能力,平臺服務則主要依托資源整合的能力,專業服務靠每一單業務的利潤,平臺服務則靠交易規模的積累,因此專業機構與交易平臺更多的是合作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交易機構利用平臺聚集的資源為客戶提供貼身服務,并可以從平臺上所聚集的資源中篩選辨別更加適合客戶的產品與工具。交易機構也能夠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進行組合應用,產生更加適合客戶的交易或融資方案。因此交易機構的專業性與中介機構的專業性存在差異化和互補性。從效率的角度上講,應該說交易機構的客戶群體更為廣泛、市場功能更為強大,市場前景也更加廣闊。
三是系統服務與風險控制能力。產權市場是個典型的長尾市場,不同于大規模標準化標的的交易市場,典型特色是小而美的企業經營業態作為市場內的主要客戶取代大而相對固化的企業經營業態或項目,所以針對大量不同的差異化專業服務往往需要有強大的綜合系統支持,而不是獨立的專業分工服務,換言之交易項目對于交易機構整合各類服務的系統化能力的需求要遠遠勝過對于中介機構細分化專業服務的需求。交易機構對于交易風險的控制重點不在于某一個硬性的防范措施,而在于規模化經營下的風險分散措施。交易機構今后的服務所體現出來的客戶體驗應當是在強大后臺數據庫、會員網絡、專業篩選、整合策劃、工具集合系統支持下的兼具綜合性、靈活性、高適應性的前臺服務,這恰恰具有了互聯網時代的特征。
四是團隊建設與企業文化能力。交易機構是具有廣泛市場覆蓋面、并對區域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甚至對于百姓生活都息息相關的資本要素市場,由于其職能的特殊性,團隊的經營能力特別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而團隊建設的核心是良好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加上強大的企業文化力,才能形成實實在在的核心競爭力。全從球來看,影響力大、運行良好的市場化交易機構幾乎都是公司制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這說明產權交易機構若想建立強大的服務于民間資本流轉的能力,就應當進行必要的市場化改造,并在戰略上確立遠大的企業愿景和奮斗目標,樹立高標準誠信的經營理念,用正確價值觀引導先進的企業文化塑造團隊,才能夠應對當前產權市場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和挑戰。
(作者為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