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代表觀點集萃

早在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這一“三位一體”總體布局從十三大一直延續到十六大。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總體布局拓展為“四位一體”,增加了社會建設。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又拓展為“五位一體”,對應著全國老百姓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大權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11月9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講,“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所謂封閉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路子,當然也包括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路子。改旗易幟的邪路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完全放棄社會主義的旗幟,走資本主義的路子。還有一個也是指我們不能照搬現在西方一些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發達國家所主張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因為這不適合我們中國國情。我們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來的正確道路。——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張峰11月9日做客人民網

現在我們運用和把握這個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就要注意:當我們注意解決平衡問題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還有動力,當我們注意解決動力問題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還要注意平衡。稅收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社會領域里調控動力與平衡的一個杠桿。過去我們對稅收,簡單地說,是國家收入、積累財富、進行再分配的一個手段,這還不夠。實際上,它是調節動力和平衡的一個杠桿。有的人覺得現在的社會怎么這么不公平?拉平它。如果簡單地拉平,這個社會就沒法發展了,它必然會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差別太大,分配很不平衡,還沒發展就一大堆的矛盾出來,很多不滿的聲音出來,也沒法工作。——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11月9日做客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創造這么多的奇跡有三條秘訣:一是理論創新。在過去這30多年當中,理論不斷實現創新突破,創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過去大不相同,不拘泥于當年那些教條。二是善于學習。從自己的實踐當中學習,包括從過去犯過的錯誤當中學習;向別人學習,包括向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在學的基礎上改進、創新。三是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給老百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利益。——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謝春濤11月9日做客人民網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就是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的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這“四個著力”、“四個新”不僅指明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也進一步明確了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后勁的路徑所在。——國家行政學院副巡視員胡敏解讀十八大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兩位數的增長,政府基本上是粗放經營的,換言之,是因為我們的產業空間很大,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可以跟在人家后面發揮后發優勢。當時的國外市場,現在很多條件不具備了,資源、環境、勞動力成本等的壓力加大,這樣一種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了,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發展了,但貧富分化加大了。現在我們面臨的是怎么做強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義平11月10日做客人民網

對科學發展觀作出新的歷史定位;對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新闡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作出新拓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轉變發展方式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新的關鍵抉擇;對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提出新思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新概括;對創新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作出新表述;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出新部署;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突破。——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劉靖北11月11日接受人民網采訪

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要理直氣壯地講。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很多挑戰,這是躲不過的。你不闖關,不往前推是不行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樣說,是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應該有一系列的指標體系來具體化,使它能夠可操作。比如說,黨的建設的質量,用什么指標來衡量。新發展的黨員,怎么提高質量,干部升遷、流轉,用什么指標來保證。——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10月23日做客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既包括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存共榮的價值觀,也包括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態文明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首先必須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與此同時,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強化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綠色GDP我們提了很多年,實施起來很難,沒有可定量評價的標準,今后必須把相關評估指標確定下來,在對官員的考核上體現出來。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吳斌11月13日接受新華網采訪

報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么我們現在已經形成包括理論、道路與制度等較為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報告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政治、社會、外交等方面發展進行了全面精心勾畫,并提出了具體有效措施。單就文化而言,十八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表現在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思想和目標,還表現在它對文化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更全面認識。——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楊生平教授11月9日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采訪

加緊推進國企市場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場化地選聘人員,人員要能進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國有企業現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國有企業要向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學習,包括要向一些私營企業學習,建立更好的市場機制,轉變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式,使得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能夠更好地輕裝前進,創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潤。——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11月9日在十八大中央企業系統代表團開放團組會上強調

國有企業辦社會不是國家掏錢補貼國有企業。國企辦社會是歷史遺留問題。在傳統體制下,由于一些國企遠離城市,一些公共服務需要企業自己來辦,這些機構無法盈利,企業必須給予補貼。隨著國企改革深入,企業的一部分社會職能分離,但是改革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在央企層面還存在8000多家承擔社會職能的機構,企業得為這些機構提供補貼,但這些補貼不是國家為央企出的。——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11月9日在十八大中央企業系統代表團開放團組會上回應質疑。

我們曾一度覺得這個危機可能緩和了,大家都在談各國經濟會以怎樣的方式復蘇,認為中國在復蘇方面是最成功的。但緊接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又使金融危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具有了新的特性。國際金融危機走勢還非常不確定,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始終在下調明年全球的經濟景氣指數。中國經濟雖然是大國經濟,但對外依存度相當高。在這樣復雜的全球形勢下,再加上國內宏觀經濟自身也存在問題,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要留有調整的余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1月8日在十八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討論會上表示。

對于樓市調控,中央政府時刻準備應對。遇到某一城市自行調整樓市政策時,中央儲備相應的政策,一旦需要的話就出手。判斷樓市的動向,不能只考慮一個因素,一定要綜合考慮成交量和價格。交易量增加、交易價格同時上漲,就會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調控——住房和建設部部長姜偉新11月12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

今年以來,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確實有所上升,主要原因是有一部分行業經營狀況發生了變化。但是銀行資產質量整體上是穩定的,風險是可控的。一是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維持在0.97%,遠低于全球1000家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水平。二是銀行的信貸投放比較分散,沒有過多地集中在哪一類高風險的貸款上。三是大部分貸款是有抵質押保證的,第二還款來源也比較充裕。四是有充足的剩余撥備。現在銀行的盈利情況整體上是不錯的,有條件多提一點貸款損失準備金,然后沖銷一部分壞帳,防止風險積聚和后延。——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11月11日在十八大新聞中心第三場集體采訪中表示

中美之間互補性非常強,已經建立了加強溝通的經貿關系,可以說誰也離不開誰,如果發生貿易戰,誰都輸不起。光伏產品是各國合作生產的,中國從各國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加工成產品,光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就達400多億元。中國光伏產品價格之所以低,一是因為技術進步,二是因為進口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一方悍然發動貿易戰,一定會傷到自己。中國正在進行工業化和城市化,將大量使用光伏產品,美國的做法將會使自己失去巨大的市場。——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11月10日在十八大新聞中心接受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