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葳
(陜西電視臺,陜西西安710082)
中國:土地制度破冰之旅從這里啟航
——土地確權與土地流轉
■ 魏葳
(陜西電視臺,陜西西安710082)

2012年9月14日,經濟觀察報刊發了《土地修法年內完成 確權農地等待“賦能”》一文。文中說,近半年來,由相關部委或官方智囊機構組織的與土地改革有關的座談和內部討論,密度已超過了以往。同時,國土資源部也在督促地方土地部門依照國務院的要求,在年底之前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完成農地確權是進一步推進上述改革的基礎所在。這條新聞透漏了這樣一條意義非凡的重大信息: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即將開始。
中國土地問題的核心是如何讓土地“活”起來,使土地成為極其珍貴的財富資源,成為非常活躍的生產力要素,人們自然就會“惜土如金”。這是打開農村貧困之鎖的金鑰匙。
現在,全國都在作“土地流轉”這方面的探索,而且我們已看到了誘人的前景。千龍網2012年7月14日報道了《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課題專家組赴郫縣調研》一文。文中說: 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秘書長楊中川率專家組一行7人赴郫縣進行調研。國家環保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發改委、住建部、中組部的有關專家參加了調研。
郫縣,2011年,城鄉經濟發展統籌度達78.2%,城鄉社會事業統籌度為92.8%,城鄉文化發展統籌度為83.3%,是一個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絕好樣板。也許許多人至今也不十分清楚這件事的意義有多重大,讓我們跟隨有關專家一起看看四川省郫縣戰旗村發生了什么:
一進入戰旗村,就會看到規劃整齊的青瓦白墻與充滿中國元素的一家一戶的二層小樓。白墻灰瓦旁是小橋流水,流水中魚兒在暢游。抬頭遠眺是一望無際、清香四溢的紫色薰衣草,富有異域風情的大風車點綴其間,一片讓人流連忘返的田園風光。
所有這些變化的關鍵是錢。從何而來?戰旗村的融資渠道是什么?
戰旗村利用“土地綜合整治”預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的23.8 畝集體建設用地以50萬元/畝作價入股,總價值1190萬元,同時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整理節約出的208畝集體建設用地指標,采用市場化融資手段,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資9800萬元,與企業合作,建成3萬平方米的鄉村酒店、600畝的薰衣草花田、太空果蔬觀光大棚。
在成都,產權制度改革與土地綜合整治,尤其是對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使用權的流轉機制探索,形成了巧妙的“雙打”,快速實現了城市資源反哺農村,以及激活農村固有資源的兩個艱難而又華麗的轉身。
再次借力國家戰略。11月,中國在上海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航運企業積極參會,與更多全球貿易企業進行對接,攬取了更多進口貨源,平衡進出口貨量。此外,航運企業也可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期來看,產能外移的全面開放將消解中美貿易戰的潛在影響。
成功的例子還有:新津縣已完成了7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僅興義鎮翔生有機農場項目,就引入社會資金7個億。
也許,彭州市委書記韓軼的話更能吊起我們的胃口。他說,在濛陽鎮清卓村,“北島農莊”項目剛剛獲得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復,將通過出讓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引進社會資本進行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統籌發展,測算需要的42億資金,政府不需投入一分錢。可以想象,由于盤活土地使用權,讓土地流轉起來,僅一個村子便能引進 42億元,那么,這個村子什么樣的奇跡不能發生?
那么,怎樣讓土地流轉起來?
第一,土地確權。每宗地的土地權屬,要經過土地登記申請、地籍調查、核屬審核、登記注冊、頒發土地證書等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確認和確定。
第二,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所。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所最先出現在成都,創設于2008年,現在武漢、北京、上海、天津都己出現,交易規模相當驚人。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所是一個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機構,實行招拍掛制度。

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中,成都走在了前面。該市對農村土地進行分類別梳理,努力尋求土地現狀和政策之間的平衡點。明確了“還權賦能”的核心理念,不但要把農村集體土地的農戶使用權、經營權還給農民,而且要把由此派生出來的轉讓權,即完整的農村“土地財富權”交還給農民,并賦予農民產權以更為全面和多樣的權能。
在確權頒證后,一部分農民加入大規模的集體土地流轉,農業生產逐步專業化;城市資本可以合法地進入農村,使一家一戶的小農業,轉變成現代化、專業化的大農業。一部分農民因此就地變成領工資的產業工人,一部分農民則選擇出租土地,獲得土地的租金收益,自己則外出打工或經商,拿到雙份收益。
只要是加入農村土地合作社的農戶,都可以得到《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持證人可依法使用、經營、轉讓土地,也可以作價、折股作為資本進行股份經營、合作經營或者抵押擔保,使農民成為富裕的有產者。
中國農村的問題,已嚴重到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它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農村不活,半個中國不活,6億農民的購買力板結,工廠生產的產品賣給誰?所以我們再不能把中國的土地問題看成是農村的問題。
中國過早地進入了過剩經濟,中國勞動力大規模地轉移和流動是正常的,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壓根兒就不應該有失業問題,而應當有著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就像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新加坡、臺灣、日本一樣。可中國的現實并非如此。中國的過剩經濟是由于農村的貧困造成的。中國農村這個我們自己本鄉本土的,巨大得難以想象的市場,始終是冷漠而無奈地注視著城市的繁華和時尚,可我們一次又一次啟動農村市場的努力,都鎩羽而歸。聲勢浩大的“希望工程”,“紅鳳工程”,“星火計劃”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援助工程,都在努力改變農村的貧窮與落后。我們感謝這些努力,感謝這些努力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偉大的、感人至深的人道主義精神。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農村依舊貧窮。
回顧共和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農村問題的根子仍在土地上。在這一點上,農村和城市的問題一樣,出在產權不明晰上,而城市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己有很大的緩解,可農村卻依然故我。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變革,從根本上破除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傳統產權制度,將對改造農村微觀經濟組織,推動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起到積極的作用,為進一步推動農村改革與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土地流轉問題,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不出5年,我們一家一戶的小農業,會變成現代化的大農業,我們的農村會比城市更有活力。
啟動內需我們喊了多年,可我們的內需就是啟動不了,2012年經濟不斷減速的中國,對啟動內需的關注越發迫切,問題出在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始終無法解決農村的貧困化問題,并且城鄉差別不但沒有縮小,還在繼續擴大,問題的根子在中國僵化死板的土地制度。
土地活了,一切便都活了。要讓農民富起來,我們要做的是:把土地還給農民,讓農民對土地享有處分權、財富權,讓農民不再是赤貧的無產者。我們寄希望于2013 年的農村。■